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和華以勒

神的兒子基督耶穌,到世上來,表現祂是奉父差遣來的,就是祂的不為自己預備,卻一無所缺,因為神藉着屬祂的人,預備了一切。主差遣門徒出去工作,原則也是如此。到祂將要行完世上的道路,進入耶路撒冷,所騎的驢駒,是神藉着人預備的。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安葬的墳墓,也是別人預備的。

耶穌就是耶穌。祂沒有去求財主,因為祂是耶和華以勒。

近年來,常聽到教牧在財物方面的清廉問題。不幸,這是世人所詬病的問題;更不幸的是,多出在獨立機構,或創宗立派的首領身上。這些人,無疑是有為的,只是沒有守,所以難免失敗。

隨着科技的進步,工商的發展,經濟的繁榮,使“發達神學”顯得更有吸引力;很多信徒步羅得的後塵,更改了主的教訓,變成“可以事奉神又事奉瑪門”(參太六:24)。

現代貪心文化流行,也進入教會,是很不應該有的。

保羅是領袖人物。當時的教會還沒有監察制度;他又常有用錢的需要。但保羅知道如何處理錢財,也知道如何忍耐。

我靠主大大喜樂;因為你們思念我的心,如今又發生:
你們向來就思念我,只是沒得機會。我並不因缺乏說這
話;我無論在甚麼境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
了。(腓四:10,11)

現代發達派信徒,看了保羅的話,可能說:“保羅怎能說有缺乏呢?恐怕是“路線錯誤”了吧?否則就是缺乏信心!”但保羅不是那樣。

一般人都喜歡接受禮物,保羅也跟一般人一樣,他收到了禮物,就十分快樂。

不過,收到禮物快樂,還要看為了甚麼而快樂,不同的地方在這裏。有的人只是為了禮物而快樂:所收的禮物越多,越貴重,他的快樂也就越大;至於該不該收,道德原則的問題,送禮物的人存心如何,這都不是他重要的考慮。收受賄賂的人就是這樣。另外的一種情形,受禮物的人所看的,不是禮物的價格,而是送禮物的人心意的價值。

保羅收到了腓立比教會的饋贈。他所看到的不是物質,那也許價格並不高;他所感到的,是送禮者的心:因為你們關心我的意念,現在又重新表達出來。這使他在冷酷的地牢中,心升到了天上,感到無比的溫暖,在被隔絕的地方,感到了愛的維繫。這就是“團契”“分享”的意思,是表明站在一起;這種美好的感覺,激勵主的勇士,奮起昂揚的鬥志,共同忍苦奮戰。

只是保羅體念他們的“沒有機會”。“機會”這詞兒,古時的意思,是指港口的潮水或風向,適合於船隻出航。必須有機會,才可以見機而作。所以聖經說:“有了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加六:10)把驢駒借給主耶穌用,讓救主騎上進入耶路撒冷,不是常有的事,有誰見過君王騎驢駒,走在眾人鋪在地面的衣服上?有誰想到他的墳墓,會成為君王的陵寢?必須及時捉住機會。

但是,對於信心仰望神藉信徒供應的使徒,在教會沒有機會的時候,有恆忍等侯神的時候,不是奔競乞討,不是用人的方法促成。事實上保羅不隨便接受供應。對於有問題的哥林多教會,他寧可不接受;對於慷慨的馬其頓教會,還要“再三的求我們,准他們在這供應聖徒的恩情上有分。”他絕不是看風轉舵,隨潮便流。他不怕恆忍等侯。不過他絕不肯犧牲原則。這是教會和工人雙方的事。

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物質的重要:因為送禮單單有送的心意是不夠的:禮物到底是“物”,不能或缺的。既然是物質,就是品質越高越好,數量越大越好,次數越多越好。保羅相信腓立比教會對他的愛,深知他們的心意和他們的環境,體念他們心與願違的困難;你們一直是想念我,關心我的,只是實際上不可能隨時幫助我。相信有人關心,為了我們代禱,同心,是一種好的感受;體念別人沒有機會的難處,會使自己沒有被遺棄的感覺,更不會自憐,以至怨懟。

