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軍

第六世紀的教會,在安定中而停滯,腐化,為了神學上的細微末節爭論不休。在麥加 (Mecca) ,有一名行商,雖然是文盲卻甚聰慧,名字叫穆罕謨德 (Abu Al-qasim Muhammad, c.570-632) ,他自稱受了啟示,約在613年,創立了伊斯蘭教 (Islam, 回教) 。他的繼任者更加擴展,統一了亞拉伯部落,形成強大的勢力,佔領了巴勒斯坦地區,並侵入歐洲。

當時的基督徒,很流行“朝聖”,行旅因此而受阻。所以興起了十字軍運動,或叫武裝朝聖。

第一次十字軍 (1095-1099)

1095年十一月,教皇烏爾班 (Urban II) 在教會會議中,敘述接到東方教會的信息,請求救援回教勢力對他們的威脅;並描述聖地在回教徒統治下的苦難,基督徒朝聖受阻的羞恥。有些教職人員和貴族,表示願意效命。於是,號召“十字軍”,以十字架為旗幟,叫作 Creusade。

有一位隱修者彼得 (Peter the Hermit) ,曾到過“聖地”,很有口才,又宣稱能見異象,發預言,幫助招募。歐洲各地狂熱的農民和武士,風起雲湧,人數達到數萬。但主力是由各貴族統領的幾十萬軍隊。

目標:救援東方教會,抵禦回教威脅;收復耶路撒冷,並使朝聖者安全通行。

原定出發日期,是在1096年八月十五日,聖母升天節。不過,群眾狂熱而無紀律,於三月就爭先蜂湧上路。結果,是連番挫敗,幾乎被敵人消滅;殘餘跟從正規部隊前進。

高德福銳 (Godfrey of Bouillon) 是一位虔誠而英勇的將領,當時的人稱他為“武裝和公爵華服的聖潔修士”。還有坦可賴 (Tancred) ,心地純正,是“完全而溫和的武士”。他參與尼西亞,安提阿等戰役,顯出勇力;於光復耶路撒冷時,身先士卒,是最早登上城牆的人之一。1099年七月十五日,經過長久慘烈的攻防戰,聖城歸於十字軍手中。屍首狼藉,血流街衢。第一次十字軍的結果,是建立了“十字軍帝國”;沒有君王,於八月一日,眾舉高德福銳為王;但他拒絕戴王冠,因為主戴荊棘冠冕,他只任統治者。其他歐洲領袖分據要地。後由其弟包德溫 (Baldwin) 繼任為王,擴展土地。其後,延續了不到一百年。1187年十月二日,耶路撒冷陷落於回教新強人撒拉丁 (Saladin) 手中。但耶路撒冷王國的統緒,流亡到歐洲,延續下去,到腓德烈二世 (Frederick II) ,因娶包德溫的後裔,而成為合法繼承人“耶路撒冷王”。

第二次十字軍 (1145-1148)

1144年十二月,埃底撒 (Edessa) 失陷。由受尊敬而能言的貝納德修士 (Bernard of Clairvaux) 宣講號召,日耳曼皇帝康來三世 (Conrad III) 聽了他的演講,受感涕泣,與法王路易七世 (King Louis VII) ,再度組成十字軍。目標:收復失陷於回教的埃底撒。當十多萬大軍到了巴勒斯坦,領袖們各懷私心,也有罪惡醜事。他們決定先攻大馬士革,慘敗各自歸去。貝納德只能夠說:“神的審判是公義的。”

第三次十字軍 (1187-1191)

1187年十月二日,耶路撒冷被撒拉丁攻陷。教皇貴格利三世 (Gregory VIII) ,集合歐洲最強大的三位君王,發動第三次十字軍,目標為收復耶路撒冷。丹麥,瑞典,挪威,歐洲各地都有人參加,聲勢浩大。

1189年五月,羅馬神聖帝國的腓德烈大帝 (Frederick Barbarossa) 先發,但在河中淹死。1191年,驍勇蓋世的英王理查一世 (Richard I, Coeur de Lion) 與法王腓力二世 (Philip II) 的聯軍,長期圍攻並克復埃克 (Acre) 。但英法二軍不和,十字軍紀律廢弛,頹廢淫靡,殘暴無度;只收復了約帕,而未能奪下耶路撒冷。腓力半途而廢,先行返回歐洲。“獅心王”理查與撒拉丁訂立條約,准許朝聖者到“聖城”。

1192年十月,理查蒙羞受辱,打道回英國。

第四次十字軍 (1198-1204)

