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箋記

約翰福音簡介

約翰是主耶穌門徒中在世最久,也是最後的目擊見證人。作者沒有宣示他的名字,只說是“主所愛的那門徒”(約一三:23,二○:2,二一:24)。從初期教會,就認定是出於使徒約翰。Ioannes係由希伯來文Yohanan譯,意“耶和華施恩惠”。

主旨:

本福音在於顯示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道成肉身。彼得承認:“你有永生之道…你是神的聖者”(六:68-69)。

鑰節:

第一章14節:“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祂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

第二十章30至31節:“耶穌在門徒面前,另外行了許多神蹟,沒有記在這書上;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祂,就可因祂的名得生命。”

書中的基督:

  • 基督自己宣告七個“我是”:
  • “我是生命的糧”(六:35);
  • “我是世界的光”(八:12);
  • “我是羊的門”(一○:7,9);
  • “我是好牧人”(一○:11,14);
  • “我是復活,我是生命”(一一:25);
  • “我是道路,真理,生命”(一四:6);
  • “我是真葡萄樹”(一五:1)。
  • 耶穌自己稱“我是”(I AM),等於自認為舊約的耶和華(見四:25-26,八:24,28,58,一三:19,一八:5-6,8)。因祂“道成肉身”,有人性的“困乏”(四:6-7);“靠賴”(五:19);“哀哭”(一一:35);“憂愁”(一二:27);受苦受死(二○章)。
  • 本書記有耶穌的七大神蹟,顯明祂是基督(一章至一二章)並有五種見證(五:30-40)。

 

介紹耶穌

看哪,神的羔羊!(約一:29)

施洗的約翰,是在曠野的人聲,要為主預備道路,將道成肉身的神子基督耶穌,介紹給世人。那麼,當耶穌站在面前的時候,他的介紹辭該如何說法?

他該說:“這是那亙古常在的神子!”或者“這就是摩西所說的,神將要興起那位像他的先知!”或者說:“看哪,大衛的後裔,以色列的君王,彌賽亞來了!”他也可以這樣說:“祂是耶和華所起誓立的,麥基洗德等次的永遠祭司!”

是的,這些說法都對,祂本來是;也都可以正確表達祂的位分和工作,而且能動人視聽。但約翰受聖靈感動,所謹慎選擇,最重要適宜的介紹辭是:

“看哪,神的羔羊,背負世人罪孽的!”(約一:29)

為甚麼說“神的羔羊”?

羔羊是純潔的。照猶太律法的規定,獻祭給神的羔羊,必須是沒有殘疾的。這表示世人都犯了罪,罪的悲慘結局,是永遠的滅亡。既然人皆有罪,就算是有誰願意代別人受刑罰,也不能代替別人的罪。惟有基督耶穌是神的兒子,純全無罪污,才可以代死贖罪:“神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祂裏面成為神的義。”(林後五:21)

羔羊是馴良的。耶穌順從父神的旨意降世為人,是順服的榜樣,“像羔羊被牽到宰殺之地”(賽五三:7),毫無反抗。

羔羊是贖罪祭。在贖罪日,照律法為全民贖罪,要預備兩隻公山羊,在耶和華面前拈鬮,一歸耶和華,宰殺流血,獻在壇上,為贖罪祭;一歸阿撒瀉勒,放到曠野無人之地,表明背負人的罪孽遠去,不再被神記念。(利一六:7-10)耶穌“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8),如同羔羊在祭壇上,為贖人的罪犧牲;又背負世人的罪,不再被記念。

羔羊是神預備。神叫亞伯拉罕上摩利亞山,把獨生愛子以撒獻為燔祭。亞伯拉罕順服神,神卻預備一隻公羊羔代替。亞伯拉罕給那地方起名“耶和華以勒”,意思是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預備。(創二二:13-14)“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也把萬物和祂一同白白的賜給我們嗎?”

基督耶穌道成肉身降世,是成為我們贖罪的羔羊,代替我們的罪,使我們免於滅亡,成為神的兒女;要相信祂感謝祂。

 

潔淨聖殿

我為你的殿心裏焦急如同火燒(約二:17)

耶穌上耶路撒冷去,進到聖殿,仿佛走進了市場;殿院裏熙熙攘攘的人群,都是作宗教生意的。

那是逾越節期間,很多人從全國各地來守節,需要用祭牲獻祭;但有的是從遠地來的,老遠的帶牛羊,鴿子來,很不方便,而且因為社會結構已經有了變化,有些工商業的人,根本自己就沒有畜牧,無從得到祭牲,就非買不可。還有一項不是秘密的秘密:獻祭的祭牲必須是完全沒有瑕疵的,必須經過祭司嚴格檢查,也許太嚴格了一點;他們真的是吹毛求疵,看見有幾根雜色的毛,或一個小瘤,或腿有些微跛,都不合格。怎麼辦?只好賤賣給殿裏的生意人,再向他們買完全的作祭物。不過,轉手之後不久,他們會把那不合格的祭牲賣給別人,再經祭司檢查,就奇妙的合格了!這樣,“沒有瑕疵”的標準,就成了他們的專利,完全由那些人決定。那麼在聖殿奉獻錢,總該容易了吧?是的,那的確比較方便;只是必須要用銀子,市面通用的卻是鑄有羅馬凱撒像的銀錢,所以必須先兌換成銀子,才可以納入銀庫。

這樣,就產生了殿裏的店。這些經營生意的人,必得經過大祭司該亞法家族的批准,而祭司又是羅馬政府所立的。這樣說來,雖然殿門口沒有飄揚著羅馬雄鷹的旗幟,大家都知道,祭司等宗教人,是為誰服務的。(約二:13-14)

不過,一般敬拜神的人民,還是存著誠實的心,謹守一年三次去耶路撒冷過節的律例;百多年來,又加上了十二月裏的修殿節,也叫光明節,是為了記念馬克比從希臘人手中光復聖殿,耶和華顯出了神蹟。

一般人來聖殿,只是滿足宗教的要求,他們的心也容易滿足。但主耶穌看見了聖殿成了教儈牟利的賊窩,“心裏焦急,如同火燒”。祂不管會得罪他們幕後的人物,“拿繩子作成鞭子,把牛羊都趕出殿去,倒出兌換銀錢之人的銀錢,推翻他們的桌子”(約二:15-17)。主耶穌要潔淨祂的殿。