其實,即使別人有豐厚的財物,忘記我們的需要,也是可能的事,只要自己知足,不奢望,也就快樂安然,忍受苦難。

雖然如此,保羅臨財不苟的品德,實在可作我們的榜樣:他不僅完全沒有不正當的行為,也避免有類似不正當可疑可議的行為,免得給反對的人口實。他不接受哥林多教會對他個人的支助;因為那教會雖然錢多富有,問題也多如林;保羅避免介入派系(林後一二:13);在為了濟助別的教會捐獻的時候,保羅不當面開口勸捐,免得給人感到壓力(林前一六:2);他不要人勉強(林後九:7),不向外人勸募,必須是先獻自己給主的人,捐獻才得保羅收納(林後八:5);而且要有兩個以上可靠的人經手處理,在錢財數目較大的時候,更是如此;並避免自己直接經收(林後八:18-23 林前一六:3)。他的原則:“因為我們留心行光明的事,不但在主面前,就是在人面前,也是這樣”(林後八:21)。這是多麼好的處事原則!

使徒保羅說到他自己,是“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林後六:10)對於在屬靈方面幼稚,卻是物質豐富的哥林多教會,他非常小心,絕不貪求。他說:“我向來謹守,後來也必謹守,總不至於累着你們。”(林後一一:9)

耶穌的使徒就是像耶穌,必須像耶穌。

現在,保羅解釋說,絕不是因為缺乏,盼望人同情幫助。這現出主工人的骨氣,不同於討飯的乞丐,化緣的和尚;更是表現所事奉的主的尊貴,免得主的榮耀受到虧損。有的人捐款收得很多,但沒有保羅不收的原則,雖事業也可能作得很大,生活過的很好;但那是以出賣主的榮耀為代價換取的,使主的名被輕賤,豈不是大不值得!

神的僕人並不否認自己的缺乏,也不必誇揚富足,作為蒙神賜福的證明。聖徒有缺乏並不是錯(羅一二:13)。有時候是教會的主讓肢體現出相愛的機會。

保羅的生活需要很簡單。他沒有妻室兒女,也不為自己積財(林後一二:14,15)。除了基本的生活需要之外,他不論在甚麼境況,都可以知足。這表明他心靈的健全狀況。使徒說:

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
餓;或有餘,或缺乏;隨時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着
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四12,13)

基本需要得不到滿足,是缺乏;更多不滿足的欲求,是貪婪。奇怪的是,二者給人的感覺相似,性質卻極不相同。

有的人斷章取義,把保羅所說“凡事都能作”,當作是自誇全能,或近於萬能。其實,他所說的,是能善於處理經濟環境,不論環境如何。

許多年前的摩利亞山上,亞伯拉罕不為自己留下甚麼,把獨生愛子獻在祭壇上,神預備羔羊代替(創二二:14-18),“仿佛從死中得回他的兒子來”(來一一:19);從以撒生出後裔,成為邦國,也使多國得福。這預表道成肉身的神子耶穌基督,為人的罪死在各各他山的十字架上,而且復活了,使得救贖的人,成為教會,作神的兒女。這是復活節的真正意義。

為了飯碗事奉,像為吃餅得飽跟隨主,是錯誤的動機。不過,主復活以後,志願給門徒驗證的方法,是表明自己能夠吃東西(路二四:41-43);主復活後現的神蹟,是給門徒預備早餐(約二一:4-14)。這表明主是耶和華以勒。

保羅對帖撒羅尼迦教會,表明他是基督福音的使者,是數說他的不貪財,“聖潔公義無可指摘”(帖前二:3-10),不僅是說自己的品德好,而是說:他認識復活的主,他所事奉的是耶和華以勒的主。

彼得指出假先知不僅是傳假信息,而更“有貪心,要用捏造的言語,在你們身上取利”(彼後二:1-3)。因為他們不認識復活的主,是耶和華以勒的主,也沒有主的供應。

聖徒要真實相信“耶和華以勒”:神必預備供應。願事奉神的人思想:“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也把萬物和祂一同白白的賜給我們嗎?”(羅八:32)所以最重要的是先接受救恩,行神的旨意,信實的神必然供應。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