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德爾與他的“彌賽亞”

今天教會音樂的傑作中,最為人所知的,要算彌賽亞了。

他創作的背景,是英國工業革命的時期,社會道德低落。有人想到,能夠發生影響的,是韓德爾(Georg Friedrich Handel,1685-1759)。他是那時英國音樂界的領袖。

送飯的僕人,有些耽心。他感覺這音樂家是個怪人。幾乎兩個星期,他閉戶不出;窺見他有時流淚,有時無緣無故的狂喜起來;不止一次,送去的食物,到收取餐具的時候,原封不動。他是怎麼了?

作曲家韓德爾,當靈感泉湧的時候,就廢寢忘食,奮力寫作。這樣,偉大的聖曲彌賽亞,在兩個多星期的時間,大致完成。據作者自己說:他看見天開了,全能的神向他顯現。

韓德爾於1685年二月二十三日,生在德國的浩邑(Halle),與另一德國音樂家巴赫(J.S. Bach,1685-1750)同邑;似是巧合,生在同年,早於巴赫不到一個月。韓德爾的父親是頗有聲譽的理髮師-外科醫生(那時的手術並非專業,而是用手藝精巧有利刀的理髮者,在醫生診斷後割治);母親是路德宗教牧的女兒。在父母的影響下,從小過敬虔的生活。

從小有特出的音樂天才,他酷愛音樂,但嚴肅的父親,並不鼓勵他從事前途無定的音樂家生涯,希望他學法律有豐厚收入。孩子只得自己暗地裏練習。在約七歲的時候,他隨父親去公爵的教堂。公爵聽到傳出美妙的琴韻,好奇的去察看;原來是幼童韓德爾!公爵問他父親,希望孩子將來作哪行業;父親表明願見他成為律師。公爵非常失望。但此後父親讓他去浩邑的聖馬利亞教堂,跟那裏的風琴師兼作曲家載籌(F.W. Zachau)正式學音樂。

十歲那年,韓德爾作了一首歌曲,在浩邑教堂演奏。

約在那時,他去到柏林,在普魯士王的音樂學校受教育。不過,未能繼續多久,父親在1697年去世了。但遺下的教育費用,使他能夠在約三年後,於1701年,進到新成立的浩邑大學(University of Halle)。

敦堡選侯腓德烈三世(Frederick III後為普魯士王),於1694年,成立了浩邑大學。敬虔派領袖司本耐(Philipp Jakob Spener,1635-1705)介紹他的門徒多馬修(Christian Thomasius)和福蘭其(August H. Francke, 1663-1727),在那新大學任教。浩邑被稱為第一所現代大學,敬虔主義在那裏得到培育滋長。

1701年,青年作曲家泰理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1681-1767)經過浩邑。泰理曼比韓德爾只大四歲,二人建立了很深的友誼。為了增加收入,並音樂技藝,他作了浩邑改革宗大教堂的琴師,接受了加爾文主義的信仰。這是他最大的收穫。

一年多以後,韓德爾北上到漢堡(Hamburg)。在那裏,他結識了馬泰生(Johann Mattheson,1681-1764),一個多才多藝的文人,能歌唱,是漢堡大教堂的風琴師,音樂指揮,也是歌劇作家。在馬泰生鼓勵之下,韓德爾於1705年,首試創作歌劇愛爾彌拉(Almira),在漢堡上演。二十歲的青年,能提琴,風琴,作曲,在歐洲漸建立了相當聲譽的音樂家。

馬泰生也兼任英國大使的祕書,介紹韓德爾進入英人社區,並教授英人子弟音樂。這樣,韓德爾擴大了社交範圍,接觸到英國文化。

談起歌劇,自然必想到意大利,那時歐洲的音樂中心。因此,韓德爾在1707年,去了意大利。他在那裏,先後四年,到弗羅稜斯,羅馬,威尼斯,納浦勒斯,並別的城市,住的時間長短不同。他與意大利有名的歌劇家司凱拉提(Alessandro Scarlatti,1660-1725)結交,寫了好幾首聖曲,並意大利風格的歌劇,甚受歡迎。他的音樂風格改變了;不過,他堅持自己宗教改革的信仰,並沒有受環境影響而改變。

那時,英國的音樂界有才華的領袖逝世,缺乏繼起的人才。

1710年,韓德爾經過英國,短暫的停留。一到那裏,就脫穎而出,顯明正是他們所矚目的領袖。

回到漢諾威(Hanover),他受任為選侯Georg Ludwig的音樂指揮。他的職任並不繁重,選侯允許在“合理的時間”外出。他心繫英國,英文已有進步,可以了解並寫作歌詞了。1711年以後的幾年,韓德爾儘量利用“合理的”缺席時間,大部分留在在英國,作歌劇及聖曲,並主持演出。他也與當時的文人坡樸(Alexander Pope)及蓋伊(John Gay)等交往,樂不思蜀,只是似乎把故主忘記了。

1713年,韓德爾在英國作歌劇上演。二月六日,值英國安妮女王(Queen Anne)生日,他獻上美妙的“女王壽頌”(Ode for the Queen’s Birthday),用英語歌唱,蒙賜年俸200英鎊。

1714年,安妮女王逝世,漢諾威選侯到英國繼位,成為英王喬治一世(George Louis I)。韓德爾很自然的恢復音樂指揮職位;有人對他過去享有那麼多的自由,解釋為他負有喬治的特殊任務,但可能性不大。在喬治王崩逝前不久,1726年,韓德爾申請並獲英王批准成為英國公民。