新約時代,教會是神的殿,聖徒是神的殿(林前三:16-17,六:19)。聖徒當問:是誰在教會中掌權?是甚麼佔據了你心中的寶座?你的宗教活動是為了甚麼?求聖靈光照鑒察我們,潔淨我們,使我們成為神的聖殿,被祂的榮耀充滿。

 

神愛世人

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約三:16)

愛是人最喜歡的字,也是最被濫用的字,以至人很難了解這個普通字的涵義。說到愛,往往想到的是給我們自由,不給我們痛苦和責罰,免費供應我們一切重要的需求,以至保護我們。這樣,當說起神的愛的時候,我們也會有類似的聯想。

但神的愛與人的愛不同。神的愛是甚麼樣的呢?耶穌說:

“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三:16)

要知道神的愛,還是先知道人的情形。就像你要送某人一件禮物,必須先知道他的情形;否則冬送葛衫,夏送重裘,就不會適宜。那麼,神愛世人,怎能夠適合所有的人呢?

世人有一個共同的情形:都染上了罪這個不治之症。聖經說:“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三:23);罪的結局,就是滅亡。聖經又說:“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賜,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裏,乃是永生。”(羅六:23)既然世人都因犯罪而將滅亡,自然救恩是共同的需要了。

神愛世人,為世人預備得救的方法。但愛必須要犧牲。罪既然是那麼可怕,神的犧牲也是非常的大:“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就是差基督耶穌道成肉身,為了人的罪釘死在十架上:“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叫一切信祂的,都得永生。”(約三:14-15)

當神差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他們在曠野犯罪得罪神,神使火蛇進入他們中間,被蛇咬的人,必然死亡。神叫摩西造了一條銅蛇,掛在竿子上,被蛇毒所傷的人,唯一的指望,就是仰望那條銅蛇,不論情形多嚴重,就可以得救。“除祂〔耶穌基督〕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徒四:12)我們本來不配蒙愛,也不明白甚麼是愛;但藉著“主為我們捨命,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愛。”(約壹三:16)耶穌為我們捨命贖罪,是至大的,沒有條件的真愛。“神差祂獨生子到世間來,使我們藉著祂得生,神愛我們的心,在此就顯明了。”(約壹四:9)

這樣,我們要除去對世上一切“愛”的錯誤觀念,了解接受神的愛;真愛對我們不再是遠不可及,也不再是一種無定的情感,而永生也成了實際的福分,得以進入神的國。

 

敬拜神

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約四:23)

宗教不是討論有沒有神的問題;而在於認識誰是神,知道神是怎樣的,如何親近神。我們生活在世界上,所經歷所接觸的,是物質的東西,可以感覺得到,看得見,聽得見,聞得見的東西;我們一切的知識,是由於這些感官經驗的延伸。對於靈就無從認知。要解決這個困難,必須使用靈的認知功能;不過,人的靈被罪染污損壞了,神就差祂的兒子基督耶穌道成肉身,到世上來,使神不再是抽象觀念,而成為實在的人。

主既成為人,具有人性,就作完全的人,卻同時能體貼人的軟弱。祂可以在私室,夜間接待單獨來訪的尼高德慕,卻必須在大路旁,水井邊,日正天中,與品德有問題的撒瑪利亞婦人談道;在同時,差所有同行的門徒們,進城去買食物。在這樣安排的環境下,主耶穌同她談個人信仰的問題。耶穌說:

“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祂。”(約四:22-23)

世人只憑官感,所得的只是普通的啟示,因此知道有神不是困難的事:首先,宇宙性的否認有神,是邏輯上不能證明的錯誤;但只從神的永能知道有神,卻無從認識神。必須有神特殊的啟示,才可以真知道祂;就是救恩藉耶穌基督臨到世界,人看見神的兒子,成為肉身的道,就看見了神。

人為何,又如何敬拜神呢?主繼續說:“神是靈,所以拜祂的,必須用靈按真理敬拜祂”(約四:24另譯)。

人有敬拜神的需要,是在人裏面的乾渴,除了神這活水的泉源,不能滿足;但另一方面,也有敬拜神的阻擋。神是靈,必須用靈敬拜,與祂相通;人裏面的靈本來該可以敬拜神;但人犯了罪,人的靈就死了,失效了,如同電流絕緣了,失去了與神交通的功能。為了重新建立這個交會點,使人能夠與神有“緣”,必須有中介,才可以恢復敬拜的關係。

“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耶穌所說的是甚麼樣的“時候”?那是使人能真正敬拜的時候,也是能真正拜父的時候。

基督耶穌降世,真是開了新紀元;不止是年曆的紀元,而是神與人關係的更始:祂在十字架上為人的罪流血受死,除去神與人之間的阻隔,使信祂的人得以稱義,能夠進到神面前敬拜祂。快離開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進到神活水的泉源吧!

 

聖經與永生

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約五:39)

有了正確的工具,使用錯誤,還是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耶穌生在猶太教的世界。那時候所有的猶太人,都承認有神,而且也承認舊約聖經是神的啟示;只是他們誤以讀聖經為得永生的途徑。主耶穌指出他們是錯了路向:

“你們並沒有祂的道存在心裏,因為祂所差來的,你們不信。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然而你們不肯到我這裏來得生命。”

主耶穌說,他們的宗教,有了嚴重的錯誤,所以雖然有聖經,卻得不到永生。(約五:38-40)這才是最可惜的事。他們有三項錯誤,使他們失去最大的福分。

沒有信心與道調和

有人讀聖經,在他讀的是故事。又有人讀聖經,承認聖經是神的話,不過,那只是對過去的人說的,對今天的人,對於他並沒有意義,這都用不上信心。但正確的讀經,是用“信心與所聽見的道調和”(來四:2),仿佛今天所說的interactive一樣,相信是神對他說的話,才對他有益。

以查考聖經為目的

要知道,查考聖經不是他最終的目的。查考的目的,是要知道神的旨意而遵行。聖經的知識是寶貴的,但神沒有意思只是追求知識;真的知是知道了而運用所知道的。就像有人得了藏寶的地圖,刻意研究;但只有他按圖發掘,實際使用他的知識,才是有價值的真知。

不接受聖經的見證

有些人查考聖經,“以為內中有永生”,其實沒有。聖經是給耶穌作見證。可惜,猶太人把自己埋葬在聖經裏,以為讀了就有永生;卻不接受聖經所見證的基督。基督來了。祂當世的人有幸看見了祂;不幸他們卻見而不肯就主得生命,失之交臂。那樣的錯誤,是最大莫贖的錯誤。