教皇英諾森三世 (Innocent III) 以他最大的精神和物力,試圖重振十字軍精神。教皇寫信給各地的領袖,又派主教,使者,到處宣講號召;教廷慷慨出錢,也勸請各教職人員捐輸。集合了數千武士和士兵,共四五萬人馬。目標:征服回教勢力中心埃及。這似乎順理成章。開始還算順利,卻成為歷史上最詭譎醜惡的紀錄。

這樣龐大的水上運輸,只有威尼斯可以勝任。威尼斯首長但督婁 (Enrico Dandolo, Doge of Venice) ,是已過九十高齡的瞎子,但機智而能決斷。他可以供應船隻,代價是八萬五千銀幣。十字軍只能付五萬,其餘講定以攻下回教城市的戰利品抵付。但督婁以為攻取基督教王國的城雜拉 (Zara,今匈牙利) 更好。於是四百八十艘的船隊,於1202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攻下雜拉,大肆劫掠,教皇以開除教籍威脅無效。

但督婁成為實際上的主子。拜占廷王子亞來修 (Alexius) ,因他父親的寶座被篡奪,請西方仗義相助。條件是二十萬銀幣,一萬軍隊一年的軍費,五百武士長期守衛聖地的維持費,東方教會歸附羅馬教皇。但如此條件,實在無法履行。於是,但督婁和十字軍一怒之下,於1204年四月十二日,攻陷君士坦丁堡,擄掠姦淫,無所不用其極;婦人,處女,以至修女,都成為淫慾的對象;無數的聖徒遺物,被劫掠去西方。教皇英諾森的震怒,亦無可奈何。

最可憐的是“孩童十字軍” (Children Crusade) 。其領袖是一名十二歲的法國牧童,名叫司提反 (Stephen) 。他自稱見了異象,耶穌叫他傳信給法王腓力 (Philip) ;司提反有極好的口才,沿途吸引了許多孩童跟隨他,數目達到三萬。腓力不以為他能成大事,但無法阻止。到了馬塞 (Marseilles) ,但海水並沒有如其所說的,像紅海為摩西分開,因為他不是摩西,而且比摩西年輕太多,跟隨的孩子們漸漸散去。倒是來了兩名商人匪流 (Hugo Ferreus) 和叵苛 (William Porcus) ,答應免費運載他們。於是,登上了七艘船出海;其中兩艘中途沉沒,五艘到了非洲,孩子們被賣為奴隸。

日耳曼孩童十字軍領袖尼可拉 (Nicholas) ,年僅十歲。他召聚了二萬七千跟從者,有農家孩子,也有貴族子弟。他們一路歌唱,於八月間到了吉挪亞 (Genoa) 。在那裏,也沒有神蹟出現。部分孩子流落當地;有的繼續前進,到達意大利布倫地溪 (Brindisi) ;那裏的主教,阻止他們繼續行進。教皇英諾森三世 (Innocent III) 解除他們十字軍誓言的約束,就此解散。

不過,英諾森在號召另一次十字軍時,方便的可援引他們奮勇的榜樣:“孩子們冒死要收復聖地,我們竟在睡大覺!”

第五次十字軍 (1217-1221)

教皇奧諾銳三世 (Honorious III) 號召十字軍,以圖完成前教皇英諾森的遺志,但未及成功而逝世。

佩來糾紅衣大主教 (Cardinal Pelagius) 為教皇代表,前十字軍首領約翰.伯銳尼 (John of Brienne) 統領。匈牙利,荷蘭,日耳曼,挪威,丹麥,各先後響應。其目標在征服埃及。先攻克達美塔 (Damietta) ,埃及的重鎮。埃及恐懼,願以耶路撒冷及大部分巴勒斯坦交換達美塔。十字軍拒絕。不久,埃及收復了達美塔。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德烈二世 (Frederick II) 無意於十字軍,稱病不前。第五次十字軍無戰果而回。

第六次十字軍 (1228-1229)

在教皇貴格利九世 (Gregory IX) 號召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德烈二世,勉強領袖又一次十字軍,於1228年九月七日抵達埃克。他見到埃及和敘利亞分爭,乘機進行外交戰,與埃及酋長Malik-al-Kameel訂立了和約,讓十字軍擁有部分地區和耶路撒冷,回教寺和聖殿地區除外,有效期十年。這樣,收復耶路撒冷和聖地的目標,部分達成;腓德烈還進入耶路撒冷的大回教寺 (Mosque of Omar) 。腓德烈輕易班師;他贏得史家的稱號:“不志願的十字軍,和耶路撒冷的收復者”;教皇貴格利指他是十字軍最大的攔阻,並開除他的教籍。

