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家庭教會

在中世紀,基督教有了羅馬帝國國教的地位,教堂的建造流行,表現出“敬虔”的競爭,以為造大教堂可以蒙福,也是蒙福的象徵。這樣,一個像樣子的城市,必須有相稱的大教堂才成。

大教堂確有好處。崇高的建築,進到裏面,心靈自然寧靜下來,可以增加敬拜者敬畏的感覺,仿佛與世界隔離,跟天堂更接近;肅穆幽雅的音樂,也促進敬拜的氣氛。不過,外觀到底不能完全取代內容,當大教堂裏面的人,失去了信仰的內涵,儀式代替了行動,大教堂就衰落了,成為沒有靈魂的軀殼,只能作博物館和觀光的所在。

美國人愛數字,甚至崇拜數字。且不說金錢的數字,成為以數字代表財富,代表富足的指數,甚至在應用方面,也是如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所謂“算術即是戰術”的話。

戰後,“嬰兒潮”來到,隨流而行的是“教會增長”,明顯的是數字代表成功,表現於神學領域。數字的減低,不會是研究的熱門對象。於是美國“大的就是好的”哲學,從汽車,企業,延展到教會,越大越好。但大到一定的程度,就朝小的方向發展。

一般到大教會去,就消失在人叢中,不再有個人的存在,也隱沒了肢體的功能,根本談不上事奉。對於許多信徒來說,這不是他們所要的。

從龐大複雜的架構,轉趨簡單的原始教會模式,是“家庭教會”的發展方向。古舊的重新發現,就成為新的。只要讀聖經,就不難發現,使徒時期,是在各人家中聚會,交接,擘餅,禱告,並沒有專業教牧和教堂。

主耶穌說:“無論在哪裏,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裏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一八:20)所以並不是人多才有主的同在。

“家庭教會”是與重組織的公開教會相對而言。家庭教會不重儀式規條,沒有教堂建築,沒有牧師,可能七八,或十幾名重生得救的人,奉主基督的名聚集,主在他們當中;如果人數過多容納不下,就自然分裂增長為更多組。不過,他們不是屬大教堂的細胞小組,而是正式的教會。他們在信徒家中,舉行主日聚會,還有其他聚會,有聖餐,有愛筵;由一個人領禱,查經並講道,注重討論宣道的計畫和行動。因為人數少,大家都彼此認識,了解並彼此關心,互相建立,增進屬靈的操練,尋求屬靈的事。這正是別處所找不到的。因為不需要建個教堂只七天用二三小時,其他日子把耶穌鎖在空堂裏面,免除維持開支,許多錢省下了,紛爭也減少了。

2006年三月六日時代雜志的報導,引用斐奧拉(Frank Viola)在其所著皮袋的再思(Rethinking the Wineskin)的話:“現代的教會組織,並不反映初期的教會…不要以為你只坐在教堂長椅上,由一個肢體發表四十五分鐘,別人都該消極的聽。那不能表現基督的豐盛。”

在同一文中,指出一位神學教授的比較:“普通一個教會,百分之七十五的開支,消耗在建築和人事,所餘寥寥無幾預算,才用作善工。而家庭教會,則把奉獻的百分九十,用於更有意義的事工。如果你偏愛建築,那是你的事;但家庭教會合宜的使用資源,是受歡迎的原因。”當然,還有更惡劣的情況,有人別具用心,組織了教會,上焉者發展成為自己的事業,一切都為自己;下焉者成為“聖”店,百分九十歸己,以養生餬口為目的。幸而還都是少數。

當然,教會的存在,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彰顯基督,表明祂不為自己的愛;如果凡事為自己,就不是基督徒。家庭教會正是訓練信徒養成這種世界觀和屬靈性格的地方。

但是,我們不要忽略另一方面的事實:假設個別奉獻資源和其他條件相等,十人的90%是九,而一百人的25%,則是二十五,所能作的事自然比較多。所以,我們不能過分鼓勵個人化和零碎化,集體仍然是力量。至於使用個別恩賜方面,小而多的教會,自然更能充分發展。

這使我們想到類似的家庭學校的發展。家庭教會,常同時實行家庭學校。本來在殖民初期,美國的家庭,教會,學校,是聯合在一起的,所以能夠並行互助的循環發展。到了公立學校成為政府的制度和節目,才日漸趨下。像其他節目一樣,政府一插手,就失去了奉獻的意識和教育精神,而敷衍人民;所得的只是數字增加,不是品質的提高。

教育的發達,並不都是益處,反會成為一項問題:就是送孩子到學校去,父母樂得少一事,而在所謂自由教育觀念之下,猶如把孩子丟進大染缸,好的學不到,壞事學很多,成為教之愈糟,育之愈劣。因此家庭學校日漸盛行。福音派測驗家巴爾納(George Barna)樂觀的預言:這安靜的改變,可能發展為美國的第三次屬靈大覺醒。希望這會成為真的。果真如此,那將是真實的,根本而持久的復興。

不過,家庭教會因為沒有專職教牧,有的人耽心,可能容易受異端侵入,成為邪派。這樣的顧慮,並不是多餘的。異端當然要防備,但不能絕對避免,更不能因噎廢食。從另一方面想,家有家門,總不會比公眾聚會更容易受侵染;即使侵染了,家庭教會人少,壞的影響也就不會太大。看教會歷史中的異端邪說,敗壞的信仰,倒是大宗派集體被“瘟疫”感染的危險大些;人口密度高,群眾薈集,易受傳染,少聽說有人煙稀少的地方流行瘟疫。從積極方面看,家庭教會建立造就信徒,會更有效果:在教育上的事實,教員與學生的比率越高,教育效果也越高。這是家庭教會的優越條件;而且不僅是言教,還可以實際觀察體驗,再理想不過了。

願我們為此禱告,求神賜福家庭教會,照亮家人,改變文化。阿們。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