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袖的品質

神賜福美國,在美洲大陸上,興起這個國家,不僅有豐富的資源,近於理想的政治制度,也在重要的關頭,賜下好的領袖。

在立國之初,有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1732-1799),為首任總統,被稱為國父。後有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1865),是偉大的解放者,維護聯邦的統一。他們是歷來美國最被愛戴的偉大領袖,品德和聲譽,也是全世界最受景仰的人物。

華盛頓與林肯,共同的品格,也是人最基本的品格:誠實。

少年喬治.華盛頓不會說謊的故事,曾一度為人所熟知樂道的。有一位韋慕斯牧師(Mason Locke Weems,1759-1825),從1784年至1792年,在馬里蘭州一教會任職。1794年,他離開教會事奉,專作售書事業,行銷各地。在1800年,華盛頓逝世的次年,他寫了一本華盛頓生平和偉蹟(The Life and Memorable Actions of George Washington),銷路自然頗為暢旺。到1806年,增訂第五版,他加了一個故事,雖然頗為生動,卻是出於子虛:華盛頓的父親,買了一把斧頭,小喬治拿來試鋒,把一棵櫻桃樹砍了。父親回家,發現了這事,在現場責問甚麼人幹的。喬治坦然承認是他作的,因為他從不會說謊話。

不過,有兩個小問題:華盛頓家所在的維琴尼亞州,那一帶從沒有櫻桃樹,並不是怕被別的孩子效法砍伐;而他父親奧古斯丁(Augustine),於1743年四月去世。作者如果存意教導孩子們誠實的品德,自己就先不該虛構這樣的故事。

1753年初,二十一歲的華盛頓,奉當時維琴尼亞總督丁威岱(Robert Dinwiddie)差遣,去見印地安酋長“半王”坦那查理生(Tancharison),六國聯盟的酋長。坦那查理生對華盛頓和他同行的從人,相當友好;對華盛頓說,他的印地安名是“康諾圖克略”(Conotocarius),意思是“吞村落的人”(Devourer of Villages)。酋長根據族中口傳歷史,知道華盛頓的家族淵源,那是他們給華盛頓曾祖父John Washington的別號。為甚麼有這樣的別號呢?華盛頓家沒有武力侵佔的可能,大約是用手段得到土著部族的土地。

華盛頓可能知道這個有玷辱性的名號,也許他不知道。如果他早就知道,向善的心志,會激使他努力湔雪恥辱,立心作誠實人。華盛頓不是甚麼天上降下來的,他的家世是普通人。不過,他具有普通的品德誠實,隨年成長,為眾人所信任。他有對神的信仰,敬虔祈禱,活出良好品德,為國人表率。晚年他看見,後繼者放棄品德,為政治利益結黨,使他痛苦。

約八十年以後,美國出了另一位以誠實著稱的總統,林肯。

林肯的出身貧窮,所受正式教育極少。不過,他自幼持守母親所教導的聖經品德,也勤奮自修,成為律師,並當選議員。

林肯是個天生的律師,因為他喜歡法律,相信公義。

他持守誠實,廉正的原則,對人態度公正。一位認識他的法官見證林肯說:“林肯思想和道德的骨幹是誠實,道理上錯誤的案件,他無力違心辯護。”他的申訴總是正義的聲音。

當林肯成為共和黨著名領袖之一,受邀到紐約演講。紐約中央鐵路公司的董事長考寧(Erastus Corning)到他住的旅社拜訪,對他極表崇敬。考寧說:“林肯先生,我曉得在伊利諾州,你承辦的訴訟案件,全部獲得勝訴。”林肯笑着說:“不,考寧先生,那是不確實的。不過,我有個成例,除非我相信那爭執原則是公義的,我就不接手經辦。”考寧表示,願付他優厚的年薪一萬元,為鐵路公司的總顧問,林肯謝絕了。

林肯實在有過一次敗訴的經歷:

