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運理

瑞士宗教改革領袖慈運理 (Ulrich Zwingli, 1484-1531),父親是薄有資產的農民,是鄉村的地方首長。他生在1484年一月一日,比馬丁路德只晚不到兩個月。

1498年,慈運理入維也納大學,後轉巴塞大學,於1504年畢業;1506年,繼續完成碩士學位 (M.A.)。受到神學教授維敦巴克 (Thomas Wyttenbach) 的影響,接受按立,成為歌拉路 (Glarus) 的教區神甫。

慈運理喜愛古典文學,又好音樂。

他性喜和平,特別反對瑞士以英勇有名的雇佣兵;但那時的瑞士,剛於1499年獨立,出產不豐,比較貧窮,雇佣兵是重要的收入。不過,慈運理以為那與基督徒的信仰違背,並將造成敗壞的文化,應該予以禁止。因此,在1515年,他寫了一本諷刺文體的書何去何從The Labyrinth),指出基督徒應該有兄弟的友愛,棄絕暴力。但歌拉路傾向法國,多以作法國雇佣兵為業,對他不滿,導致他結束了在那裏八九年的牧者,而改往愛恩塞頓 (Einsiedeln)。

在1515年,慈運理結識伊拉斯謨 (Desiderius Erasmus, 1466-1536),對那位大他十八歲的著名人文學者,終生極為傾佩。

1516年,伊拉斯謨譯希臘文新約 (Novum Instrumentum) 出版,極受學者和教職人員歡迎,慈運理自然也深受影響。他接受聖經為真理最高標準,盡心研讀,並親手抄寫成一小冊,隨身攜帶閱讀,直到能夠背誦其中大部經文。他也看出羅馬的腐敗和背道,著意教會改革。

1518年,慈運理受邀往蘇黎克 (Grossmunster, zurich) 大教堂的牧者。那時,他正當盛年,口才能力,都在巔峰狀態,會眾深為歡迎。

次年,他在那裏開始一系列的新約講章,開釋經講道的新紀元。那年八月,黑死病瘟疫在城中流行。許多人逃出避疫。慈運理正在礦泉地區度假。他因工作過勞,健康不佳。但他為盡到牧者的責任,不計自己的衰弱,立即返回城中,去探視安慰病患,看顧死者遺下的孤兒寡婦。結果,他自己也感染上疫病,接近死亡邊緣。三個月之後,才漸漸恢復。

慈運理寫了一首“瘟疫詩歌”:前四節是作於初患病的階段;中段五至八節,是病漸沉重的時候;末後四節,是於恢復後完成。

主啊,幫助我,
我的力量和磐石;
聽,就在門外,有
死亡叩門的聲音。

伸出你的臂膀,
曾經為我受過傷,
也征服過死亡,
求使我自由。

不過,如果你的聲音,
在這生命的中天,
要呼召我的靈魂,
我也順從甘願。

以信心和盼望
我不再戀此塵世,
天堂確實屬我,
因為我已屬於你。

我的病痛加深;
快來安慰施恩;
因為危難和懼怕
攫取我身體靈魂。

死亡已在身邊,
我的感覺失靈;
我的舌頭麻痹無聲;
現在,基督,你得勝。

看哪,撒但在用力
來奪取它的擄物;
我覺得它的抓緊;
我豈能任它去?

它不能傷害我,
我不為損失懼怕,
因為我躺臥在
你的十字架下。

我的神!我的主!
你的手施行醫治,
在這地面上
我再次得以站起。

不能再讓罪惡
掌權在我身上;
我的口舌只要
完全為你歌唱。

我的時間將到
雖然現在遲延,
也許,還要經過
更深長的幽暗。

但是,讓它來吧;
我要歡樂上升,
並且負我的軛
一直到達天庭。

Help me, O Lord,
My strength and rock;
Lo, at the door
I hear death’s knock.

Uplift thine arm,
Once pierced for me,
That conquered death,
And set me free.

Yet, if thy voice,
In life’s midday,
Recalls my soul,
Then I obey.

In faith and hope
Earth I resign,
Secure of heaven,
For I am Thine.

