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世紀的教會青年

想想舊約歷史中,神確曾揀選過的老年人,擔當重要事工。且不說挪亞造方舟並傳信息的高年,聖經記載:“亞伯蘭[亞伯拉罕蒙召]出哈蘭的時候,年七十五歲。”(創一二:4)再看神使用率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摩西。聖經記載這位偉大的領袖時:“摩西,亞倫與法老說話的時候,摩西八十歲,亞倫八十三歲。”(出七:7)無論如何,也難免使人想到其青春年華已經過去了。神重用他們,算是特例。

在新約時代,第一代的基督徒,都是青年人。他們的主,被釘十字架的時候,也不過三十多歲的盛年。教會必須多有青年人,保持年輕,才會生氣蓬勃,才有希望。

當然,我們且從聖經的記載,看一班青年人,他們性向各有不同,背景各有不同,恩賜各有不同,相同的是互相配搭,靠聖靈的大能,同一心志,忠心於復活主的託付,敞開門出去,改變世界。

善於領袖:彼得

作使徒老大哥的彼得,他有許多缺點,是顯然的,而且聖經也沒有掩飾他的缺點,把他塑造成完美的英明領袖。不過,無論他有任何缺點,彼得絕不是猶豫的人。他有作領袖不可少的首要素質:果決。縱然有時不免失於莽撞,但錯誤決定,勝於猶豫。一個猶豫不決的人,絕不能作領袖。另外,生活腐化,懶惰愛晚起,也不適於作領袖。屬靈領袖沒有例外的,必須勤勞,不怠惰。

彼得是早起的人。耶穌的加利利早期工作期間,曾在彼得家中作客。“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時候,耶穌起來,到曠野地方去,在那裏禱告。西門和同伴追了祂去。”(可一:35-36)耶穌被釘十字架,受死復活後,應許門徒在加利利見面。在等候期間,彼得雖然不曾早起禱告,卻仍不改早起的好習慣,天還不亮,就率領幾名門徒勤勞作業打魚。(約二一:3-4)懶惰是定自己無用,缺乏生活目標。青年人勤勞早起,才可作領袖。

作領袖的另一品質,必須採納異見,不搞“一言堂”。彼得傳福音給意大利百夫長哥尼流,正式開啟傳道外邦人之門;但他在加拉太的表現,就有分離傾向,在猶太人面前犧牲原則裝假。後進的保羅,“一看見他們所行的不正,與福音的真理不合”,就當面敵擋他(加二:11-14)。彼得並沒有聞過則怒,不僅接受,後來同保羅也無芥蒂,並且向教會稱讚“我們所親愛的弟兄保羅,照着所賜給他的智慧,寫了信給你們…與別的經書一樣”(彼後三:15-16)。這是何等的胸襟!

彼得的領袖品質,也表現於持正不貪。在撒瑪利亞城,有一批新信主的人,其中的西門很有領袖氣質,原是個術士,似乎真悔改向道;看見彼得能按手使人得受聖靈,印象頗深,願意“捐助聖工”,求彼得把這權柄賣給他。彼得說:“你的銀子和你一同滅亡吧!因你想神的恩賜是可以用錢買的。你在這道上無分無關;因為在神的面前,你的心不正。…”(徒八:17-21)後來羅馬天主教的領袖,每有賄賣教職罪行,稱“西門道”,是可恥罪行。假使西門彼得受賄合作,則一雙西門立起“西西系”,可更不得了。可見領袖不愛不義之財,廉潔節操,有關教會風氣和盛衰,是最為重要的。與此有關的,據教會傳統,行邪術的西門,怙惡不悛,成為早期教會異端諾斯替派的創始者,可見貪財者必然違背真理。牧者是“羊的門”,負責護衛信徒信仰安全,敵擋異端,甚為重要。

堅持盼望:雅各和約翰

我們或許以為約翰,雅各兄弟,是利慾薰心,覬覦高位的人物;因為他們想在天國中坐在主的左右,作助理統治者,甚至動員老母親關說。這似乎是不名譽的紀錄(可一○:35-39;太二○:20-22);可是我們不要忘記,他們堅定赴難的信心,而且那是在跟隨主的小群,形勢低落的時候,而他們遠見將來的榮耀,有盼望,不悲觀,幾乎是不可思議,那份忠心赤誠,就十分難得了。到耶穌受死的危難時刻,眾叛親離,約翰竟然站在十字架旁邊,受主的託付,代為奉養祂的母親(約一九:25-27)。