1727年,喬治二世(George Augustus,1683-1760)繼位。身為宮廷作曲師,他作了喬治二世加冕禮曲;十年後,他也譜了嘉洛琳王后葬禮曲

意大利歌劇,在英國漸趨衰落;即使以韓德爾的聲譽,也無以挽其頹勢。因為在台上演出,用的是觀眾大部分不懂的語言,而意大利歌劇流於低俗。而日內瓦聖經和雅各王欽定本聖經出版,英國語文已經成型,很多作家用自己的母語寫作,包括歌劇。大勢所趨,意大利歌劇在英國的盛世,顯然一去不再。韓德爾除了寫劇之外,還需要到意大利,或歐洲大陸,去羅致主要的歌唱家。同時,韓德爾的歌劇並不甚受歡迎,但沒有誰懷疑他是最傑出的作曲家,音樂界領袖。這樣,聲譽反成為他必須維持的重擔。

韓德爾更多轉向聖曲。由於倫敦主教禁止聖曲著作並表演,所以他寫的是清唱劇。那是英國工業革命的時期,社會品德敗壞,大家希望韓德爾能成為中流砥柱,挽狂瀾於既倒。

不過,當時的韓德爾,正在情緒的低潮。對自己和環境失望,正是轉向神的關鍵。

1741年,愛爾蘭的迪芳塞公爵(Duke of Devonshire),邀約他去那裏作慈善演出。那年八月二十二日至九月十四日,韓德爾埋首斗室,奮力工作,覺得靈感湧來,迅速完成彌賽亞(The Messiah)初譜。一個月後,他繼續努力,完成了另一巨作參孫(Samson)。

十一月間,他攜着新完成的彌賽亞,約集了人手,前往都柏林;途中在徹斯特,由教堂樂團協助,作非公開試演。十二月二十三日,在都柏林舉行幾場贊助演奏會。

1742年四月十三日,彌賽亞在都柏林正式首演。群眾的印象極深。因為群眾擁擠,負責人特別登報聲明:“韓德爾先生偉大的聖清唱劇彌賽亞今天演出。請女士們勿用襯裙圈,男士們不要佩劍。” 於六月三日,再度演出。韓德爾在愛爾蘭逗留了十個月。

倫敦要等到1743年,才看到彌賽亞的演出。起初,倫敦人的反應,並不如愛爾蘭那麼熱烈。有的顯然出於嫉妒,且批評說:“甚麼韓德爾,可恥!”(Handel, Scandal!)不過,英王喬治二世出席了首演。群眾甚為激動,喬治也是如此。當唱到第二部末後的“祂必作王直到永永遠遠”,王不自覺的肅然起立,群眾也跟着起立。此後,成為慣例。

以後的十年,彌賽亞顯明為音樂傑作中的傑作。

聖經題材是韓德爾創作的靈感泉源。他的作品目錄中,有那麼多是來自聖經,看來仿佛聖經史詩綱目:掃羅以色列在埃及約書亞底波拉所羅門約瑟和他的弟兄伯沙撒哈曼和末底改(改稱以斯帖),參孫耶弗他等;取材於次經的,有猶大馬克伯

韓德爾從不浪費任何財物,更不虛耗時間。他從事音樂創作,總是全心全力的投入。這顯明他奉獻的精神,讓靈感透過他,注入作品中,流露到聽眾的心裏,與一般受雇而迎合人的作品,迥然有別。
韓德爾的創作甚豐,在數量上,約等於貝多芬所有的作品,加上巴赫所有的作品的總和,而品質方面也臻上乘。福樂華(Sir Newman Flower)是巴赫傳記作家之一,曾說:“無論英國的任何作曲家,或進口的作品,相信無人比得上韓德爾真正感動人心。”蘭格(Paul Henry Lang)詳盡研究韓德爾之後,評論說:“韓德爾的彌賽亞,是所有主要音樂創作中,能使聽眾一致受感的。其清新,溫暖,美麗,圓融周全的型態和旋律,感動所有階層所有信仰的人。韓德爾的作品,得到廣大評論家的認同,超越所有的作曲家,不僅受各個大小英語教會的崇敬,連莫札特,貝多芬,勃蘭斯等作曲家,也莫不稱讚。”據說,貝多芬對韓德爾給予最高評價:“我要向他屈膝,因為韓德爾是有史以來最偉大,最能幹的作曲家。”

彌賽亞蘊涵能力,真誠,宗教熱忱和意義,表現以最偉大的技巧。首先是預言彌賽亞的降臨;次為彌賽亞的受苦受死;最後敘述彌賽亞神子的復活。

韓德爾有生之年,在英國聲譽極高,不僅是景仰,簡直達到受崇拜的地步,為他立了雕像。

從1749年開始,他每年義務演奏彌賽亞,為棄嬰育養院募款,持續了十年。1759年三月三十日,近於失明的老音樂家,還參加了棄嬰育養院演出的彌賽亞

1759年四月二十日,一代偉大的音樂家韓德爾逝世。在三千群眾的哀思下,葬於倫敦西大教堂“詩人角落”。他的雕像顯示韓德爾在作曲,展開在“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着。”

韓德爾不僅是偉大的作曲家,更是偉大的人,品格卓越,時常想到別人。英國人認為他是聖徒的典範,道德的護衛者。他終身未婚。幼年成為孤兒的痛苦經驗,使他能真正同情比自己不幸的同類,受到社會普遍的景仰。他遺囑把所有的分贈受益者,包括棄嬰育養院,和在德國的親屬。

韓德爾的彌賽亞,繼續振奮人心。可見好的教會音樂,影響有多大。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