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甸兵法

戰爭的勝敗,在於戰略;古時如此,今天何嘗能例外?

基甸是聖經中有數的軍事家之一,在蒙召的時候,耶和華的使者就稱他為“大能的勇士”。(士六:12)希伯來書把他列為信心英雄(來一一:32)之首。

米甸是以色列東南的一個遊牧民族,約在以東的南方。但以色列人行惡背離神,神就將他們交在米甸人手裏。米甸人渡過了約但河,伸展勢力到以色列的中部和北部,成為實際的統治者。

基甸屬瑪拿西支派的亞比以謝族,是一個普通的農夫,而且也沒有像現代人寫傳記一樣,把偉大領袖塑造成:自幼穎異不凡,心懷壯志,愛國憂民甚麼的。他的故鄉在俄弗拉,他作的是平常工作:“正在酒醡那裏打麥子,為要防備米甸人。”(士六:11)打麥子一般該在禾場上,但怕像破壞性蝗蟲的米甸人,只得在酒醡裏,可見他的謹慎。

基督的戰士,有一樣好處,就是知道戰爭的結果,一定是勝利,所以不用耽心。耶和華觀看基甸說:“你靠着你這能力,從米甸人手裏拯救以色列人。不是我差遣你去的嗎?”(士六:14)神知道祂僕人的力量,而且告訴他,一定會成功。神差遣的,神一定會負責;只是人一方面要相信,要肯去,更要清楚,是神差遣你去的。這是信心的根基。

當基甸沒明白神差遣的時候,是個悲觀的人。他對神的使者說:“耶和華若與我們同在,我們何至遭遇這一切事呢?… 祂奇妙的作為在哪裏呢?”(士六:13)他不是拒絕神的差遣,而是要弄清楚,不能自欺;因此他反復在神面前,求用羊毛作堅信不疑的憑據。所以,謹慎不是不信和悖逆,不是不肯奉差遣;到清楚神的差遣,他就勇往直前,冒死不悔。

人的戰爭觀念,是人越多越好,所謂“算術即是戰術”。但神不是這樣,神使人得勝,不在人多;人越少,神的名才得榮耀。顯然的,這與以多為勝的看法大相逕庭,神要削減人數,實行精簡政策。

神吩咐以色列人的原則,在出戰前要當眾宣告:“誰懼怕膽怯,他可以回家去。”(申二O:8)神沒有忘記這個原則;可惜,後代的人忘記了,現代人更不相信。但信心英雄基甸,首先甘願奉行。結果,三萬二千人中多是勉強來的,既然有安全家居,免除兵凶戰危的機會,許多人寧可向後轉,只剩下了一萬。

已經夠少了嗎?不!神還要甄選裁汰。這次是“喝水試驗”:跪下喝水的打發回家,因為這不是去野餐,臨水跪下低頭牛飲,只顧肉體,忘記了面對強敵,是多麼危險的事!只有三百人,用手捧着餂水像狗餂的,他們能儆醒注視敵人,才為合格的戰士。結果,基甸就作這三百人的統帥,神要用這三百人,拯救以色列(士七:1-8)。

敵人連營遍野,有十多萬人,以三百人去攻打他們?連最想作英雄,榮顯身家的人,也該清醒了。但基甸和他的三百志願軍,在平原安營。

無疑的,他們有高度的奉獻心志,願與基甸同生共死,更是為了神的榮耀,和以色列的安全,作最大的努力。不過,這些是不夠的;他們不是靠自己的勇力,也不是狂妄以自己為超人,有神的呼召揀選,也不是成為超人,而是因堅信神的應許:“我已將他們交在你手中。”

許多軍隊的失敗,是缺乏堅定信仰。所以軍隊不僅有武器裝備,還要有思想裝備。神自己訓練他們,叫基甸帶着僕人普拉,乘夜下到米甸營中,聽到敵軍說夢:“這不是別的,乃是以色列人約阿施的兒子基甸的刀:神已將米甸和全軍,都交在他的手中。”

神這樣說了。神也使敵軍這樣說。基甸聽見這夢和夢的講解,就敬拜神,回到以色列營中,把所經歷的說給大家聽:“起來吧!耶和華已將米甸的軍隊交在你們手中了。”(士七:9-15)這樣,建立了共同的信念:不怕米甸人多,神既已經將他們交在以色列人手中,豈不是越多越好?