雅各成為使徒中首先殉道的(徒一二:2)。約翰則以愛心的使徒著稱,直到高年離世前,被放逐拔摩孤島,他愛主的心不變。約翰隱藏自己,寫下福音書,不彰顯其名,只稱“主所愛的那門徒”,實在難得。初跟從主時,性情急躁,睚眥必報,被主賜別號“雷子”(可三:17;路九:49),後來的改變多大!約翰可能是使徒中唯一享天年,壽高髮白離世見主的。

這雙青年兄弟,為所盼望的生,為所信的死。一個有堅定的信心,持守信仰,以至為所信的犧牲;一個為所愛的主生活堅持一生。這樣的人,都是教會生存發展必要的。

愛慕聖言:拿但業

在早期門徒中,拿但業有其重要性。首次出現在聖經記載中的時候,他坐在無花果樹底下,知道人心的主耶穌,從遠處看出這個不浮躁妄動的青年,就知道他的意念:“這是個真以色列人,他心裏是沒有詭詐的。”(約一:45-51)青年人肯坐在樹下默想,可不是常見的事。腓力找到了他。破口一句話:“摩西在律法上所寫的,和眾先知所記的那一位,我們遇見了,就是約瑟的兒子拿撒勒人耶穌!”腓力的興奮語調,透露出拿但業所晝思夜想的,是“彌賽亞”;他對於舊約聖經,不僅有興趣,也有深入的鑽研。不過,當他聽到“拿撒勒人”,他的熱情就低減了。也許,因為自己是迦納人,他記得在三十多年前,加利利的猶大(徒五:37)聚眾號召革命,要脫開羅馬人的軛。一時不僅烏合之眾跟從,連有名的拉比,也聲明支持,以為此人是“真主”。結果如何?一經羅馬軍隊鎮壓,立即煙消雲散,只給跟從的人群留下羞恥的記憶。

慎思明辨的拿但業,潛心讀經,默禱,使他知道知道耶穌是神應許的彌賽亞,因為準備好了心,立即確切認信:“拉比,你是神的兒子,你是以色列的王!”(約一:49)

青年人最需要的,是愛慕主的國,愛慕主的話,默想主的話,不浮躁妄動,逃避少年的私慾,清心禱告。

不輕盲從:多馬

多馬和拿但業一樣,先經過查證再相信。他是門徒中最後接受耶穌復活事實的人。他一經確定,就喊:“我的主!我的神!”(約二○:28)在約翰福音的卷首和卷尾,二人鏗鏘真誠的語聲,先後輝映。

沒有誰抓住彼得的三次否認主,就抵斥他到底。“懷疑的多馬”也不該成為脫不掉的帽子。不用說,懷疑基督徒婦女們及同工們的見證,絕不值得鼓勵,但其起因是不明白聖經,不曉得神復活的大能,是許多人普遍的問題;總勝於口是心非,或貿然附從吧。多馬先前誠實的堅持,絕不隨聲附和,非親見身歷“總不相信”,表現在以後可稱可述的堅信,以至遠赴印度傳福音,並在那裏殉道。

今天教會的青年人,一般容易熱情輕信,但速成暴滅,像朝華之草,夕而零落,吸引人一窩蜂,不知道是信甚麼,為甚麼,也不會維持多久。多馬的認真,不盲從,未必不是其優點。寧可在起初花時間思維查驗,但一信就信得堅定,有根有基,建立才可大可久。

關愛兒童:安得烈

有話說:“狗和小孩子,知道誰是和善的人。”聖經記載的使徒中,安得烈最善於領人歸主,更會跟小孩子搭交道。

安得烈是個希臘文名字,意思是“強壯的人”。如果人如其名的話,也許他生下時是十多磅的巨嬰;無論如何,加利利湖邊的漁夫,需要的是肩寬臂粗,身材高大,即使不生來如此,工作的要求,經過鍛煉,也會造就成雄壯豪邁。我們不妨想像,即使不必作政客姿態親吻孩子,此人也得放低身段,彎下腰,溫和的同孩子談話,有時還得預期童言無忌的冒犯,非有好脾氣不行。

在一次加利利的佈道旅程中,時近逾越節,許多人聚集在山旁水隈,飢渴慕義,聽耶穌屬天的教訓。耶穌施教並不收費,還顧慮群眾飢餓,試驗門徒怎樣為午餐打算。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對耶穌說:“這裏有一個孩童,帶着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甚麼呢?”像是不可思議,就藉這點物資,經過耶穌祝福和變化,竟然給五千以上的人吃飽,剩下的零碎還裝滿十二個籃子(約六:1-14)。

