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基督徒禮節的幾件事

在新年常見的“恭喜發財”圖畫,有位面團團的富家翁,有禮的躬身作揖。請問在現實生活裏,可曾見過這種現象?

端木賜,字子貢,不是生為“富二代”,卻拒絕認命,與厄逆的命運搏鬥。他不像顏子淵安貧樂道,卻樂道而不安貧,課餘作起生意來。因為他具有特別才能,營業有成,發財致富。孔子稱讚他:“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但子貢不依恃金錢權力,爬在人民頭上。有一天,他以自己的“安富樂道”哲學問老師說:“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孔子點頭稱好;不過,老人家總是願意策勵弟子達到更高的道德境界,就再加上一句:“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論語“學而”)意思是告訴他:貧窮時見到財主不諂媚,熬到自己富有了不驕傲,已經是修養不錯了,但那還只是消極方面;更應該有積極性的作為,把品德表現及於外,就是有財富還要有禮貌。

“富而好禮”說來簡單,實踐並不容易。有人以禮儀是人為的,外在的,虛假的,寧作質樸的狂狷之士;如果誰跟從施洗約翰,不食人間煙火,或可另作別論,自己在山野生活,少人管得着;但作為基督徒進入人間社會,為主得人,大概就不行了。還有人出身卑賤,常有自卑心理反射,及至小人得志,唯我獨尊,以為不守禮是尊貴的表現。漢高祖劉邦,原是鄉野流氓,不學有術,後來竟“大風起兮雲飛揚”,登上皇帝寶座,自以為比官還大,接見群臣開着二條腿坐,隨口粗話,不成體統。叔孫通告訴他,得天下是一回事,但作為統治者的話,這樣子搞不成,訂定朝儀,劉邦才知道有地位的可貴。且不說古人舉止要合於禮,今代的外交社會,更有嚴格的禮儀(protocol),任意逾越,會造成大問題。

中國古人相信:“道德仁義,非禮不成。”又說:“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說到禮的表現和定義:“夫禮者,自卑而尊人。”

不過,有些人會像王莽,謙恭下士,存有野心陰謀,不可取也可怕。以有禮為升官發財的手段,當然是錯誤;也有人自以為是“至高上帝的僕人”,不想升官發財,就妄行亂來,更是可鄙。

基督徒可以不講地位,只講天位。但是否就可以無禮呢?

許多年前,王明道和宋尚節約為同年,二人以誠實相交。有一次,在談話中,宋對王說:“你寫的書我看過,以為都好;只有那本信徒處世常識,我不喜歡看。”王說:“你正需要看!”就拿一本送他。下次去訪見的時候,宋尚節送王到門口。這是禮的成績。屬靈人更是講禮;而且禮就是倫理。

不久前,在CCTV看到清華大學教授“彭林說禮”。談到以前中國名學者陳寅恪大師,在清華大學任教的時候,有幾名學生來訪。適值陳父在家,以主人身分接待學生,寅恪則侍立在其父背後。這是遵古禮。中國稱為“禮義之邦”,不是浪得虛名,也非全屬驕誇。

當然,禮貌不是非基督徒所專有,基督徒更該有禮。王明道先生在其信徒處世常識“序”中,有些頗值得注意的話:

主耶穌在世上的時候,曾教訓門徒說:“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
可惜,美中不足的就是這些信徒中間有許多人敬虔固然有餘,智慧卻是不足,愛主的心志固然熱烈,處世的常識卻極缺乏,有時使別人受到損失和痛苦,有時因此使神的名和祂的道受人的藐視與厭惡,有時因此給反對的人攻擊的話柄,有時因此使基督的福音受攔阻,還有時自己遭遇一些沒有價值的損失,感受一些本來可以避免的痛苦。處世的常識乍看似乎無關緊要,實際上它與各方面所有的關係卻真不小呢!

這本書於一九三六年出版。時光流遷,書中所說的細節,或可能有些改變,其原則卻是的確不易;特別是所說的幾個“有時”,忽略處世的常識,應對和禮貌,真會造成原可不必的問題。

一般說來,東方人注重敬,西方表露愛,是基本的差別;但西方文化也注重禮。

最基本的,照西方禮節,如果有婦女入室,所有男子都該起立,惟有教牧可以不必起立;雖說不必,也非必不可,特別是對於年長的婦女,要表示尊敬,卻不要效法時下敬“星”的風尚。

美國名小說家Henry James,著作常含蓄細膩。在他的書中,寫到男主角坐在那裏,女主角站立,就暗示雙方的關係不正常。這就是其一例。不過,那只是社交行為規範,雖然也非不關緊要。

許多年前,有位教牧先輩在我們家作客,問起:“你們為甚麼在上衣胸前的袋中插支筆和記事簿呢?”他說,那在比較嚴肅的教會,和莊重的場所,是不可以那樣作的。我可很少留意這事。得他提醒,經過考量觀察,果然是這樣。原來洋人很少如此,華人早些年一般貧窮,以為有支洋自來水筆值得炫耀,挂在顯眼的地方,為了引起人的注意。魯迅阿Q正傳中的“假洋鬼子”,就胸插小楷筆。後來多半是為了方便,也這樣裝備。但除了職業跑堂的,很少實用價值。我主張如有必要,放在外衣內袋,也可帶在公事包裏面;現在沒見誰用小包袱了,該沒甚不便。

好多年前,一位故去洋人朋友,說她的朋友來新加坡,開一個教導一些大公司主管禮儀的講座,內容有像教如何寫信類的問題。那些主管們,至少是大學畢業,難道不會寫封英文信?他們不是不會寫,而是學習寫得更得體,例如:避免以“I”開始。是否每人都注意到?更適宜的作法如何?