然而,還要有實際的行動:

基甸將三百人分作三隊,把角和空瓶交在各人手裏;瓶內都藏着火把。吩咐他們說:“你們要看我行事;我到了營的旁邊,怎樣行,你們也要怎樣行。我和一切跟隨我的人吹角的時候,你們也要在營的四圍吹角喊叫說:耶和華和基甸的刀!”(士七:16-20)

基甸不是只管計畫,而是身先士卒實在的進行,去攻米甸營。

在幽暗的半夜中,忽然四圍角聲高鳴,十分冷厲駭人;米甸人在矇矓中,夢象成真:基甸的軍隊果然臨到了,他們打破了瓶子,高舉着火把,喊着:“耶和華和基甸的刀!”正是噩夢氣氛,火光下人影幢幢,似乎比實際的軍隊高大了許多,也不知有多少;米甸軍隊潰亂成一團,彼此對撞對殺。三百人吹角吶喊,仿佛是激勵他們的亂竄。

米甸人潰逃了。基甸乘勝追擊,勢如破竹,從他泊山附近的摩利岡,直到約但谷地的亞伯米何拉。戰爭從以薩迦地打起,在追逐的過程中,拿弗他利,亞設,和瑪拿西人,都聞風響應,以法蓮人也起來堵截約但河的渡口,捉住了米甸人的兩名首領(士七:1,22-25)。

基甸為了制敵機先,不等動員全以色列,而奮勇先導;到勝勢已成的時候,自然會有多人跟從。以利亞站在迦密山上,面對巴力四百先知的時候,似乎是僅有的耶和華先知;但神在以色列中有七千人未向巴力屈膝。

不少精明領袖的失敗,在於劃小圈子,造成黨派。基甸的氣度寬宏,不自己居功,避免內爭,推崇以法蓮人的貢獻。他記得:是神就米甸人交在他們手中,才可以少勝多;現在,他說是神將米甸的兩個領袖,交在以法蓮人手中(士八:1-3)。領袖的氣度,不是與人比較,而是按主的配搭,以愛心合作。

基甸不是以打勝一戰役自滿,而是注定目標,渡過約但河,東追米甸的殘軍。他不讓敵人得有喘息的機會,一直緊追猛打:“雖然疲乏,還是追趕”(士八:4)。當然,能就地取得供應,是最理想的。但那時代缺乏通訊工具,疏割和毘努伊勒的人,還不知道基甸的戰績,見他們人數少,灰頭土臉的形象,像是疲乏的殘軍,哪能與人多勢眾的米甸人相比?而且那一帶與米甸人相近,可能過去經常遭他們劫掠的地方,養成了“恐米”心理,哪管甚麼親情骨肉,保守中立為上策!基甸無暇與他們計較,免得釀成黨派之爭,等全勝以後,再管教他們。

米甸殘軍敗退,到了基列山旁的挪巴和約比哈東邊,近雅博河,已在亞捫邊界;米甸殘軍鬆了一口氣,因為得地利,是遊牧部族的地盤。哪知基甸有信念,賈其餘勇,窮寇必追,趁他們冷不防,猝然如天兵降臨,直趨米甸的二王西巴和撒慕拿,使他們成為俘虜(士八:1-21)。神揀選使用基甸,確有無誤的先見,藉他拯救以色列脫離了米甸的轄制,得到了獨立自由。

可惜,現代人只相信武器,科技,數字,不知道甚麼是戰略,只驅使士兵作野獸般的死打;將領們把寶貴的人命,當作廉價的賭博,全不當一回事。我們看基甸的成功,幾乎全部反映出現代人的失敗。基甸三千多年前的戰略,仍然沒有陳舊過時。

祝主在這個世代,興起三百基甸的勇士,完全相信神的應許,奉獻,吃苦,對肢體和睦同心,對敵人勇敢猛進,完成主的大使命。阿們。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