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的盼望

據說:在羅馬尼亞有一座墓碑,上面銘刻着:“這裏躺着的人任你數多少遍,也不會再起來。”說明那是一名拳擊家,生前在賽場上,當被擊倒在地的時候,如果在裁判數到十個數字之前,能夠自己再站起來,還可以有繼續進行比賽的資格;現在,他已經永遠的躺下,不能再站起來了。這也可以說人生掙扎搏鬥,到最後被死亡打倒的時候,已經輸定了。

聖經中記載,一位東方的古聖約伯,遇到意想不到的災難,家產忽然遭毀滅敗落,十名成功的兒女,竟然都在在一天之內死亡;身外之物喪失了,他自己也失去健康,全身生毒瘡惡疾,人不願接近他,快臨到死的地步。任何人落在這樣的境遇,也會灰心喪志,徹底被擊倒了,不知該如何是好。約伯雖然也一時昏眩,發出疑問,最後卻雙腳站立,像是凱旋的戰士,振臂發出勝利的呼喊:

“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着,末了必站立在地上。我這皮肉滅絕之後,我必在肉體之外得見神。”(約伯記第十九章25至26節)

他知道,自己還有一位救贖主,這是他的盼望所繫,是他力量的來源。

在歷史上有英勇的戰將,像“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項羽,當時窮力盡的時候,知道翻本無望,“無顏見江東父老”,想到自己帶兵到這樣地步,覺得十分慚愧,就自刎在烏江。後來的人,還有不少欽佩他,因為不幸見識不負責任,沒有榮譽感的領袖太多了,如此有氣節的人難得;其實,絕望向死亡投降,也算不得甚麼英雄。

初世紀基督教會的使徒保羅,是為了所信的,作過更艱苦的戰鬥,他自己說是:“遭遇苦難,被壓太重,力不能勝,甚至連活命的指望都絕了”;想不到,他居然還能說:

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裏,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裏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身上常帶着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哥林多後書第四章7至10節)

保羅不怕受苦,並不是樂於就死,而是因為他有一位有復活的救贖主,他就有不死滅的盼望。

有人在古墓的牆壁上,發現有幅畫:海上一葉扁舟揚帆駛向遠方,彷彿象徵靈魂的遠去;另一邊則是同一艘船的歸來。可見人類早有復活的觀念。我們可以想像,古人眺望海洋極處的邊緣,遠航的船漸漸出現,像是從海的下面爬上來,該會覺得是希奇的事。

早世紀的基督教會,也有船的圖畫,則是把十字架作桅杆,懸着風帆,象徵着盼望:復活的盼望。

耶穌在世傳道的時候,耶路撒冷城羊門附近畢士大池旁,只用一句話,就能使癱瘓的病人痊癒。祂更向並不友好的猶太人說:“時候將到,現在就是了;死人也聽見神兒子的聲音,聽見的人就要活了。因為父怎樣在自己有生命,就賜給兒子照樣在自己有生命;並且因為祂是人子,就賜給祂行審判的權柄。你們不要把這事看作希奇,時候要到,凡在墳墓裏的,都要聽見祂的聲音,就出來;行善的復活得生,作惡的復活定罪。”(約翰福音第五章25至29節)

現在聽見神兒子耶穌基督的聲音,又信祂的,就得着永遠的生命,不至於受審判,被定罪;要與基督同得榮耀。在末日,主另有一次發聲,卻不是呼召人得恩典;聽見祂的聲音,不論善惡都要復活,主宣告審判:信祂的人罪得赦免,不被定罪,就是行善的,復活得生;不信的人,要被定罪,受永遠的刑罰。

今年記念諾曼地登陸七十週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時,1944年六月六日,盟軍在那裏的行動,決定性的導致納粹德國覆亡;在那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役,勝利一方也付出二十多萬人傷亡的代價。無法避免的不幸事實,是每次戰爭的勝利,每個革命的成功,每個政權的建立,都得有人流血死亡;但這些人奉獻出他們的生命,為後代孕育新生。1864年七月,美國南北戰爭,在蓋茨堡戰役,成為內戰勝利的轉捩點;總統林肯於同年十月二十三日,在蓋茨堡公墓的奉獻儀式上,領悟出生之永恆意義,作出其二分鐘的不朽演說。

耶穌基督在各各他十字架上,流出祂的寶血,為世人贖罪。信祂的人,因祂的死而得永生。對於個人說來,死亡並不是存在的終結,還要有復活;復活並不完全是好消息,那些現今作惡而享受好生活的人,在復活後要受永遠的痛苦;在現今信主耶穌,並為祂受迫害的人,要復活與主同享永遠的榮耀。這是信主者的美好盼望,永遠的基業,無盡的福分。

願你接受耶穌基督作你的救主,罪得救贖,有復活榮耀的盼望。

2014年九月一日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