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文化:詩篇第二十三篇

本詩篇稱為“牧者之詩”,不是“羊之詩”。

開始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人類最大問題,是孤單和缺乏;其實,二者都由於不安全感。孤單,使人尋求愛;缺乏,不僅是物質的需要,而是不知足的感覺,像“螞蟥的女兒”,一直說不夠,要求更多。(箴三○:15,16)因此,人必須有耶和華為牧者,才可得到根本的解決。

由牧童而登上王位,以色列的詩人大衛親身體驗神與他生命的關係,首先確定“耶和華是我的牧者”:不僅是道聽塗說,不僅神是“我們”全宇宙的主,要實在知道祂是“我”的牧者。

在中國,把“牧者”當作君王和領袖的代表,統治稱為“牧民”;在以色列也是如此:不是轄制和壓榨,而是關愛和給予。最高的“牧長”是神。這是多麼使人得安慰呢!

牧者的表現

這裏有三個字,特別說明神所作的。

祂“使”。大衛知道,一切的成功,都是從神來的,連生活,動作,存留,作戰的謀略和力量,統治有方,都不是出於自己。既然是領受的,就沒有自己可以誇口的。人的才能,人的訓練,若不是由於神,總歸是徒然。沒有甚麼“時勢造英雄”。全是因有

祂“領”。大衛更不敢說自己是“英雄造時勢”,是獨闢蹊徑,發先人所未發。他知道,是神的引領。大衛晚年的頌詩,充滿了對神的感恩,是牧者的引導,才不至迷失,才可以得勝。(參撒下二二:)

祂“為”。人多喜歡誇自己的運籌帷幄,也認真為自己打算,但迴望所行蒙恩的路徑,我們雖然愚昧,該想是神的手為我們安排。基督徒不論在甚麼樣的環境中,想到神“為”我們,就可以安慰,就能滿足,安息。聖經說:“耶穌被交給人,是為我們的過犯;復活,是為叫我們稱義。”聖經又告訴我們:“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也把萬物和祂一同白白的賜給我們嗎?”(羅四:25,八:32)

以色列人出了埃及,飄流了四十年之後,為神全家盡忠的摩西,總結他的經驗說:“你們在曠野所行的路上,也曾看見耶和華你們的神,撫養你們… 祂在路上,在你們前面行,為你們尋找安營的地方,夜間在火柱裏,日間在雲柱裏,指示你們當行的路。”(申一:31-33)從自己的體會,摩西說明:神“領”,和神“為”祂羊群所作的一切,充分顯明是智慧,全能,慈愛的牧者。

羊群的反應

詩篇第二十三篇,也有描述人蒙恩的三種境況。

息。耶穌向罪人呼召:“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享安息。”(太一一:28)羊躺臥在青草地上,在可安歇的水邊,是一幅多麼安詳,多麼滿足的圖畫!那裏沒有緊張,不會精神分裂。不過,長久休息不動,是不健康的徵象,與沒有生命相差無幾。“靈魂甦醒”,是主的羊從迷失中復回,從死亡這復生,從疲病中復健,能夠聽主的聲音。聽,不僅是耳朵開通,更是聽從。聽主的聲音,有具體的表現,不能缺少,不可否認的證明,就是:

行。“行義路”,聽從主的吩咐,不再偏行己路,而是行主的道路。甚麼是真正屬主的羊群呢?不是宗派的招牌,是主的印記:“主認識誰是屬祂的人”,和“凡稱呼主名的總要離開不義”(提後二:19)。“行事為人與蒙召的恩相稱。”(弗四:1)

住。牧者不會讓祂的羊群流離飄蕩,沒有着落。祂帶領屬自己的羊,會負責到底。人在這世界是暫時的,但屬主的人,知道自己的歸宿,真正的家:“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

信徒的經歷

從基督徒的經歷,我們可以作三方面思想:首先,與主同活,靈魂甦醒,是基督徒生命的開始(弗二:1),是過去;其次,與主同行,是現在的生活方式;還有,與主同住,是將來的盼望,在永生的神同住,敬拜祂,享受祂。感謝主,祂昨日,今日,直到永遠,是一樣的。

近來中國有人提倡“羊文化”,似乎是在與“狼文化”較勁。不過,狼的抓撕殘暴,貪婪無厭,沒有甚麼人性,固然不值得效法,但羊會“走迷,偏行己路”,無爪牙之利,“進入狼群”,很難看出有獲勝的機會,恐怕連生存都困難。當然,也可能退化成狼,或本就是披着羊皮的狼,還可以期望在世上成功。當然,唯一的希望,是有那位有“為羊捨命”的大愛,又顯明復活大能的牧者主基督耶穌,才可得“賜給他們永生,他們永比滅亡,誰也不能從我父手裏把他們奪去。”(約一○:1-18,27-29)

羊文化不能沒有牧者。羊文化的中心,應該是牧者。排除牧者的羊文化,是沒有希望的文化。
誰是你的牧者?

2012年三月二十五日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