My pains increase;
Haste to console;
For fear and woe
Seize body and soul.

Death is at hand,
My senses fail,
My tongue is dumb;
Now, Christ, prevail.

Lo! Satan strains
To snatch his prey;
I feel his grasp;
Must I give way?

He harms me not,
I fear no loss,
For here I lie
Beneath thy cross.

My God! My Lord!
Healed by thy hand,
Upon the earth
Once more I stand.

Let sin no more
Rule over me;
My mouth shall sing
Alone to thee.

Though now delayed
My hour will come,
Involved, perchance,
In deeper gloom.

But, let it come;
With joy I’ll rise,
And bear my yoke
Straight to the skies.

這次經過死蔭幽谷的經驗,使他的靈性提升,也有了深度和闊度,使他體會到信仰不僅是個人的事,也與社會有關;他以為人民靈性的情況,正如他自己一樣,染上了不治之症;只有基督的死與復活,不僅為個人的救恩,也建立了教會。

恢復後的慈運理,更有能力的踏上講壇。1920年,得到議會的支持,他宣講“真正神聖的聖經”,預備蘇黎克反對禁食和教職人員的獨身,開始了瑞士的宗教改革運動。

1522年,慈運理和十位神甫,聯名向教區請求准許自由結婚,未獲批准;慈運理與一寡婦安娜 (Anna Reinhart) 秘密結婚。二年後,才舉行公開婚禮。

蘇黎克宗教改革的關鍵,是1523年,蘇黎克議會主持教義辯論。慈運理訂了六十七條,邀請歐洲各地和瑞士的教職人員參與辯論。同年十月,又再舉行第二次的辯論。結果,多數贊成通過廢除彌撒,於復活節起,代以簡單的聖餐;清除“聖像”;聚會停止使用風琴;並於座堂學校增設神學院,訓練教職人員。另一項重要決定,是著手翻譯蘇黎克德文的聖經。

1528年,慈運理應邀至相鄰的城邦波恩 (Berne),參與教會體制和禮儀的辯論。結果,波恩通過廢除彌撒,聖像,和祭壇。慈運理的年輕同工柏令格 (Henry Bullinger, 1504-1575),當時也同參與辯論,他提出正式條文,作為改革的原則:1.教會是由神的話而生,基督是唯一的元首;2.只有在合乎聖經之下,教會的法規才為有效;3.基督是稱義的唯一根源;4.聖經並沒有教導聖餐的餅和酒有基督的體質同在;5.彌撒是全然虛假的基督受死表演;6.死去的人代禱,煉獄的教訓,及聖像和圖像,都沒有聖經的根據;7.所有信徒可以自由合法的結婚。在這根基上,蘇黎克,巴瑟和波恩等邦,共同組成了“基督徒聯盟”(Christian Civic League),成為同一信仰的聯邦。

1529年,慈運理至瑪爾堡 (Marburg),與路德討論教會體制上的意見;那是腓力王子 (Philip Landgrave of Hesse) 為了策畫改革運動聯盟而促成的。在他的城堡內,進行了四天的對話,在十四項信仰問題上達成協議;只在聖餐解釋上意見相違。路德不承認天主教的“化質說”(Transsubstantiation),但堅持基督在設立聖餐時說“這是我的身體”(太二六:26),應該按字面領受;他把這句話用粉筆寫在桌面上,並反復引用。這主張後來稱為“合質說”(Consubstantiation);意思是說:經過祝謝後,在領受的時候,聖餐的餅與酒,有同質性的同在。慈運理則以為這句話中的“是”字,應該作“象徵”解釋;否則主也說過祂“是羊的門”,“是葡萄樹”,如此解釋豈非可笑?因此,他一再引用主所說:“叫人活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約六:63),對話難以達成公識而散,否則宗教改革和以後歐洲的形勢,將大有不同。

1531年,瑞士的改革各邦,與決定追隨羅馬天主教的各邦,發生戰爭 (Kappel War),慈運理為蘇黎克的首牧,戎裝參加,於十月十一日,受重傷,終於死亡。

二十七歲的柏令格,繼任領導改革運動,建立在慈運理的根基上,繼續成長並擴展。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