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教堂,常看見迎面入目有個大立櫃,上面自然少不得書有經文:“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瑪拉基書第三章10節)還有,也許就在同一櫃上寫着:“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哥林多後書第九章6節)教堂內,好像是缺不得這重要的設備。

這兩處經文,一是來自舊約,一是來自新約。舊約瑪拉基書,所用的動詞是“納”,是有了收入才繳納稅;新約哥林多後書的動詞是“種”,是先種下才有收。二者似是無意的巧合。如果有必要,二財項不妨投在一個櫃子裏;如果稱為“奉獻箱”,那麼就把捐助聖徒的,另外加上信封。這樣,對於經管的人,就不至於混亂。這容易;更要緊的,必須免除思想上的混亂。如果條件許可,分別放置更好,也可教育信徒,免致混亂。

慈惠的事

使徒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是勸捐信—神的僕人會募捐?不,絕不!保羅從不為自己求告募捐,那是為了耶路撒冷教會的貧窮人。神絕不用誰捐助,祂只悅納聖徒愛的奉獻。關於“慈惠”捐使徒是這樣寫的:

“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這話是真的。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如經上所記:“他施捨錢財,賙濟貧窮,他的仁義存到永遠。”那賜種給撒種的,賜糧給人,必多多加給你們種地的種子,又增添你們仁義的果子;叫你們凡事富足,叫你們多多施捨,就藉着我們,使感謝歸於神。(林後9:6-11)

“多種的多收”,似取自諺語。其涵義像是“有施散的,卻更增添;有吝惜過度的,反致窮乏。”(箴11:24)存着盼望播散種子多,才會有收成,而致富足。吝惜不肯播種,以為撒在土裏,不見了,是愚昧無益的浪費,寧肯存在倉裏,終必化為腐朽。“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所以有了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當這樣。”(加6:9-10)所有世上的財物,都是主所交託我們的—是莊稼的主放在你手中的種子。忠心有見識的僕人,必然趁着還有白天,智慧的撒下在好土裏,主使其增長百倍,繁衍不息,有美好的收成。中國在古時“錢”與“泉”通用,其價值在於可以流通;否則止水自然腐臭。同樣的意思,Currency也是源於拉丁currentia,語意是動。不僅是增加而已,更能傳流下去,追本溯源,還是得感謝神設定這增生的律,在萬物裏面。

這裏所說的,是對於有需要的肢體捐助。使徒特地標榜馬其頓教會,流露出神的恩典:

他們在患難中受大試煉的時候,仍有滿足的快樂;在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我可以證明,他們是按着力量,而且也過了力量,自己甘心樂意的捐助;再三的求我們。在這供給聖徒的恩情上有分;並且他們所作的,不但照我們所想望的,更照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獻給主,又歸附了我們。(林後8:1-5)

這個初信主的小教會,不但貧窮,是極窮;還受迫害,遭大患難—保羅知道他們的情形:確實需要救濟,但他們樂捐幫助別的教會—流行的情況是求富人施捨;馬其頓教會並不富裕,不待別人求,而是“再三的求”人接受他們的贈予;不是量力而為,是不自量力,遠超過自己力所能及!這說明甚麼?是捨己的愛,是基督那樣的愛。如果說他們不是基督徒,有誰相信?所以保羅見證他們是真歸附基督的人,才會有這份愛心!

在此之外,“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衆人的心。”(彼後1:7)就是要真誠的施捨給窮人,是“與神的性情有分”,實踐的行為。

主耶穌在“山上寳訓”,說到信徒應有的三項行為是:施捨,禱告,禁食(太6:1-18)。基督徒相信將來,應該“積攢財寶在天上…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那裏。”(太6:19-24)這是真智慧!

十分之一

現在說到十分之一奉獻。最古老的個例,還不是摩西設立的。亞伯蘭[亞伯拉罕]戰勝四王聯軍回來,有“撒冷王麥基洗德帶着餅和酒,出來迎接—他是至高神的祭司。他我亞伯蘭祝福… 亞伯蘭就把所得的,拿出十分之一來,給麥基洗德。”(創14:18-20;來7:1-10)所以麥基洗德在利未人受十分之一以先,更為尊貴,與神的兒子相似。

到神差遣祂所揀選的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進入迦南應許之地,又特選利未人在祂面前事奉;利未人在地上無分無產業,耶和華是他們的產業。所有的以色列人,要奉獻十分之一,作為他們生活的需要。在神全家盡忠的摩西,傳達神的旨意:

你要把你耕種所產的,就是你田地每年所出的,十分取一分;又要把你的五穀,新酒和油的十分之一,並牛群,羊群中頭生的,吃在耶和華你神面前,就是祂所選擇要立為祂名的居所。這樣,你可以時常敬畏耶和華你的神。… 住在你城裏的利未人,你不可丟棄他,因為他在你們中間無分無業。每逢三年的末一年,你要將本年的土產十分之一,都取出來,積存在你的城中;在你城裏無分無業的利未人,和你城裏寄居的,並孤兒寡婦,都可以來吃得飽足。這樣,耶和華你的神,必在你手裏所辦的一切事上賜福與你。(申14:22-29)