這神蹟,不僅顯明耶穌是彌賽亞,更使門徒學得了奉獻同分的功課。奇妙的,借這孩子教導眾人。

英國詩人梧德務滋(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說:“兒童是成人的父親。”

誠然,教會的前途,在於注重兒童事工。

接納外人:腓力與腓利

耶穌十二門徒中伯賽大人腓力,和耶路撒冷教會七執事中的腓利,二人同名,取的是希臘名字Philip,也就是馬其頓王子亞力山大父王的尊諱,並非是傳統的希伯來名字。

他們都是純正的以色列人,為甚麼用希臘名字呢?自然是為了接近外邦人。可不要亂想是忘本,媚外。早在他們出生二百多年之前,舊約聖經就已在埃及的亞力山大城,被譯為希臘文;而其目的,也是為了猶太僑民了解自己的固有信仰。到主將完成祂在世事奉的時候,有幾名上耶路撒冷過逾越節的希臘人,請託腓力引介見耶穌;可能是由於他們語文上交通的方便。耶穌說:“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約一二:20-23)可見語言的開通,有助於文化和信仰的傳通。

新約教會最先作遠方佈道的,不是大使徒,而是“平信徒”,七執事之一的腓利。在初期教會的青年,可說不乏衝勁,根本沒有凡事推諉給教職人員的習慣。腓利不過是驅鬼醫病的“神醫佈道家”,他當然知道自己恩賜低於使徒,卻盡一己之力,率先把福音傳到撒瑪利亞(徒八:4-8)。他願意拋棄種族成見,是首先把福音帶到撒瑪利亞的人。他絕不是自己得利歡喜,而使那城裏大有歡喜。這顯明腓利其人,關心主的事工,不以懶惰自限為滿足,拓展神的國度。

腓利靈裏敏感,順從主使者的指引,走向猶大南方乾旱的曠野路。他又順從聖靈引導,傳福音給埃提阿伯的財政大臣太監,使好信息跨越地峽到達非洲(徒八:25-39)。更重要的,不僅在於他作了甚麼,而是持守高潔的品格,不折腰諂事權貴,跟從財官,而是順從聖靈,走當行的路。

腓利的名字再次出現,大約在二十多年之後。他安家在該撒利亞,被稱為“傳福音的腓利家”;並且記着說:“他有四個女兒,都是處女,是說預言的。”(徒二一:8-9)值得我們注意的,腓利是新約教會稱為“傳福音的”第一人,他的女兒們是教會第二代後起之秀,見證其工作與治家都很為成功。

傳福音不僅局限於本族,同文化的人。作一個宣教士,而不肯學外族語言,不是文化優越感,就是“有口無心”。

知過能改:馬可

耶路撒冷教會,還有個傑出的家庭,產生了青年英秀馬可。他家與教會的領袖彼得是世交,彼得稱馬可為“兒子”(徒一二:12 彼前五:13)。耶路撒冷教會正式差遣第一位宣教士是巴拿巴,介紹他的表弟馬可,成為次一位的青年宣教士(徒一一:22 一二:25 西四:10)。可惜,跟從巴拿巴和保羅學習同工不久,或許因為不成熟畏難,在旁非利亞的別加,“約翰[馬可]就離開他們,回耶路撒冷去。”(徒一三:13)到他們從耶路撒冷再回到安提阿,過了些日子,巴拿巴又想帶馬可同行;保羅卻認為馬可信心不堅,是負面的見證,不肯同意;以至二人爭論分開(徒一五:36-39)。後來大概是經過巴拿巴的薰陶,和彼得的造就,給予馬可第二次的機會;他真誠悔改,謙卑學習,不僅在事奉上成為保羅的助益(提後四:11),更記錄了當時教會第一卷耶穌的紀傳:馬可福音。在記載耶穌復活信息時,特別說:“你們可以告訴祂的門徒和彼得”(可一六:7),這不平常的片語,不說“彼得等門徒”,表明彼得並不否認主的失敗,使自己成為邊緣化的身分,足以顯明彼得口述給馬可的時候,不僅未諱言自己的失敗,還特地強調主給人第二次的機會。彼得和馬可都是好的見證。

死守善道:司提反

教會勇敢殉道士的先鋒,並不是使徒,先知,長老,或甚麼專業宗教人,偉大的領袖。是誰呢?耶路撒冷教會管理事務和飲食的七執事之一,名叫司提反的青年人。曾在廚下操刀宰割的,竟然任人宰割!