基督在世有五個見證:天父的見證,約翰的見證,基督所行神蹟的見證,基督自己的見證,和聖經的見證(約五:31-40)。希奇的是人仍然不肯來到祂那裏得永生。

今天聖靈給我們同樣的機會,我們應當:信,知,行,不要徒有聖經和宗教,卻沒有基督和永生。生命在祂裏頭。

 

生命的糧

我就是生命的糧(約六:48)

在加利利海邊,耶穌用五餅二魚,給五千人吃飽。那些人真經驗了飢餓與飽足的差別,知道了糧的意義。他們很想重複經驗同樣的神蹟;顯然主耶穌不希望他們停在那裏,還要教導他們更深,更重要的功課。祂說:

“我就是生命的糧…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人若吃這糧就必永遠活著。”(約六:48,51)

祂所說的,相信不會不叫他們注意,卻很難叫他們相信。他們不能接受主宣告祂的來源,也難以接受祂宣告的功能。但主所說的是真實的。

可以抑止飢餓

飢餓是不愉快的經驗。不僅是胃不舒服,而是全身沒有力量,對周遭的事缺少興趣,說不出哪裏難過。人會這樣空虛的感覺,知道缺少了某些東西,卻不知缺少的是甚麼。因此,人忙碌的尋找,想得到飽足;卻“像飢餓的人,夢中吃飯,醒了仍覺腹空;或像口渴的人,夢中喝水,醒了仍覺發昏,心裏想喝。”(賽二九:8)這是靈裏的飢餓,惟有主耶穌才可滿足。

可以使人有力

不論如何強壯的人,缺乏糧食,不用多久,就力量盡失,成為軟弱,這是人可以經驗的。在另一方面,靈裏缺乏生命之糧,就軟弱不能抗拒試探而犯罪,就無力遵行神的旨意。正如糧使人吃了有力氣,生命的糧也是如此。

可以營養生命

食物是維持生命的,長期不食,就失去感覺,也失去了生命。所以糧是人生命所需要的。主耶穌說,人不該只知道糧食對肉身要緊,卻忽略了永遠的生命。

主不僅是賜糧者,祂是生命的糧

“民以食為天”。許多人擁護主耶穌,是因祂能以五餅二魚給五千人吃飽,可以解決經濟問題,想強逼祂作王。但耶穌告訴他們,祂自己是生命的糧,人的真正需要,還不是胃的問題,而是永生的需要。“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常在我裏面,我也常在他裏面。”(約六:54,56)

人不止要外面看見主,而是要信主,與主有生命的聯合。因為主是永生的,信祂的人,就得在永生裏。

 

活水的江河

信我的人…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約七:38)

住棚節是猶太人重要的節期,是記念出埃及以後,在曠野的路程中,神如何與他們同在,引導他們,直到進入迦南應許之地。

那已經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了。在猶太地後代的人,每年記念這個節日,卻很難經歷其屬靈的意義。現在,聖殿在耶路撒冷建造起來了,人民在各城鎮建了房屋居住,每年的住棚節期間,他們還是在房頂上,或路旁,或空地上,用各種樹的枝葉搭起棚來,住在裏面。

為了慶祝豐收,記念神在曠野的同在,在七天住棚節中,每天有人拿金器皿,從西羅亞池中取水,澆在地上。到最後一天,也就是歡樂的最高潮,因為是聖安息日,禁止體力勞作,就停止取水澆水的儀式。主耶穌卻來,宣告祂有生命的活水,呼召人到“救恩的泉源歡然取水”(賽一二:3)。

有一件事仍然是真實的:不論住在甚麼樣的地方,他們的心卻是像在曠野。節日的歡樂,並不能止息人們內心的乾渴。或者可以說,更增加內心的空虛,乾渴,從心底深處,呼喚求得滋潤。當然,他們也像以色列人在米利巴的時候,不時向耶和華爭鬧,也彼此爭鬧(參出一七:1-7)。

節期的末日,就是最大之日,耶穌站著高聲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裏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耶穌這話是指著信祂之人要受聖靈說的。(約七:37-39)

在曠野的時候,摩西在以色列人面前,用杖擊打磐石,就有許多水流出來,給人和牲畜喝得飽足。聖經說:“那磐石就是基督”(林前一○:4)。正像磐石要先被擊打,才有活水流出來;耶穌基督必須被釘十字架復活之後,才賜下聖靈來。雖然舊約時代,也有聖靈的工作;在新約教會中,聖靈更豐盛的同在,藉著聖徒大有能力的湧流出去。(約一六:7;弗四:8)

今天,不論物質如何的豐富,人心靈仍然乾渴。罪慾的橫流,人追求各樣的麻醉,都是乾渴的表現,甚至不惜於飲鴆止渴。世人的需要是信主,從主那裏飽飲生命的活水,被聖靈充滿;不僅自己先不渴了,還能夠成為賜福的渠道,把活水輸送出去,滋潤人枯渴的心田,給主的國度帶來豐收。

 

世界的光

我是世界的光(約八:12)

在黑暗裏的人,如果沾染了污穢,自己無法知道,同他在黑夜裏的,也無法知道;除非他們進到光裏。因此,我們知道太陽的存在,不僅是看到太陽,也從清楚看到萬物而得證明。

耶穌時代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是活在黑暗中的人,他們不認識自己的情形。有一天,耶穌在聖殿院中,他們帶了一個婦人到祂面前。他們說:“夫子,這婦人是正行淫之時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們,把這樣的婦人用石頭打死。你說,該把她怎麼樣呢?”擺在耶穌面前的兩難:如果祂贊同摩西的律法,把那行淫的女人處死,則違反祂自己愛的教訓;如果祂不處死那女人,則是縱容罪惡,違背律法。耶穌卻不用言詞作答,只“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

耶穌的指頭畫的是甚麼字?是在何烈山上,那指頭在兩塊石版上所寫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條誡命(出三一:18);是那指頭在巴比倫王宮粉牆上所寫的:“你被稱在天平裏,顯出你的虧欠。”(但五:27)