根據神所定的律法,以色列人把最初,最好的出產,送到神立名的居所,就是耶路撒冷;然後,由大祭司統一分配所有的利未人。不過,現實的情況是,進入迦南的利未支派,分散在全國四十八座城中,各有他們自己的社區,是他們事奉的範圍,就像現在各地的地方教會;因此,在每年把所得的十分之一,送到聖殿—中央教會;另外每三年,還再要奉獻所得的十分之一,供應本地的利未人,和缺乏的人需要。

但以色列人常是不關心神的事工,不供應利未人的需要。遇上像基甸那樣的傑出領袖,打了勝仗,人民很願意聽話出資,甚至甘心大方的獻出金器,不辨是非,造以弗得偶像來拜,行邪淫違背神(士8:24-27)。但當尼希米恢復聖殿敬拜的時候,“利未人所當得的分,無人供給他們,甚至供職的利未人要歌唱的,俱各奔自己到底田地去了。”(尼13:10)自己生活豐裕,讓事奉的人肚子裏唱歌,還在殿裏唱歌,要求別人“犧牲屬靈”,自己不肯盡屬靈的本分,不僅太有些不近人情,也不近神情!神指責他們“偏離我的典章而不遵守…你們在當納的十分之一和當獻的供物上;因你們通國的人都奪取我的供物,咒詛就臨到你們。”(瑪3:7-9)因此,神要他們回轉:“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瑪3:10)

我們看到神命令人悔改遵守祂的典章。因此,我們有必要清楚了解其內容:“送入”,不是去上門討取,是出於甘心。神的“倉庫”,是統括全局,不是僅一間小教堂,更不是放進私囊。敬畏神的管家,必須對此認真負責。另一方面,利未人的職事是聖潔忠心事奉神,並以神的道教導全以色列民。耶和華說:

“我與他立生命和平安的約。我將這兩樣賜給他,使他存敬畏的心;他就敬畏我,懼怕我的名。真實的律法在他口中,他嘴裏沒有不義的話。他以平安和正直與我同行,使多人回頭離開罪孽;祭司的嘴裏當存知識,人也當由他口中尋求律法;因為他是萬軍之耶和華的使者。”(瑪2:5-7)

然而,祭司們穿戴起華冠美服,就裝威風,以自己為“神的使者”,作威作福,不受人的管轄,卻又不懼怕神;成了作威作福,無法無天的新階級!但他們的背後,失去了神支持,就“被人藐視,看為下賤”,利未人也是如此。到了新約時代,情況並沒有改善;還加上了新問題,就是羅馬政府的殖民統治。當時的宗教人,為了適應新環境,在假冒為善之外,加上與政治勾結,聖殿的財庫,成為賄買大祭司教職的財源。那樣,甚麼事都作得出來!這包括把耶穌基督釘在十字架上,並在耶穌復活以後,迫害祂的教會。如果供應這樣的團體,豈不是愚昧的笑話嗎?更不必說是完全與神的旨意相反的行動。

新約教會理財

財物本該為人所用,但很容易反奴為主,更且役使人作出不應該作的事。因此,無論舊約或新約教會,選擇領袖的首要條件,是清廉自持,“不貪財”,不貪不義之財,才可眼睛不為財物矇蔽(申16:19),就能夠清楚看見(太6:21-24)真誠服事主,自己遵行主的旨意,也領導會衆行義路(出18:21;提前3:3;多1:7)。如果在所託的財物上不忠心,就不必談到其他了。

現在,還是說到十分之一奉獻的事。我們必須說,在律法和舊約歷史中,從來沒有誰因不繳納十分之一被監禁或刑罰的記錄。

那麼,為甚麼新約聖經沒提到什一奉獻,教會卻常宣講呢?

有人說:“新約被救贖的聖徒,所有的都是主的,應該完全奉獻,不只是十分之一。”不錯,完全奉獻自然是好的,是更高的標準;但不妨有給開始,“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行道路,必得先舉步走上半步;超越上限,並沒有禁止。實在說,對信徒十分之一的教導,是件好事。

那麼,新約聖經為甚麼沒有這樣教導呢?很容易理解。讓我們看新約教會初期,有權掌控聖殿的,是些甚麼人物。他們既不是利未支派的,還極力迫害“拿撒勒教黨”(徒24:5),這說明那些宗教人,對基督的教會有多深的恨意。明顯的,誰把十分之一的錢奉入他們囊中,他們不會關顧教會的需要,只會增加他們用以迫害的資源。請注意,新約的一切教導,並沒有效忠“聖殿黨”的教訓,惟有關於基督的身體,就是教會和主的肢體,就算猶太教是棵枯樹吧!

十分之一的原則,如何實踐於教會呢?舊約的辦法,倒是有可供借鏡的地方,而且相當重要,而且可行,就是—為本地使用的資源,佔四分之一,對外使用佔四分之三(25%:75%);也就是合於年繳納中央十分之一,本地每三年用十分之一。就常識層面講,也就是業務費用,就是用於傳揚福音,向外發展的費用,永遠要大於維護費用;這是任何企業,如果要有前途,必須循的原則。換句話說,眼光要顧到別人;如果財務失去平衡,很簡單,削減內部維持費用開支,直到超越這標準。

基督徒如果有永生的盼望,在將來管理永遠的真實基業,必須在今世的財物上忠心,學習作主的好管家(路16:11)。阿們。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