第七次十字軍 (1248-1250)

法王路易九世 (Louis IX) ,在教皇英諾森四世 (Innocent IV) 號召下,於1248年六月十二日,率同他三個弟弟,三萬二千大軍啟航,目標是征服埃及。

路易甚為虔誠公義,自己生活衣飾簡素,愛護臣民,常照顧貧窮傷患,並為乞丐洗腳。連道明會的修士,都自慚不如,以為他在這方面費時間太多。路易說:“如果我花服務兩倍的時間,在游獵和玩棋上,你們都不會講話。”

路易率領的十字軍,一戰攻克達美塔。路易接受建議,不攻亞力山大城,而要乘勝直搗首都開羅。但遇到天熱,疫病痢疾使軍隊病弱死亡甚多,體弱的路易,自己也染上了病。在戰敗潰退中,路易及大部分軍隊成為俘虜。付出鉅額贖金,他和軍隊才得恢復自由;路易恪守信用,監督官員,質不可短,數不可缺。蘇丹尊重他的為人,供應衣服船隻,讓他和殘部駛往為基督徒佔有的埃克。

在那裏,路易住留了三年,大量耗費修治約帕,西頓等城市。後得訊攝政母后崩逝,路易回返歐洲。

第八次十字軍 (1267-1272)

法王路易九世雖然經歷挫敗,仍然沒有忘記聖地。

1267年,路易召集了大臣和主教們,把手放在傳為“聖物”的荊棘冠冕上,表示預備再次的十字軍。他們勸體弱的王不要去。但次年,安提阿新近失守,其他的堡壘和城市,也落在回教徒手中。路易九世之弟查理 (Charles of Anjou) ,是那不勒斯 (Naples) 王,也受到蘇丹的威脅。

1270年,六萬大軍,浩蕩抵達突尼斯。但傷寒和痢疾流行,軍隊損折甚多;路易和他的兒子,也染病死亡。路易臨終的話是:“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我們要去。…”他的遺體運回法國安葬。

英國愛德華王子 (Prince Edward) 原定為十字軍的一翼,率軍遲來,到達埃克,征塵已冷,自行歸去。

十字軍的最後基地埃克,於1291年失守。1297年,路易九世受教廷封為法王中唯一的“聖徒”。

十字軍的時代隨十三世紀結束。

綜觀十字軍組成分子混雜不一,從貴族,武士,到農民,游民,莠民,在教皇鼓勵並以“贖免一切前犯罪愆”的吸引之下,參加宗教熱的行動,有各樣迷信和不純動機,像後來發現時代一樣,有 God, Gold, Glory 合成一軍,信仰和紀律,都無法談得上。其缺乏成就,自然是意料中的事。其實,應該以禱告,眼淚,和奉獻生命,代替武力;以愛心代替仇恨;以擴展屬靈的國度,代替地上的疆土。主所在的地方才是聖地;哪該為巴勒斯坦“聖地”流血?天使的信息,早在千多年前就已宣告:“祂不在這裏,已經復活了!”何必爭奪甚麼難以確定的“聖墓”?千辛萬苦的“朝聖”,卻不知道我們的耶路撒冷,並不是在這裏。

聖地爭奪不來,回教阻擋不住,東方西方教會的合一也沒法實現,所有目標無一達成。而對教皇的“贖罪券”,迷信流毒,卻深深的種下了,成為以後宗教改革之因。
人文學者伊拉斯謨 (Desiderius Erasmus, 1466?-1536) 感慨的說:

實在說,要與自號為基督徒的名相稱,不在於殺傷許多人,而該是拯救多人;不是要讓許多不信者下地獄,而是要使非信徒成為基督徒;不是要殘暴的咒詛,開除教籍,而是要虔誠衷心祈禱,全心全意的為他們的健康和健全的心智向神求告。

十字軍是歷史上的事實,自然也有其長久的影響。持續近二百年的行動,使人民想到自己以外的事,看到自己以外的世界;也使政治主體更加擴展強固,漸發展成為國家觀念;在文學和哲學上,發現了亞洲的文化,並從亞拉伯圖書館中,找到了失去的古希臘抄本,加深了西方的了解,而有文藝復興;在商業和交通上,開通了道路,並使人民知道,和平的可貴。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