那時,是在清早。聖殿院中的巨大銅火炬,在住棚節儀式中象徵曠野的火柱(出一三:21),仍然散發著光芒,只是已經被朝陽的光所代替。但這都不能照亮人心的黑暗。主耶穌在地上用指頭畫的字,卻像發出更強烈的光,照透那些控告者的內心。他們看了主所畫的字,應該有些不自然了,卻還是不住的問祂。

耶穌就直起腰來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於是又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他們聽見這話,就從老到少,一個一個的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穌一人,還有那婦人…(約八:6-9)

沒有一個無罪的人,可以定那婦人的罪,並不出主耶穌意料之外。祂對那個意外的婦人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唯一無罪的主耶穌,赦免她的罪,叫她悔改行在光中,過光明的生活。(約八:11,約壹一:5)

耶穌又對眾人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八:12)

主指出人的需要:人都不能憑自己行義,達到神的標準;必須從罪惡黑暗中轉回,歸向光明,才可以過聖潔的生活。

 

眼盲與靈盲

如今你們說:我們能看見(約九:41)

眼瞎的人,如果在夢中,會以為自己能看見,很難勸說他接受與他所信相反的事實。

在聖殿院裏,有一個生來是瞎眼的人。許多的法利賽人,從那裏經過出入,都以為與他們無關,懶得管閒事。主耶穌看見了,以為是自己當及時而作的工作,就憐憫他,開了他的眼睛。(約九:1-7)法利賽人知道了,就起了分爭。他們不查究為甚麼主有如此的能力,倒有興趣於安息日行神蹟是否有罪;而且自以為是,不肯謙卑接受瞎子的見證。(約九:13-34)

到主耶穌再遇見他,他信而接受耶穌是神的兒子,並且拜祂。法利賽人自以為有知識,能看見,是人民的教師,反倒拒絕不信。耶穌說:“我為審判到這世上來,叫不能看見的可以看見,能看見的反瞎了眼。”又對法利賽人說:“你們若瞎了眼,就沒有罪了;但如今你們說:‘我們能看見’,所以你們的罪還在。”(約九:35-41)

法利賽人是虔誠的宗教人,卻是眼不盲而靈盲。主說他們是眼瞎的,他們不僅自以為是,也是面子問題,使他們無論如何也不謙卑下來承認自己無知。這才是最嚴重的。

靈盲的人不能正確分辨價值。他們看宗教儀式重要,而沒有憐憫的心。正像他們看重殿中的金子,而不知殿是神立名的居所;看重壇上的禮物,卻不知道,是神叫獻在壇上的禮物成聖。(太二三:16-24)

靈盲的人不能領導別人。更可憐的是瞎子偏要領導別人,結果“瞎子領瞎子,兩個人都要掉在坑裏。”(太一五:14)那些宗教領袖,自己不認識主,“若有認耶穌是基督的,要把他趕出會堂。”(約九:22)他們靈盲,不能看見真光,也不認識主耶穌是基督,反要趕出看見真光的人。歷史中“不明”的領袖們,每把人民帶入災難,靈盲的宗教領袖,更加危險。

靈盲的人不能蒙恩得赦罪。靈盲的人,最大的問題是不知道自己的光景;既沒有光,哪能看得見景?可哀的是,他們的驕傲,使他們硬著頸項說:“我們能看見!”必須如掃羅有大馬色路上的經驗,知道自己眼睛瞎了,才可見到主耶穌,悔改得蒙赦罪,轉變成使徒保羅。(徒九:1-19)

主開我們的眼睛,使我們能認識主,認識自己。

 

牧人與門

我就是羊的門…我是好牧人(約一○:7,11)

羊是馴良,以至軟弱的動物,沒有銳齒利爪的自衛裝備。聖經地區,是在曠野牧放羊群,入夜牧人領羊群歸回圈中。牧人往往當柵欄口睡臥,以身作羊圈的門。

主耶穌一口氣說出祂是“羊的門”和“好牧人”。主是一位,卻身兼二者。祂是羊的門,是羊的安危所繫;是牧人,是羊的生命所賴。

當夜幕深垂,幽暗籠罩大地,豺狼嗥叫,月黑風高,危險在四圍隱伏。靠著牧人的保護,羊群可以不用擔心受到傷害,在圈內安睡。主耶穌說:“我就是門,凡從我進來的,必然得救,並且出入得草吃。”(約一○:9)祂藉著死,勝過了死亡之門,為我們開了永生之門,使祂的義民可以進入。

許多的宗教人,在那裏十分活躍,作些給人看的工作,卻只是門外漢,沒有得救,於永生無分。惟有信靠主耶穌的人,才是主的羊,是教會,“陰間的門不能勝過”(太一六:18),可以歌唱得救的樂歌:“我們有堅固的城,耶和華要將救恩定為城牆,為外郭,敞開城門,使守信的義民得以進入。堅心倚賴你的,你必保守他十分平安。”(賽二六:1-3)

主耶穌是好牧人。好牧人與假牧人不同。假牧人是為了吃羊;好牧人是為了羊。雖然在這裏沒有說到“愛”字,但祂愛羊。愛不是口號,是行動。羊對於祂不是數目,是有名字的,個別的羊;祂按著名認識他們。祂把羊領出來,走在前頭,是給他們留下榜樣,可以跟祂的腳蹤行。祂為了羊,“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一○:10)

好牧人經得起考驗。在平安的時候,假牧人是擇肥而噬,要羊的命;遇到危難的時候,假牧人撇下羊,率先逃命;好牧人“為羊捨命”。不過,祂捨命並不是失命;祂捨了命,“好再取回來”!這是多麼希奇的話:祂的捨命是有目的的,是為了復活!而且要選召外邦的羊,也同歸一個牧人,就是產生了教會。(約一○:14-18)因為祂復活,勝過了死亡,信的人都能夠得著永生,“他們永不滅亡,誰也不能從我手裏把他們奪去。”(約一○:28-29)何等寶貴的應許!是父子蓋印的確定應許。世上的領袖們,是為了自己,也作不到這樣的應許。

哈利路亞,好牧人完全是為祂的羊,為了我們!

 

復活與生命

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約一一:25)

在面對人生風暴的時候,是信仰的考驗。

在耶路撒冷東郊不遠的村莊伯大尼,有個主所愛的家庭,和諧恬靜的生活,因為唯一弟弟的忽然重病,而起了震盪。焦急的馬大和馬利亞姊妹,差人趕了兩天的路程,遠道送信,給在約但河東岸的耶穌,期望祂能來,治好他們的弟弟拉撒路;但送信的人,腳剛踏進耶穌的住處,拉撒路就呼吸完了最後的一口氣。在他們認識耶穌的經驗中,耶穌是從來不誤事的。他們不了解,主耶穌為甚麼不快些來。這一次,太晚了!