猶太人最高的權力機構,大公會正式聚集,耀武揚威,場面盛大,聲勢驚人,穿着華麗宗教外衣的大祭司親任主席。猶太人都知道,他的靠山是羅馬的傀儡分封的王。他身旁排列着舉國有名的律法師,文士,法利賽人,加上有真正專業訓練背景的宗教人。

雖然可能不是出身僻壤,青年司提反,也難見過這等陣仗!但他深研猶太歷史,明白聖經,舉目仰望天上的主。他或許記得使徒轉述主預先的警告:信的人要面臨迫害,受會堂審判:“但這些事終必為你們的見證。所以你們當立定心意,不要預先思想怎樣分訴;因為我必賜你們口才,智慧,是你們一切敵人所敵不住,駁不倒的。”(路二一:12-16)無畏的司提反,“以智慧和聖靈說話,眾人敵擋不住。”(徒六:10)

司提反根據以色列歷史,勾勒出他們反叛的嘴臉,是他們極不願意正視的;結論是神不要外面的宗教場所和儀式,要的是潔淨的心,悔改接受“那義者”耶穌基督(徒七:48-53)。這正揭了他們的罪惡痕跡,以致他們老羞成怒,把司提反推到城外,用石頭打死。在臨終前,為迫害他的人真切禱告,最後的餘音是求主不歸罪他們,又多麼像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話!司提反真配看見天敞開,人子站在神右邊,歡迎他獲得冠冕。

信任推重:巴拿巴

這是個與眾不同的人物,以別號為人所知,恐怕是僅有的:“有一個利未人生在居比路,名叫約瑟,使徒稱他為巴拿巴[巴拿巴繙出來就是勸慰子]。他有田地,也賣了,把價銀拿來放在使徒腳前。”(徒四:36-37)可見他誠實,信任人,也值得人信任。

掃羅(保羅)在往大馬色的路上,蒙召皈主,為主作見證,受迫害,夜間倉皇逃難。他沒有先向前輩使徒求教,而是轉回老家大數,再往亞拉伯曠野靜修;“後來又回到大馬色。過了三年,才上耶路撒冷去見磯法,和他同住了十五天”,並見到主的兄弟雅各。(加一:15-19)經過是保羅“想與門徒結交,他們卻都怕他,不信他是門徒。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領他去見使徒。”(徒九:25-28)信主不久,在教會受人懷疑,是多麼痛苦孤單!那時最大的需要,就是有人的安慰。“勸慰子”及時來了。接待他,領他見教會領袖,對他推心置腹。

後來,福音傳播到安提阿,許多人歸主。耶路撒冷教會聽說,差遣巴拿巴去,視察實際情形。“他到了那裏,看見神所賜的恩就歡喜,勸勉眾人,恆久靠主。這巴拿巴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於是許多人歸從了主。他又往大數去找掃羅,找着了,就帶他到安提阿去。他們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會一同聚集,教訓了許多人。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徒一一:23-26)在是基督教會歷史上重要的一頁。

巴拿巴是個“好人”。他看見人得恩就歡喜。好人能認識好人,推重好人。巴拿巴看見教會興旺,立即找人幫忙同工,不嫉妒,不怕人搶自己的山頭,完全無己,只為主,為教會。

認真精進:保羅

當司提反殉道的時候,是像耶穌一樣出到城外,出面作見證指控的人,按着猶太律法,率先拿起石頭擲向被控者。他們脫下外衣,“放在一個名叫掃羅的少年人面前”(徒七:58)。掃羅在那裏觀看,“站在旁邊歡喜”,滿意於自己參與工作,“看守害死他之人的衣裳。”(徒二二:20)不過,當時司提反為加害他的仇敵禱告,給掃羅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掃羅繼續殘害教會。他多方迫害聖徒,得祭司長授權,“把許多聖徒囚在監裏…在各會堂屢次用刑,強逼他們說褻瀆的話;又分外惱恨他們甚至追逼他們直到外邦的城邑。”(徒二六:9-18)那發生在司提反殉道後的一段時間。他也承認:“他們被殺,我也出名定案”(徒二六:10)說明那時他已屆行使審判權力的法定年齡,或是在三十歲。

