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的管理

在上世紀末,管理學普遍的發展成熟。讀習法學博士的人,多兼讀管理碩士;教會管理也因而流行。

注意管理是應該的,並不是新發現。在約三千年前,所羅門王說:

你要詳細知道你羊群的景況,留心料理你的牛群。
因為資財不能永有,冠冕豈能存到萬代?
乾草割去,嫩草發現,山上的菜蔬,也被收斂。
羊羔之毛,是為你作衣服;山羊是為作田地的價值。
並有母山羊奶夠你吃,夠你家眷吃,且夠養你的婢女。

(箴言第二十七章23至27節)

這智慧的勸勉,是要人注意管理;不可以單說,要憑信心仰望神,而不忠心盡自己的責任。我們記得:主人交託財物的比喻,良善有忠心的僕人,是經營得利。因為愛主的表現,是盡一切心智和能力,作好受託的。

明顯的,管理的第一步是:“詳細知道”。好牧人不僅知道祂每個羊的名字,也知道他們的情況;因為祂以了解他們為樂,就像父母關心孩子們,願意知道他們的憂喜,不厭其煩的要詳細了解他們的一切,怎樣的進步,健康,愛好等。這是出於愛的關懷。一個團體,必須有團契,正如英文所說的:“Community must have Communication.”

“留心料理”,是管理的意思。羊群所需要的,不是嚴嚴的轄管,而是要為他們造成一個環境,安排得有次有序,才可使他們每一個生活得舒適,安全,而有自由。在教會中,每個人都知道當守的地位,可以期待同工如何的反應,不會意外;這樣,就能夠有系統的配搭運作。我們看到過充分養護修理的機器,圓滑而不會發出噪音,更不會互相牴牾。我們在基督裏互相為肢體,同有一位在天上的元首,更應該如此。這就表現“凡事都要規規矩矩的按着次序行。“(林前一四:40)

管理的原因,是因為豐富和地位,都是暫時的,不可倚恃;個人的才能,也是如此。有多少英雄,爭的冠冕,但不久就衰殘了,人亡政息,他的努力也隨時間逝去。人生命如草,不能長久,有一天都要成熟而割下,收藏。

管理的功效,是可以帶來有系統,普遍而持續的成就。看箴言書上面的描述,就可以知道,良好的管理制度,不僅一人吃飽,也帶來全家的滿足和安全;更不止於一代受惠,而是及於家庭。所以計畫周全,管理得體的團體,是集體的幸福。當然,教會是神的家,作神僕人,神管家的,更應該盡忠事奉,像摩西一樣。(來三:2)

企業管理的方法,有些可以用於教會管理;不過,要記得:要以屬靈為體,切要謹慎避免完全企業化的觀念。且舉幾項最應該注意的:

恩賜不是才能。有些東西,看來很相似,但實際上並不一樣。在教會裏,也許最重要的就是才能和恩賜的分別了。Talent這個字,在英文裏更易於混淆。在一般企業,講的是才能或才幹,是天生而有的,或是從訓練和學習來的;但恩賜,則是神所賜的(羅一二:6)。你可能說:這只是說法的不同,實際上並沒有差別。不,差別很大。聖經不是說:“摩西學了埃及人一切的學問,說話行事,都有才能。”(徒七:22)先知中的第一號人物,豈不也說是“才能”嗎?是的,不過那是在天然方面的情形。到他蒙召奉差遣以以後,還那樣說嗎?沒有了。因為在神的事工上,所用的不是才能,是恩賜。有天然才幹的人,才能越高,幹出的事離神的旨意也越遠。他既不是得救蒙召的人,就不是同屬元首的肢體,他可以憑自己縱橫闢闔,翻雲覆雨,在靈裏卻扦格不入,最後還是造成傷害。有恩賜的人就不同了;他既不敢誇口來自人的東西,而是能互相聯絡,尋求神的旨意,像作會幕工作的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出三一:1-6),同心照着山上指示的樣式,作成合神心意的事奉。

聖經說:

恩賜原有分別,聖靈卻是一位。職事也有分別,主卻是一位。功用也有分別,神卻是一位,在眾人裏面運行一切的事。聖靈顯在各人身上,是叫人得益處…肢體彼此相顧。(林前一二:4-7,25)

奉獻不是投資。近年來受工商業社會的影響,教會也流行一些世俗語詞,就如把奉獻稱為“屬靈的投資”。基本上,這是兩個不相同,也不相容的觀念,是來自兩個不同的世界。試想人來獻燔祭,他按手在祭牲的頭上,宰了祭牲,放在壇上,就把手拿開,到此是完全歸於神的了。點上火,如果手仍然在那裏,要燒到那俗手了。祭牲要被火焚燒,不能再繁衍,哪會像是投資?以後,一切都是屬神的事。有神有的僕人,如先知耶利米,一生受人反對,工作不見立即的效果,卻不是“投資”失敗;而且事奉不一定全在水深魚多的區域,荒山僻壤的地方,也需要有人去工作。所以投資的觀念,不能夠普遍適用。

受託不是擁有。企業經營是為自己,越大越好,所得歸於自己;基本是是私有財產鼓勵人生產。好多私人事業,近於“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但教會事業,是屬神的,使徒保羅說:“人應當以我們為基督的執事,為神奧祕事的管家。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林前四:1,2)因此,以順從神,以倫理原則為首要。在神的事工上,最忌的是建立自己,領人歸自己,那就竊踞神的位分,偷取神的榮耀。

這是教會奧祕“身體”奧祕的生活,彰顯神愛的行動,使主的聖名得着榮耀。阿們。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