無論如何,他們還盼想著耶穌,至少該會帶來安慰;但拉撒路已經安葬了四天,送信的人也回來了兩天,他們流淚的眼睛,向那邊的山徑望了多少次,還是不見主耶穌的身影。

跟耶穌在一起的門徒,也感覺希奇:他們的主總是時間不夠用,因為工作太多,常是匆忙的趕來趕去。這次聽到拉撒路病重,卻好整以暇的多住了兩天。更叫門徒不解的是,拉撒路如果死了,何必再遠道前去?而且猶太人並不歡迎耶穌,為了死人,值得去冒被石頭打死的危險嗎?他們不明白主的計畫。

馬大和馬利亞也不明白。為甚麼,在最需要的時候,主卻是那麼遙遠!

這四天,過得好不容易。最後,有人來報告說,耶穌已經來到村外的路上。馬大知道了,還是去迎接祂。只是她見到了主,忍不住的說:“主啊,你若早在這裏,我兄弟必不死!”人的信心,常是有時間性,有條件的。但不應該看環境,而要只仰望主的大能。活著的人信心不夠,死了的人不能相信;但主站在墓門口說:“我是復活,我是生命!”(約一一:25)

生命的主向墳墓挑戰。祂大聲呼叫:“拉撒路,出來!”不在於祂的聲音大;死了四天開始腐朽的死屍,再大的聲音也不會聽見,何況還要出來!但死人拉撒路聽見了神子的聲音,就帶著裹屍布出來了。(約一一:43-44)

耶穌是復活,是生命。“祂已經把死廢去,藉著福音,將不能壞的生命彰顯出來。”(提後一:10)

主應許信的人:“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信祂的人,面對死亡不必懼怕,更不絕望悲泣,因有勝過死亡的永遠生命,將來同主在榮耀裏。

 

一粒麥子

一粒麥子…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一二:24)

我們多喜歡春天,因為是大地充滿生機的季節。枝頭添上新綠,原野草長花發,連鳥兒也歌頌新生。

基督教是永生之道,卻似是記念死亡。

在逾越節之前,腓力和安得烈帶幾個希利尼人來見耶穌。這逾越節的真羔羊宣告說:

“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一二:23-24)

這不像是就要死的人所說的話,倒有慶祝的意味。因為說話的那位,知道生命的意義。生命不會死,只是轉化。

約翰福音所使用特別的語詞,稱耶穌受死為“得著榮耀”(約七:39,一二:16,一三:31)。照我們語詞的習慣,一般常把生命與死亡對稱,實際上並不如此;因為不能有死亡而不先有生,卻可能有生而沒有死亡。

但對於整個生命的奧秘來看,死卻是生的延續:“你所種的,若不死就不能生。”(林前一五:36)保羅對生命的了解,正是主耶穌的觀點,經過死的橋梁,而進入永生的榮耀。

由死亡而得生命

一粒麥子,如果保存在手裏,就失去了傳遞生命的功能,沒有目的的存在,像死了一樣。而且它會自然的衰敗,腐朽以至滅沒。生的目的是再生。為了延續其生存,必須種在地裏。

由減少而得增多

麥子種在地裏,被埋藏起來,不見了。在土地的下面,經過更減少的過程,以至失去原來麥子的形像。但不久之後,發芽,長出了綠苗,長葉,秀穗,結出豐滿的果實。神的兒子也是如此,“因為受死的苦,就得了尊貴榮耀為冠冕,叫祂因著神的恩,為人人嘗了死味。原來那為萬物所屬,為萬物所本的,要領許多的兒子進榮耀裏去。”(來二:9-10)到世界的末了,才是慶祝大豐收的時候。

由降卑而得榮耀

主耶穌的道路,是先降下而後升高(弗四:9-10),先卑微
而後得榮耀。我們跟隨主的人,也必須要學習這屬靈的生命奧秘,知道受苦降卑,是唯一得榮耀的途徑,歡然走上這道路。

 

服事的榜樣

我給你們作了榜樣(約一三:15)

王都是受人服事的,很難見到服事人的王。

在逾越節的前一天,是耶穌將要離世到父那裏去的時候。從人看來,是生命的最低點。“祂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約一三:1)是說愛他們到生命的終結,也是說,愛他們到最大的限度;愛的極限,就是降低的極限。

耶穌基督是逾越節的真羔羊;祂將要被殺流血拯救信祂的罪人免於滅亡。在晚餐的時候,祂還要教導門徒愛的真義。

依猶太人的規矩,晚餐前需要先洗腳才入席。因為他們穿的是結帶子的趿鞋,路上塵土很多;通常是由僕人來給各人洗腳。但那家主並沒有僕人來服侍。門徒們在路上爭論剛過,為的是誰將要繼耶穌作領袖,幾乎至於踢腳;現在連交談都不自然,誰還顧得洗腳這種事!於是主脫下外衣,用一條手巾束上腰,完全是奴僕的樣式,把水倒在盆裏,逐一給門徒洗腳。

我們可能有過,恩待別人反遭背叛的經驗,心中真是沉痛難忘。在主耶穌,祂早就知道門徒的情形。門徒當中的領袖彼得,三年的教育,換來雞叫前三次的否認;奮銳黨的西門,並不曾為保衛主而奮戰;其餘的門徒,都離開主逃跑了;更有個猶大,為了三十兩銀子的代價,出賣了愛他的主!這些主都知道,早知道;卻還自己彎下腰洗他們的腳!(約一三:1-17)

門徒們讓主洗腳,都沒有講話。最後,輪到在末位上的彼得。他的心裏覺得不對說:“主啊,你洗我的腳嗎?…你永不可洗我的腳!”這個人說話總是那麼肯定。耶穌早知道他要否認主,一定為他不認識自己而嘆息;卻知道他有再被潔淨的希望,就告訴他,洗過澡(歸主得潔淨)的人,沾染了罪污,需要洗腳,才得潔淨;而其中有人(猶大)是不乾淨的,雖然主洗了他的腳,卻沒有悔改,終於悲哀的進入黑暗。

