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與倫理

在馬克吐溫(Mark Twain,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1835-1910)的小說中,有一個孩子,對他的同伴說:“你那麼聰明,為甚麼不發財呢?”這明顯是一句諷刺的話,是表明惟財是視的價值觀。偏偏教會中,有人卻把這個錯誤的推理方式,當作真理應用:如果你屬靈,蒙神賜福,必然會發達。這就是“發達神學”的理論根據。顯然的,這是在美國聖潔運動以後的反應,放棄聖潔觀念,也放棄倫理觀念。

又一個例子:

許多年前,在新加坡有一名少年,他有個簡化的倫理學:如果哥哥同嫂嫂吵架,總是哥哥有理;如果嫂嫂同鄰居爭執,他站在對的一邊,那是嫂嫂。後來一位教會的牧者教導他,應該主張公義,改變了他的觀念,成為有用的人,作正經事業,並被舉為議員。

不幸,教會也似乎在應用那種簡化倫理:有親就有理。凡屬沾親帶故的人,不問是否重生得救,就拉來入教充數,立為頭目,結成勢力。結果,教會家族化,要講真理,是行不通的事;他們也無心遵行真理;本號是不問真理,只講關係。本來華人就以講關係著名,帶進教會來,成為問題之源。

愛心從家庭開始,這是對的。聖經說:“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不看顧自己家裏的人,更是如此。”(提前五:8)不過,背了真道,而以為是看顧親屬,是更大的毛病。

華人有許多從事工商業。有些領袖們,就發明奉獻是“屬靈投資”的口號。投資都是期望回收的,不是權,就是利,甚或名利兼收。在如此經營原則下,教會就變成了公司:投資多的,就可以作大股東,作董事。原則是有錢斯有理。當然,他錢的來源,是不可問,不可說。有生命的人,錢財為主用,本來是好事;但反過來,有錢人利用主,絕不是好事。“有錢能使鬼推磨”的原則,化為有錢能使神賜福。不難想見,只要轉個圈兒,自然就成為所謂“亨通神學”的來源。這樣,瑪門坐上高位,甘心情願的被它劫持了,反假借神的名,行他們自己的心意,事情那堪聞問!

今天的社會,充塞着財神當權的現象,當政的多是搞經濟的。不幸,此風吹入了教會,凡是雅各書所說的重富輕貧的現象(參雅二:1-8),都被當作正常,是非顛倒,從此開始。

英國的侯屯爵士,有一首詩,正說明了這種風氣,可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工業革命時期帶來的重財思想,不僅沒有休止,反而愈趨愈烈。所以,這詩仍然不失為寫照。所差的只是馬車變成了豪華汽車。

倫敦教堂 Richard Monckton Milnes Houghton

在一個星期天的早上,
我站在一座教堂的大門旁,
會眾都聚集在那裏
還有幾十部車輛 —
從車中走出一位貴婦
我常得有幸瞻仰。

她手持一卷公禱書,
還拿者飾金的香匣;
那書上清楚印着
人類救恩的徽記 —
但在十字架的上面
還有一頂鍍金的冠冕。*

一名諂媚的執事趨前
為她敞開了內門,
她的腳步仿佛是滑動,
輕盈的像在舞廳一般 —
在她邪惡的虛驕中
也許會有過一絲善念。

但在她後面來了一個婦人,
懷着渴慕向門裏張望,
生活殘酷的印痕,
刻劃在她病弱的臉上 —
顯示着悲慘的三合一
罪壓,軟弱,和痛傷。

她找不到空處安息和禱告,
早有人擠滿了免費的座位;**
與到處的盛裝相比
她殘破的外衣使她慚愧 —
“神的家容不下貧窮的罪人”,
她嘆息着蹣跚的離開。

* 那金冠冕是有勛爵的徽記。
** 英國教區的家庭,一般在教會中租定座椅,可遲到或不到,
但別人不得坐用;其餘的是免費自由座位(free seats)。

浩屯伯爵(Lord Richard Monckton Milnes Houghton, 1809-1885)英國詩人,文學贊助者,也是提倡教會改革的人。這首詩寫他觀察到教會內存在者重富棄貧的現象,正是雅各書第二章所指責的反常現象。

惟願神的兒女,以此為鑑戒,不效法世界,觀念更新而變化,作神榮耀見證。

有一個怪現象:最不見,也不能談品德的地方,竟然是教會。那是因反律主義的影響。這不是說,教會中品德最差,而是教會以為人不能靠品德得救,而是靠主的救恩;得救以後,品德是聖靈的果子,會自然發生。

教會屬靈的測驗,是在於品德,也就是主耶穌所說:“好樹結好果子(太七:15-18)。不問人的理論然後動聽,不問對教會發達有多麼好的影響,我們不能違背主的標準,那是真理的唯一標準。

禱告:求主聖靈在教會中動工,感動祂的兒女,注重倫理生活,並影響社會,道化社會,成為“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太五:14)。阿們。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