在伊利諾的時候,林肯有一次受委託追訴討還帳款。林肯對當事人的誠實感到懷疑。答辯人提出全部單據,證明已經付清欠帳。林肯憤然離開了法庭。法官派人到旅社去找他聆聽宣判;發現他正在旅社洗手,不肯回到法庭。他告訴差來的人回覆法官:“我的手骯髒,不能夠去!”這件案子成為有名的“髒手案件”,增高林肯的廉正聲譽。

林肯終生奉行耶穌的金律:“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太七:12)

有一個晚上,經過整天出庭辛苦,林肯在戶外散步,有個聰穎的法科學生愛默生(Ralph Emerson)跟他同行,忽然問說:“林肯先生,從事法律業務,而又經常如願意別人待自己那樣待人,是否可能?”

林肯沒有立即回答。在完全沉默中,走了一些時候,林肯深深歎了一口氣,另談起別的事。後來,愛默生回憶說:“我得到了答覆。那次的散步,改變了我生命的方向。”

這沉默和歎息涵着甚麼?為青年人被迫作此艱難抉擇?是說只要你肯犧牲利益?是歎試探太多,操守不易?無論如何,認識林肯的人見證,他在二十年的法律生涯中,作到了那“金律”。在從政期間,也是如此。

“誠實的亞伯”,是他最佳的銘言。

二十世紀,高度工商業化的社會,煙囪成為品格的墓碑,冒出的烏煙瘴氣,薰黑了蔚藍的天空。在政治環境中,誠實品格,成為過時商品。但不曾絕跡。十八世紀,有華盛頓;十九世紀,林肯;二十世紀,卡特。他們都是寧失利益,不虧品格的誠實人。

二十世紀的工業界,興起“品質管理”的認知:在產品完成,進入市場之前,廠商自己作檢查,檢退品質不合格的產品,不讓其出廠。這樣,可以維持出產的品質,保持商標的信譽,免除退貨等麻煩。到了二十世紀中,有個戴鳴(William Deming)出來,認為成品檢查並不經濟,因為消耗了時間,人力,把素材造成了商品,木已成舟,還原既然不能,毀棄自然浪費;更好的方法,應該是選材,用最好的材料,造成產品自然好,浪費可以減少,是最經濟的方法。他的理論得到日本工業界嘉採,一改日本貨的形象,使日本工業大有進展。

一個領袖的品質差,會造成團體或國家的損失。所以慎選領袖,是非常重要的事。一般所謂法治國家,只是在領袖作出不稱職的行為,才予以處分,往往錯已鑄成,救濟困難。所以應該在事先選擇稱職者,可以防患於未然。

中國過去選材,是考試制度,科舉取士。到清末廢除科舉。其實,科舉本身並沒有錯,而是考銓方法和範圍的問題。有人以為看寫卷子,作文章,與修齊治平有甚麼關係?說來不是沒有關係的:寫的字平正,常與其養成品格有關連;看作文章,可以表現其推理能力,都是從政所不可少的。而且考取之後,還要銓用,經考察,歷練,而後擢為大用。在中國二千多年來,行之頗為成功,使國家穩定。中國的政治史,客觀的說,並不遜於西方。

領袖的品質,是要:“有猷,有為,有守”。有猷,是有理想,有智謀和計畫;有為,是能作為;有守,是品格好,有所不為。這三者具備,才可以作好領袖。

民主選舉,不保證成功。如果不經過慎選,遽然委以領袖重任,搞糟了怎麼辦?因為國家的大政,沒有辦法能夠補償錯誤;而領袖不能用品質管理方式,毀棄不用;該用戴鳴方式,先經審慎初選。

領袖最重要的品格是誠實。因此,該鼓勵普遍使用測謊器,並施行責任推薦制度,以確保要作領袖的人,誠實可靠。

願神保守世界的領袖們,有誠實和良心,能夠聽得見人民的哀訴,和上帝的聲音。阿們。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