  • 主給門徒留下榜樣,要彼此洗腳。
  • 洗腳的首要:先洗過澡,是得主潔淨,有永生的人。
  • 洗腳的必要:路上仍有污穢,不洗是與主無分。
  • 洗腳的方法:要謙卑,溫和。(加六:1)
  • 洗腳的動機:彼此相愛,如主愛我們。(約一三:15,34)

必須有主的愛,才會有主的謙卑,效法主的榜樣,愛屬主的人到底,不計算人的惡,建立軟弱的人。記得彼此洗腳的功課。

 

道路真理生命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約一四:6)

早期的基督徒,有幾個特別的稱呼;這些稱呼,表明他們的信仰觀念,和所給別人的印象:

“信奉這道〔路〕的人”(徒九:2),或譯作“屬於這道路的人”,表明在行動上跟別人不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顯然的,“不與他們〔世人〕同奔那放蕩無度的路”(彼前四:4)。

“是屬真理的”(約壹三:19),就是相信有是非的絕對標準,不以為道德是相對的,是個人的主觀見解。

“稱義得生命”(羅五:18)的人,也就是聖經所說“有生命”的人(約壹五:12),是有屬靈的生命能力。

這是說,基督徒在行的層面,道路不同;在知的層面,明白真理;在靈的層面,有屬天的永遠生命。

人生在世界上,自然都是有生命的人;但生命的定義該不是死亡,有死亡就不是生命。因此,生命必須是永遠的生命。而且在亞當受造的時候,神“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創二:7)。這氣就是靈,使人能與神相交,因為神是靈。但到人犯罪以後,靈就死了,失去跟神的交通;所以聖經稱是“死在過犯罪惡之中”(弗二:1)。只有相信接受主耶穌,才得著屬天的生命,就是永遠生命,永不滅亡。

當耶穌被帶到彼拉多面前受審的時候,耶穌說:“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約一八:37)。那位羅馬巡撫說:“真理是甚麼呢?”這仿佛是語含譏諷,實在也說明世人的悲哀:政治,實利,使真理變成了相對性的,實用就是“真理”!那唯一客觀標準的真理,反而隱沒了。耶穌為真理作見證,不僅談講真理,祂自己就是真理,使信的人進入真理。

世人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找不著平安公義的路,至終進入滅亡。耶穌死在十字架上,“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祂的身體。”(來一○:20)使我們得以進到天父面前。祂不止指示我們正路,祂自己就是那條路。世上有許多的歧路,叫人無從分辨;紛紜的指標上,都應許些甚麼,有的會非常吸引人,而且常是看來寬大,不過當你走上去之後,最終卻引到滅亡,難以轉回。

感謝主,祂是我們的生命,使我們能與神相交,藉聖靈進入真理,被引導跟從祂的腳蹤,行在祂的道路上。

 

真葡萄樹

我是真葡萄樹(約一五:1)

在聖經地區,常見的果樹有無花果,橄欖,和葡萄樹。所以應許之地不僅流奶與蜜,葡萄酒也極普遍;詩篇說:“酒能悅人心”(詩一○四:15)。

聖經常把選民比作葡萄園:“萬軍之耶和華的葡萄園,就是以色列家;祂所喜愛的樹,就是猶大人。”(賽五:1-7)

聖殿包金的門上,刻著葡萄樹,作為國家和宗教的象徵。

神的兒子主基督耶穌到世上來,呼召門徒,造就他們,訓練他們,是要他們成為聖靈居住的殿,成為神所統治的國度。祂要他們時常保持這個觀念。逾越節期間,主率領門徒在聖殿裏,看見那殿門上的金葡萄樹;也許,就在用過最後晚餐,走在橄欖山路的時候,看見地上的葡萄樹,主就地取材施教:

“我是真葡萄樹,我父是栽培的人…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裏面的我也常在他裏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作甚麼。”(約一五:1-10)

葡萄樹的功用:結果子。聖經說:“葡萄樹比別樣樹有甚麼強處?葡萄枝比眾樹枝有甚麼好處?其上可以取木料作甚麼工用,可以取來作釘子掛甚麼器皿嗎?”(結一五:2-3)這是說,除了結果子之外,葡萄樹一無用處,因為它的木質鬆軟,而且不挺直高大,不能用來作任何器用。

結果子的方法:常在主裏面。“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作甚麼。”枝子必須連在樹上,惟有如此,才可以吸收隱藏的汁液營養。明顯的,脫離了根本的枯枝,絕不會結果子。所以不屬於主,與主沒有關係的,雖然有類似基督徒的活動,卻不會有生命的果子。只有與主相連,主的話在他裏面,才會有生命的果子:其秘訣在於相連相交。

連結的效應:彼此相愛,結永存的果子。到枝子上結出了果子,不論果子如何的多,品質多麼的好,枝子總不能有甚麼可誇口的地方,因為那全在於樹的根本托住它,使它得到足夠的養分,才可以滋長結果。而同根相連的枝子,更不可跟別的枝子相比較,誰更豐美壯大,誰結果子更多,因為都是由於恩典。所以不可存一點心意,想要榮耀自己,而是要時時記得:主是樹幹,天父是栽培的,誰該有甚麼可誇的呢?信徒唯一生存的目標,是“天父就因此得榮耀”。

 

真理的聖靈

真理的聖靈…要引導你們進入一切的真理(約一五:13)

作主的工作,如果忽略聖靈的能力,是最嚴重的錯誤;因為那變成了人的工作,不僅是不智和辛苦的事,而且不論作得多好,也不是在主的心意中。

不過,如果只注重聖靈的能力,要得著聖靈的能力,也同樣的是莫大的錯誤。因為聖靈不僅是一種能力,影響。人不能想利用聖靈的能力,而成就自己的事業。

在主耶穌將要離世的前夕,預先應許門徒說:

“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叫祂永遠與你們同在,就是真理的聖靈…也要在你們裏面。”(約一四:15-17)

主耶穌在世三年多的時間,常與門徒在一起,不僅作一位成功的教師,也是“保惠師”(Parakletos),意思就是在旁幫助安慰的人,如法律上的辯護者,或譯“訓誨師”。現在主將要往父那裏去,祂知道門徒不能擔當面前的重任,就向天父禱告,差三一真神中的第三位來,作為“另一位保惠師”,繼續主基督的工作。正如基督是一位主,聖靈也是一位,並不是一件能力。沒有約制的能力是最危險的。因此,被聖靈充滿,是接受一位主進入我們心裏。這個認識非常重要。稍後,主再對門徒預先講到這位聖靈保惠師的工作(約一六:7-16):