這掃羅,就是以後使用他希臘文名字的保羅。保羅的悔改歸正,是教會史上重要的“大馬色路上”的經歷(徒九:1-20)之後。奇妙的改變,使聽見的人都驚奇。他立即被聖靈充滿;幾天之內,就大有能力,見證耶穌是基督。這位青年人,本來“在猶太教中,比…本國許多同歲的人更有長進,為…祖宗的遺傳更加熱心”,像先知耶利米一樣,從母腹中就被神預定揀選,並施恩召他(加一:12-24),由敵擋基督耶穌的極端右派,一變而為為福音顛狂的激進分子,為主所重用,成為神國的勇士,教會史上最重要的佈道家,神學家,護教家,影響歷史文化。

忠孝持身:提摩太

保羅傳福音行程中,在路司得發現“有一個門徒,名叫提摩太,是信主之猶太婦人的兒子,他父親卻是希臘人。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都稱讚他。”(徒一六:1-2)顯然的,保羅對這少年人寄予期望,加意培養,帶他在佈道旅程中同行,隨時耳提面命的教導。

使徒保羅稱他是“因信主作我真兒子的提摩太”(提前一:2),不僅是彼此有感情,也是信仰的傳承:“想到你心裏無偽之信: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羅以,和你母親友尼基心裏的,我深信也在你心裏。為此我提醒你,使你將神藉我按手所給你的恩賜,再如火挑旺起來。”(提後一:5-6)有些箇人略通洋務皮毛,便飲洋水而忘本源,鄙棄本國文化,惟洋是尚,恨不得脫下黃皮;其實,了解既不夠深入,還談不上脫胎換骨,只不過人云亦云,厭故而未納新,結果二者俱失。提摩太不僅明白道地希臘文化,更保守固有信仰和道德,並有屬靈恩賜,追求精進,才可以為主重用,作使徒保羅的接班人。

隱不炫露:路加醫生

聖經作者中唯一的外邦人,路加是專業醫生。至少有兩卷書,出於他筆下的記錄: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可能希伯來書,也是由他的手記錄或翻譯。

如其他文字工作者一樣,目的是為榮耀主,路加願意保持隱名,用心不求彰顯自己。在使徒行傳中,他從開始一直使用第三人稱記載:“他們”;只是在述說步上歐洲土地以後,才轉為:“我們隨即想要往馬其頓去”(徒一六:8-10)。不必過分推測路加就是異象中的“馬其頓人”,憑這“我們”的語句,就表明講述者本身已經成為同路人。

我們不確知路加的年齡,但他跟隨使徒保羅,參加佈道團的時候,應該比保羅年輕,在以後的年日,才可陪伴服事,不僅作保健醫生,也同心同行,一直到保羅地上旅程的終結,使年老繫獄的使徒能夠說:“獨有路加在我這裏。”(提後四:11)這應該是不小的安慰。

受希臘文化薰陶,事業有成,醫生路加,竟然能放下一切,跟在保羅身邊,甘作第二人。這幾乎是神蹟,確是神的作為。

總括說來,這些都是平常人,被神改變,使用。他們有十二項好處,也正是每時代教會,和今天教會的青年人所需要具備的:

  • 領袖品質
  • 堅持盼望
  • 愛慕聖言
  • 不輕盲從
  • 關愛兒童
  • 接納外人
  • 知過能改
  • 死守善道
  • 信任推重
  • 認真精進
  • 忠孝持身
  • 隱不炫露

從這一批青年人身上,看出神奇妙周密的計畫及組織。神將各樣恩賜賜給教會,出於神的大能,超乎人的想像,使用這班人,把神永遠的教會植根在磐石上,陰間權勢不能勝過。

青年肯長進的人,應有的共同基本條件,就是謙卑,承認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跑得不久,犯了錯誤肯承認,勇於改過;跌倒了再爬起來,不自限止,才可以跑得更遠。

彼得從青年,由壯而老,有足夠的經驗,在將行完人生途程的時候,勉勵後繼的人,期望他們能跑得好,堅持達到終點:“你們年幼的,也要順服年長的。就是你們眾人,也都要以謙卑束腰彼此順服;因為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所以你們要自卑,服在神大能的手下,到了時候,祂必叫你們升高。”(彼前五:5-6)“到了時候”,是相信神的引導,全智的計畫,全能的扶持,護理,長成基督的身體。

神的恩典,聖靈的大能,使教會進展;同時,我們以看到,這一班青年基督徒,所作的貢獻。今天的教會也同樣需要同樣的青年人,相信他們同樣在長成。阿們。

我們感謝主。我們為此禱告。阿們。

2013年十二月十六日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