說到寫信。華人的寫信,也許有更多該留意的事。

先說稱謂。私人寫信不可姓名並稱,公函例外。如果是寫便箋,只要關係夠,稱“老張”“小李”也無不可;只是絕不能寫“張之洞兄”,“李鴻章先生”之類,“張兄”或“鴻章先生”都可以接受。

曾有位注重倫理的教會先進,主掌神學院,面容慘痛的對我說,他收到了一封信,信封上寫:“某院長敬啟”,以為是他自己教育的失敗。說來似乎是巧合,後來我也有相似的經驗,先後收到三封信,兩封發自新加坡,一封從發揚中國文化的台灣來,信封上叫我“敬啟”!我可知道老人家不快的感覺了,頗能夠同情;不過,該如何“敬”啟呢?該肅立或跪下開信嗎?更可慮的是,這些基督徒,他們對聖經中的“啟示錄”是怎個讀法!

不僅該講中國禮儀,且從聖經記載,看基督徒坐立行的規範。

耶穌受邀到一個法利賽人家中進餐,看見所請的客揀選首位,就藉機會教訓人謙卑,不要被人叫“敬陪末座”;要坐在末位,等主人來說:“朋友,請上座!”(路一四:7-11)我們更難以想像,聽眾有人說:“主,我可不知道哪裏是末座啊!”這說明連翻譯白話聖經時,也不必加注哪裏是末位,我們都該知道禮儀的重要。可今天就有不少華人,似乎是不知道禮儀,在宴會時任意亂坐呢!

有個相當普遍的錯誤觀念,以為禮就是卑躬屈膝。你可能想像耶穌為人是那樣嗎?但神的兒子降世,耶穌是主,祂控制全場,絕不會吃人的飯嘴軟;祂教訓人餐筵的禮儀,並且指出作主人的法利賽人西門失禮,忽略為客人洗腳,對客人親吻,膏客人的頭(路七:44-46),這些忽略顯其疏冷,不熱就是不誠,殊非一味款待的待客之道。

那麼,在教會聚會中該怎樣呢?一般常缺乏愛的表現。講道者登壇說教,站上至少半多小時,聽眾則抱手坐在椅上,木然面無表情,很難叫人得鼓勵。曾讀到有人描寫教牧機伶如店小二,躬身哈腰,感謝惠顧,即使混宗教飯是艱難的事,實在不免覺得悲哀。但山野的栗僳基督徒聚會後,則在兩行排列,先讓牧師(他們稱為“教師”)經過握手。這使人想到“禮失求諸野”,應該是文明退化的美事。

還有一個聚會中見到的習慣,就是講壇“飲場”。現在的聚會,即使教會人多,有擴音機設備幫助,講員用不着出力大喊大叫,而且說教不會太長,實在看不出有甚理由,聲不嘶而力未竭,不先不後,必須在這段時間內當眾喝水潤喉。也有另一個理由,是講者遇有靈思不暢,藉飲水而得活水;這也不是理由。在西方歌劇中誰見過如此場面?而且連中國戲劇中演員不得已台上飲場,也儘量背轉身,或舉寬大的袍袖遮面;而且男角們的長髯,也是為了遮醜。今天的講員們當眾飲水,該顧慮觀眾感想如何。除非是偶染嚴重感冒,即使不在乎屬靈方面談如何敬畏神,也當留意敬業啊!

在坐的方面,我們很敬佩日本人的規矩。他們在聚會中,常見正襟危坐,難見有人交股,高翹二郎腿的不雅形像。古時席地而坐,雙腳屈收在股下,所謂坐猶跪也,箕踞不僅表示倨傲不敬,也損失自己的身分。

再說立。立如嶽峙,是說挺直身軀氣勢像一座山,特別在遇到迫害壓力時,表現堅強抗拒,這很容易叫人想起馬丁路德宣告:“這是我的立場!”相反的,我們知道宦官型人物沒有立場,總是得看人臉色,縮肩躬腰,仿佛準備躲避別人當頭一擊,或隨時把身體矮一半跪下,充分奴顏卑膝的樣子。

至於行呢,所謂“立如山,行如水。”長者呼喚或有所賜,應該要“趨前”聆教,或領受。趨,是小步疾行的意思。現在在大眾傳播上,習見被傳呼的人,昂首顧盼,闊步緩行,很不像話。不過,也有例外。雖然現在是民主時代,尊貴的人物,在場面上還是不能夠跑。就如英國伊莉莎白女王,年輕時雖然矯捷,但只多年前,查理王子和岱雅娜的婚禮時,見到她手拎照相機奔跑,好在並沒跌倒御體。

古人連睡臥都得講究禮,用甚麼寢衣,及於睡臥姿勢等。今代人自然以為太涉及私生活,最好不加討論,可以止於此。

在人前的形像固然不能隨便,生命的內涵更為重要。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這並非否定禮的重要,而是說,禮需要發自愛的內涵。禮貌僅是貌,與音樂一樣,只是在生活上的瑣細形式,並沒有實際的價值;出自仁愛的生命內涵,自然流露出關心別人,才是最重要的。

在此該加說明:偶爾失禮,本身並不是罪,可是會招致輕視,以至厭惡;如果驕傲自恃,以為自己總是對的,那就是更嚴重的事了。

寫到這裏,想到我多年前曾集聖經句,綴為二副對聯,含有人生必需的衣,食,住,行四方面,不妨並錄於此:

穿神賜軍裝住其蔭下
喫主的言語行在光中

行光明道路住在神殿
赴智慧筵席披戴耶穌

願我們得着主耶穌溫柔謙卑的生命,才可以負主的軛,誠於中而形諸外,活出耶穌的樣式,榮耀主的名。謹以共勉。

2013年三月一日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