“我去是與你們有益的…我若去,就差祂來。祂既來了,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祂要引導你們進入一切的真理…祂要榮耀我,因為祂要將受於我的告訴你們。”

對世人:人心被“這世界的王”撒但所佔據,不肯也不能領受真理。我們不能憑自己的智慧,口才,或任何屬世界的方法,使人歸向基督。只有聖靈的感動,才可使人悔罪皈信,因主的復活而稱義,並能在靈裏受審判而自責。

對聖徒:聖靈引導天父的兒女(羅八:14),使我們進入真理的實際,明白主的話。沒有聖靈的啟示,聖經對於一般人是封住的書卷,因為是基督的靈感動先知寫的。(彼前一:11)

對基督:聖靈是要榮耀主基督,不是榮耀祂自己,也是把主的話教訓信徒。所以我們不能傳“聖靈教”,而必須是高舉基督,藉著祂,引人歸向父神。

 

差遣的禱告

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約一七:18)

神子基督耶穌即將離開世界,到父那裏去。祂未完成的工作,要交託給門徒去作。這需要極大的信心,所以主離世前的禱告,是信心的禱告。為甚麼主能夠信託這幾個門徒呢?

從主耶穌的禱告中,看到差遣的原則:

屬:差遣不屬自己的人,不僅是不可靠,在論理上也不可
能。所以主所差遣的,是屬於主的。但主不差遣天使,而是差本來悖逆屬撒但,蒙神揀選歸主的人。主耶穌向天父說:“你從世上賜給我的人,我已將你的名顯明與他們。他們本是你的;你將他們賜給我,他們也遵守了你的道。”又說:“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約一七:6,14-19)這是說,主所差遣的,是屬祂的人,不屬於世界,而是有主的道而遵守的人。這樣的人,主用祂的道使他們成聖,從世界分別出來,才可信可差,而能成就主的使命。

知:摩西奉神差遣,往埃及領以色列人出來。摩西不敢貿
然受命前往;他合理的要求知道神的名,好回答以色列人的詢問。(出三:13-15)所以主所差遣的人,自然必須認識神,知道神,不能只知道某機構或某人,作人的工作。知道,認識,看見,在這裏是同樣的意義。這不是說肉體的認知;在神創造的時候,人原有對神的認知,只是罪入了世界,人無知的心就昏暗了。信主以後,藉著聖靈的啟迪,靈裏面對神的認知,才逐漸恢復。(約一七:25-26)因為屬世“屬血氣的人,不領會神聖靈的事,反倒以為愚拙,並且不能知道;因為這些事,惟有屬靈的人才能看透。”(林前二:11-14)靈裏的認知,是奉差遣的條件。靈不通悟,自然不可能遵行神的旨意。

有:奉主差遣必須具有甚麼?奉差是去傳道,自然必須先
有道。主耶穌說:“你所賜給我的道,我已經賜給他們,他們也領受了”;而且要有愛,但是超越天然的愛,而是“使你所愛我的愛在他們裏面,我也在他們裏面”。這是主屬天合而為一的愛,使世人可以知道的。(約一七:8,20-26)主差祂的門徒所作的,是愛的運動,所以必須有愛的流通。傳道的人可以金銀都沒有,沒有學問,才能,但不能沒有道,不能沒有愛。

主耶穌所留給門徒去完成的,是傳福音的工作,使人得以相信,歸於基督的身體。這是祂的使命。這是祂的禱告。

 

為真理而生

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約一八:37)

世界上很多的人,不知道生命的目的是甚麼。雖然沒有人願意這樣承認,但卻是不幸的普遍事實。

能知道生命的意義,和生命的目的,是很可貴的。我們出門,總知道往哪裏去,要作甚麼;如果漫無目標,在那裏走來走去,可能是有問題。但如果你問起人為何存在,很少的人能回答得出來。

主耶穌被帶到羅馬巡撫彼拉多面前,猶太人控告祂的是嚴重的罪名。彼拉多是有權柄將祂處死的人,

對祂說:“這樣,你是王嗎?”耶穌回答說:“你說我是王。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彼拉多說:“真理是甚麼呢?”(約一八:37-38)

耶穌承認彼拉多說的是:祂是王,這正是祂到世上來的目的,祂不想否認,也不能否認;如果否認了,就不是為真理作見證了。但祂不是世界上那種王,為了自己的榮耀,狹小的疆域,狹小的心;主耶穌是真理的王,祂不僅是講說真理,祂是為真理作見證,因為祂就是真理。

真理是沒有疆界的,不承認地上的疆界;因為真理是普及性的,放之四海而皆準,俟之百世而不惑。“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主不是說“同意我的話”,而是說“聽”。這不是肉身感官的聽見,而是心靈的聽從。真理的王沒有兵勇,沒有臣僕為祂用屬血氣的兵器爭搏;真理的統治,不是用權術;但凡屬主耶穌的人,有真理的聖靈在心裏居住,都相繼的為真理作見證,使真理的光輝照耀普世。他們因為聽真理的聲音,而不畏世人的迫害,肯付上生命的代價,梯山航海,到遙遠的蠻荒,冒鋒刃的危險,吃人所不能吃的苦,作人所不肯作的事,走人所未曾走的路,因為他們知道了生命的意義,接受了真理的使命。主為真理而生,從主藉真理而生的聖徒,肯否為真理死?

彼拉多聽了耶穌的話,認為祂是個極端理想主義者,說了一句:“真理是甚麼呢?”並不待回答就轉身走出去。也許他鄙夷的說:“真理算甚麼!看你…”現實的政客對真理全沒興趣。但基督的門徒,必須像基督一樣,持守真理,走十架路。

屬真理的人啊,你在哪裏?聽主的話,奮起吧!

 

看這個人!

