人才與器皿

主對亞拿尼亞說:“你只管去。他[掃羅]是我所揀選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並以色列人面前,宣揚我的名;我也要指示他,為我的名必須受許多苦難。”(徒九:15-16)

在畢業考試還未完,學校假期開始之前,“求才”的隊伍,就到各校園去,建立灘頭陣地,向應屆畢業生,提出各級,各式,各樣的應許,希望預先訂購到最好的人才;因為這是與他們機構的前途攸關,都爭捷足先得,名門名校的畢業生,更是被獵取的對象。

求才自然是好事。但可曾注意到那些被視為“人才”的心理感受?他們感到自己像商品,待價而沽;不能得售固然失望,賤賣了也會後悔。當坐進辦公桌後面的大椅子,卻神氣得要命。孔子自視為美質良玉的人才,在長久“待業”狀態下,雖未減價,卻忙不迭喊:“沽之哉,沽之哉!”

如果說,耶穌基督的使徒中,有誰可以算為“人才”的話,大概只有保羅[掃羅]可以夠資格。他出身名校,是迦瑪列門下的高材生,是比同輩更長進的人才;但主耶穌沒有向亞拿尼亞說:“注意!我們可得了上好的人才!”。不,主未稱他是人才,而看他為“器皿”!

你可以說:“那只是說法的不同,何必咬文嚼字,斤斤計較?”

其實,那不是用字的問題,是用心的問題。

“人才”是人的才幹,或才能,使他鶴立雞群,出人頭地,爬上梯子的最高層;他縱橫闢闔,功成名就,會沾沾自喜。器皿可不一樣了;器皿沒有自己的意志,沒有自己的雄心,只是作主人合用的器皿,惟獨成就祂的旨意,討祂的喜悅,此外別無所慕,別無所求。

舊約的摩西,沒有問題是傑出的人才:他“學了埃及人的一切學問,說話行事,都有才能。”(徒七:22)加上他是法老女兒的養子,有皇家的關係;據猶太史家約瑟弗記載,他曾任埃及的陸軍元帥,領兵出征,立下戰功。他本該飛黃騰達,青雲直上,幹一番輝煌事業,甚至有盼望作繼位的法老。也許,這些都有可能。但憑自己的才幹,不可能為主使用。

神把他送到曠野,四十年作牧養羊群的工作,造就他成為器皿,才可以作民牧,在神的全家盡忠(來三:2),並且預表主耶穌。

啟蒙運動的理想,是以啟民智。那時的領袖們,以為最大的問題是愚昧和迷信;有了好的教育,就可以解決一切病弊,改善人的品質,點石成金。歷史告訴我們,並非如此:所期望的黃金時代,始終沒有來臨。

教育誠然重要。我們不能以為愚民政策是為上策,也不能建議崇拜焚書坑儒的秦始皇。可是,教育只能造就素材,不能作成器皿。

歷來的教會,常有人推崇以利沙的先知學校,為神學教育的蒿矢;不過,稽考舊約紀錄,我們找不到繼承以利亞外衣的再傳領袖,第二代根本就沒出過神所用的屬靈人物,徒然建造了大房子,沒有提摩太出現,以色列的信仰,難免江河日下。

器皿,是神所揀選,所造就的。

神指示先知耶利米(耶一八:1-6),祂如同窯匠,用泥土作成陶器,要反復型造,還要經過火窯烈焰的試驗。

再看使徒保羅對提摩太所說的話:

在大戶人家,不但有金器,銀器,也有木器,瓦器;有作為貴重的,有作為卑賤的。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二:20,21)

以他們二人薪傳的背景,這段論述有特別的意義。

這裏所說的器皿,像耶利米書所說的,並不是指現代人的複雜精密工具,也不是指樂器,只是指家庭使用的容器。

器皿的質地有金,銀,木,瓦,正如人的資質不同;不過,質地的差別,並不直接決定主人使用目的的不同,潔淨與不潔的分別。

據考據古代文化的人說,照當時人生活環境,即使偶有供水設備,也普遍沒有廢水處理系統,對於用水,相當節約。因此,一般家庭常備有兩個分別的貯水器皿:一為淨水,用於飲食,廚房,盥洗等;一為污水,通常是用過的水,還可以貯存,作為其他次要用途。

這樣,顯然的,清潔與不潔的器皿,必須截然分開。

使徒保羅讓受書人知道,神的原則也是如此。“大戶人家”,是比論教會。既然都是受主印記,屬主的人,也就是“稱呼主名的人,總要離開不義”(提後二:20)。論到這些器皿,是信主“被神所召的人”,也就是“預備得榮耀的器皿”,不是“可怒預備遭毀滅的器皿”(羅九:22-24)。

雖然如此,可惜還是不免有人,居心“卑賤”:這不是說,他們沒有財富和地位,而是說,他們“以地上的事為念”,並不思念“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德行…”(腓四:8)。

用現代的話說,有些人因為價值觀不同,所以以卑賤為尊貴。因此,必須先分辨甚麼是卑賤,甚麼是尊貴。

祁克果(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寫過一個饒有意味的故事:有一夜,某百貨公司遭賊侵入。奇怪的,那賊沒有偷走甚麼東西,只是把商品的標籤搬移了。到第二天早晨,開店門營業的時候,可以想見混亂的情形!原來價值昂貴的珠寶,變成了只售幾塊錢;本來是低廉的貨品,成為價值連城。

這是魔鬼的工作。聖經說:“此等不信之人,被這世界的神[魔鬼]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榮耀福音的光照着他們。”(林後四:4)這不是說愚昧的人,也不是沒有學問的人,而是說不信的人。

保羅說到他的經歷:

只是為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祂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着基督,並且得以在祂裏面…乃是有信基督的義。(腓三:7-9)

這主觀認知的改變,使他覺今是而昨非。使昔日的“人才”,甘被基督造就,成為神用的器皿。如果不是這樣,他可以憑自己的力量,作許多工作,得人的稱讚,但在神那裏,並不算數。願我們倒空自己,作神合用的器皿,成就祂的旨意。阿們。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