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誕辰思孔子平反

孔子在文化大革命中,曾是“破”的對象。孔府和孔廟,幸得當時的周公(周恩來總理)冒險出力保留,孔子陵墓則遭受破壞。

當年與林彪同列,“批林批孔”的封建代表孔子,後來被平反了,並榮列出口業推銷的名牌,業績十分優越,難免叫人有滄桑之歎。不過,這該使我們想到,壓制思想的錯誤。如果早前的當權者,對於思想,觀點,言論,施恩惠給予自由,許多的戰爭,該可以省卻,人民的生命財產,就不會枉然耗費。

在二十世紀初,中國人想為百年失敗的恥辱,找個抱怨的對象,表明匹夫無責,揪出了不能為自己辯駁的“孔老二”來!喊“打倒”一陣子,過後還不是復加尊崇,紀念孔子誕辰成為公共假期。海峽兩岸的華人,儘管還存在着相當程度的不同,卻能共同祭孔,這似是新事。

想到在許多年前,東風或是甚麼風吹到美國,孔夫子曾流行一時;常見加油站甚麼的廣告牌,畫個頭戴瓜皮帽,後面拖條豬尾巴長辮的東方面孔老頭兒,在作商業宣傳:“孔夫子說的:這家汽油最好,最便宜!”如果誰問那店的老闆,他對於孔子了解有多少?是相信孟子的性善說?或是荀子的性惡說?他不僅瞠目不知道你說甚麼,或許還把你當精神病呢!不過,今天的中國,販賣儒家的文化人,也不會好太多,只是年老些的人,會記得荀派的荀慧生,或孟小冬罷了。

孔夫子“行夏服周”,是行夏之時,服周之禮。現在不僅周服早就沒有了,用“披髮左衽”的夷狄之服,連夏曆也被打成不合時宜,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用“農曆新年”,或“春節”等名詞,實是“陽奉陰違”也。倒算是“商”才實際,永不過時;要返古,莫過於“殷商”,也就是有財斯有理,“向錢看”的道理。

認真說來,從孔夫子在世的時候,他老人家的那套理想,就從未得勢過;不僅他自己後半輩子一直當“待業”的流浪政客,後來認真追求其理想的人,也很少有好下場。所謂“時窮節乃見”,講的就是儒家的悲劇,不是成功的例子。中國文化可算不得儒家文化。

現在的“孔子學院”,是為出口特別定製的,只是教教中文,閹割去品德;只有外衣,而無內容;只有語文,而乏實質。當然,這樣的儒家文化,大家心裏有數,不希望太多。這就如中國官家支持的儒家,不難受人歡迎;“孔子學院”如雨後春筍,一時之間,行情大有不同,在地球表面上的近百國家地區,開設了幾百所。

這豈不是好嗎?沒有誰說不好;至少比“中國出品”到處受輕視,受歧視,遭抵制好得多。不過,我們不僅要樂見其現象,該追跡其原因。

為甚麼西方對中國文化,宗教,以至於禪道忽然表現興趣?作簡單的解釋,是其人心的空虛,失望。

在早世紀,是西方文化的精神內涵是基督教。但隨着政教混合,本來該是貞潔的基督新婦,出賣了自己。當教會失去了“奉拿撒勒人耶穌名”的能力,陷於罪和世俗中,只剩下了外衣,而沒有以利亞的神同在;用今代的習用語,注重“硬體”,而沒有“軟體”:硬體,僅是軀殼,外表;軟體,才是靈魂,才是櫝中內蘊的珍珠。

如果這話聽來耳熟,這不是當年猶太人的情形嗎?他們有聖殿,有聖約,但沒有實際的敬虔行動,人民得不着真正的平安。

孔子從被批鬥,到受捧,倒不覺甚麼;受其害者,幾乎可以扯得上任何華人,不必問是否聽說過孔孟其人,是否讀過半部論語,都不是問題而可以成為問題。現在,孔子獲得平反,所有能沾得是“同志”的人,雖不能雞犬升天,也可以乘桴浮海,或乘機越洋。看來因為洋人深曉商業利益攸關,推廣漢語的結果,似不必懷疑,也許多少可以連帶懂些“子曰”,但真正的孔子學說,倫理精神,絕不會隨而“大道之行”,該是的確。如果要真正的杏壇化雨,及之異域,還必須另循別路。倘使滿口仁義道德,卻唯利是圖,保證難以奏效。

也許,我們不妨看看過去的經驗。雖然,我們在信仰上不能接受混合主義,但真理該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

只是百多年吧,西人東來,宣教同時辦學。結果呢?造就了會說流利洋文的洋買辦,以至宗教買辦,一批洋奴;他們不是信仰差,頗會背誦信條,只是沒有信仰。莫怪大清名臣李鴻章坦白說:若拿去基督教和鴉片,他們該會受中國人歡迎的。當然,中堂大人說的是外行話,絕非公道;他不顧宣教士們的奉獻和傳福音熱誠,愛神愛人的表現,把他們和走私販毒的渣甸等人相提並論。

這樣說來,今天攔阻基督教傳播的主要原因,不是外在的迫害,不是敵對勢力的反對,而是在於教會的有會無教,有教無行。

道成肉身的基督耶穌,以愛神愛人教導門徒,應對詰問;但祂指責文士和法利賽人那些長篇的嚴厲話,很難看出愛的痕跡。祂所以反對他們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那批宗教人的“能說不能行”(太二三:1-39)。

耶穌肉身的弟弟雅各,在他與耶穌同在一個屋頂下生活近三十年後,真領悟了道成肉身的意義,能夠說:“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雅二:26)

基督徒重生得救,有了新生命,真實的證據,在於其有“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顯明為“屬基督的人”(加五:22-24)。

有屬靈生命,必然有屬靈果子。有純正的教訓,必須有純正行為。

孔子之所以得人景從,不僅是因為他巧舌如簧,而在於其言教身教;當然孔子不是基督徒,但從不言與行違。

門徒順從他們死而復活的主耶穌基督,以至奉獻生命殉道,是因為他們的主“一切所行所教訓的”(徒一:1),沒有一件相違的;以至羅馬巡撫彼拉多當眾宣告:“我查不出祂有甚麼罪來。”(約一八:38)祂口中沒有不誠實的話;凡祂所說的,沒有一句不應驗的。

記得,曾有一位軍事家說:“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相同者強,相離者弱,相背者亡。”

對於基督的見證人來說,同樣的原則也可以適用:教導與行為相同者強,相離者弱,相背者亡。

願我們藉聖靈的大能,結出聖靈的果子,榮神益人。阿們。

2012年九月一日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