你們看這個人!(約一九:5)

羅馬巡撫彼拉多,把一個奇異的囚犯,再帶回到猶太人面前。實在說,這位代表羅馬的統治者,真不知道該怎樣辦祂才好,因為在一生審案的經驗中,還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

真理的王

猶太人把耶穌交給羅馬的統治者,控告祂宣告自己是王,是彌賽亞,引誘人民造反。但彼拉多審問之後,發現祂並沒有招兵買馬,也沒有生亂鬧事,查無實據。耶穌自己的衣服,早在受鞭笞時被打得稀爛,彼拉多弄了一襲舊的紫袍給祂穿上,因為那是羅馬人尊貴的顏色;羅馬兵士們用荊棘編成王冠,戴在祂的頭上,殘虐的把祂扮成王。(約一八:33,一九:12)

無罪的人

彼拉多審問耶穌的判詞:“我查不出祂有甚麼罪來!”但他看重的是“權柄”可以為所欲為,而不在乎對與不對。於是在猶太人的要挾之下,他寧可選擇作“該撒的朋友”,而犧牲公義,判決“將耶穌交給他們去釘十字架”。(約一九:6,16)

神的兒子

猶太人為了達到除滅耶穌的目的,不惜把宗教跟政治混在一起:在一般法律上縱然沒有罪,在宗教的律法上祂還是有罪的:“祂是該死的,因祂以自己為神的兒子!”(約一九:7)

唯一救恩

如果依猶太律法,褻瀆神的,應該用石頭打死;釘十字架是羅馬人用來處死奴隸的殘忍刑罰,而按羅馬法,祂被控的罪名不能成立。但主耶穌是按神的定旨先見(徒二:23),被交給外邦人的手裏,並且必須照主所預言的:“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約一二:32,三:14-15)。這是為了世人的救恩,主耶穌必須如此受死。

逾越羔羊

這樣,在猶太人逾越節的前一天,主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成了逾越節神的羔羊,為世人成就了救贖。而且照聖經的預言,羔羊的“骨頭一根也不可折斷”(出一二:46),竟然按字句成就了。在十字架下施刑的羅馬兵,果然“仰望自己所扎的人”(亞一二:10)。這代表我們所有敵對神,不信的人,只有回轉歸向主,仰望祂的代贖,才可以得救。(賽四五:22)

 

信與認知

我的主,我的神!(約二○:28)

我們所知道的事物有限。在所有的人當中,沒有人能知道所有的事。但這不會嚴重妨害我們生活的可能,因為有許多事是在信的基礎上運作的。

知與信顯著的不同;信的範疇比知為大。因此,世界上沒有以純理性斷言無神的人,有的只是不知與不信的人。

在耶穌的門徒中,多馬是理性型的人物。當主耶穌向他們說:“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我往哪裏去,你們知道,那條路,你們也知道。”多馬立刻說:“主啊,我們不知道你往哪裏去,怎麼知道那條路呢?”(約一四:2-5)他仿佛定要主從現在的地圖上,畫出到永世一條線來。

他看見了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死了,埋葬了。三天三夜以後,他聽到了抹大拉的馬利亞報告,看見了復活的主;多馬說,婦女太重感情,猶太人有誰信婦女的見證!又聽到了約翰和彼得說同樣的話,約翰還說,他觀察墓門口的石頭,是被超自然的力量,“挪”向較高的地方,不是滾下坡去,而且彼得說實在看見了主;兩個人的見證該是可信的了?他的解釋是約翰太愛主,彼得有否認主的內疚,所以想望主的復活殷切,而發生幻見。後來第一日的晚間,多馬不在場,十個門徒同時看見了復活的主;他辯說的詞窮,但仍然堅持實在的證據:“我非看見祂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祂的肋旁,我總不信!”(約二○:25)

不信的結果,只是使他自己志願多幽禁在憂苦中七天。

又是一個夜晚。門徒聚在一個關著門的屋子裏,多馬也在場。耶穌卻出現在他們當中。祂要多馬來試驗祂的真實。

多馬放棄了感覺的經驗,從真誠的懷疑,轉變為堅定的相信,而發出熱烈的歡呼:“我的主,我的神!”(約二○:28)他承認道成肉身,死而復活的主,也確認祂是永活的神,並以祂為敬拜的對象。這最重要的宣告,缺其一就不足為基督教。

主耶穌接受多馬的認信宣告,也就是接受人的敬拜。天使不是神,所以不可敬拜天使(西二:18);天使也不接受人的錯誤敬拜(啟一九:10,二二:9)。神子耶穌的尊貴遠超過天使。

耶穌說:“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約二○:29)包括以後“雖然沒有見過祂,卻是愛祂”的人(彼前一:8)。

 

你跟從我吧

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約二一:22)

世人普遍的問題,是不關心別人。但有的時候,對別人關心太多了一點,卻忽視了自己的責任。其實,那種關心,卻是不健康的;那不是關愛,而是要跟別人比較。

十字架的道路,是艱難的窄路,如果有人在主裏同心,相愛同行,在需要的時候,可以拉住你,扶持你,至少給你微笑和勉勵,自然是好事。但如果想,別人不作,我也不作;別人少作,我不多作;別人得報償多,我就紅眼;把眼睛放在人的身上,而不仰望主,那就錯了。

主所選召的人,各不相同;祂使用他們,也有分別。

天上的父神指示彼得,使他宣認耶穌“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太一六:16-17),不是因他的智慧高過其他門徒。

在另一方面,復活的主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再堅固他的信心,也不是因為他彼得比別人更重要;相反的,可能是因為他更軟弱,需要特別關心扶助。就在同一時候,主預先說明:“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這話是重申主的信任,是主的恩典能保守彼得,使他能以死榮耀神,跟隨主到底。彼得看見約翰也跟著,記得約翰在最後晚餐的時候,曾坐在最靠近主的位上,就問:“主啊,這人將來如何?”也許,彼得記起了那母親的請求,關心約翰是否真要在天國裏同雅各坐在主的左右;不過,他忘記了主的回答:完全是天父的預備(太二○:20-24)。過不了多久,雅各要成為使徒中首先殉道者,作弟弟的約翰,卻是使徒中最後一個去世,而且是唯一壽高年邁安然去世的。主按照祂自己的旨意,所定的時候日期,不容人支配干預,也不用誰來作謀士。主對那問“這人將來如何”的彼得說:“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約二一:18-22)

我們的責任是仰望主的引導,省察自己的內心,忠心跟隨主到底。如果看別人不作,自己也不作;看別人少作,自己不肯多作;看別人求易,自己不肯赴難,就難以和人同工,更不能忠心事主。五旬節以後,聖靈充滿的彼得和約翰等使徒,不再有爭大的問題,而同心作主復活的見證(徒三:1,五:32)。如果仍然問:“這人如何”而決定自己,是需要聖靈的明證。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