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本耐

德國敬虔運動是由司本耐(Philip Jakob Spener, 1635-1705) 開始的。他不專注教義,著重個人虔誠及正直,愛心,清潔生活,是基督徒信仰的最高表現。他以為基督教不僅在於頭腦,更重要的是愛心和手的動作。

司本耐生在亞爾薩斯(Alsace) 鄉村,一個虔誠的路德宗家庭,從小熱愛讀書。在聖經之外,熟讀亞諾德(Johann Arndt, 1555-1621)的真基督教True Christianity),並英國清教徒貝克斯特 (Richard Baxter)及約翰本仁 (John Bunyan) 等人的作品,影響他的思想成型。

那時的路德宗的教牧人員,成為枯燥的正統路德宗信仰,缺乏道德紀律,生活表現不佳。

他在司陶斯堡(Strassburg)受教育的期間(1651-1659),受到嚴謹的路德宗信仰神學教授但浩爾(J.K. Dannhauer)熏陶,立下良好的信仰基礎。然後,他以三年的時間游學歐洲。在日內瓦的時候,接受了歸正信仰悔改重生的教訓,使他一生注重靈性的經驗。

回到德國,他在司陶斯堡作自由傳道。於1663年,受神學博士(Th.D.)學位。

1664年,司本耐三十一歲,受任富蘭克浮(Frankfurt am Main)路德宗大教堂的首牧 (1665-1685)。他看到那裏的人生活腐化,基督徒與世人沒有分別,仿佛成了世俗城。他組織了一個“敬虔團”(Collegia Pietatis),和同一心志的教牧信徒,定時聚集,靈修,讀經,並交換屬靈經驗。他主張注重聖經上下文的講道,定期禁食禱告,並極力主張悔改歸正和聖潔生活的重要。他以為這在教會內的小組,對教牧和信徒是重要的,是教會堅實的根本。這一改革運動,稱為“心靈的宗教”,很快吸引人的注意,參加的人得了“敬虔派”的名字。司本耐成為這運動的領袖。

1675年,司本耐出版了愛慕虔誠Pia Desideria),成為他最知名的著作。本來是出版亞諾德真基督教一書的“前言”,經印成小冊,列出敬虔運動的條例和應行注意事項。他衡量當時正統信仰的缺點,建議進行各項改革:(1) 個人和公眾聚集多重視聖經;(2) 讓平信徒負擔祭司性型的責任;(3) 在實踐上結出生活果子的重要,有活的信心的見證;(4) 訓練教牧應該敬虔和學術並重,不要僅造就能言善辯之士;(5) 講道以建立為目標。

1677年,出版了屬靈的祭司Das Geistliche Priestertum) 於1680年,出版了綜合神學Gottesgelehrtheit)。

1686年,成為在德萊斯頓 (Dresden) 的宮廷牧師。那是當時的宗教人最羨慕的位置。不過,司本耐不是為了位置和生活的人。他敬虔,持正不阿,不為其他路德宗教職人員欣賞;有一次,他面責選侯約翰喬治三世 (John George III) 酗酒,對他與當權撒克森家族的關係,也不會有幫助。

在1691年,司本耐遷往柏林,任聖尼高拉大教堂 (St. Nicholas’ Church) 的長牧。在那裏,得到了但克曼 (Eberhard Danckelmmn) 和勃蘭敦堡 (Brandenburg) 宮廷的支持,進行了若干教會和社會改革。

勃蘭敦堡選侯腓德烈三世 (Frederick III,後稱普魯士王),於1694年,成立了浩邑大學 (University of Halle)。司本耐介紹他的門徒多馬修 (Christian Thomasius) 和福蘭其 (August H. Francke, 1663-1727),在那新大學任教。浩邑被稱為第一所現代大學,敬虔主義在那裏得到培育滋長。

1705年二月五日,司本耐在柏林逝世。他留下了大小三百多種著作。

福蘭其是第二代的領袖,繼續領導敬虔誠運動的進行。

辛森道夫 (Graf Nikolaus Ludwig von Zinzendorf, 1700-1727) 是第三代的敬虔運動領袖。1710-1716年,在浩邑受福蘭其的教導。後來,於1722年,他收容了波希米亞的難民教會,莫拉維亞弟兄會在他的領地上建立發展,得到復興,並成為近代宣教運動的重要力量。

浩邑大學神學院出身慕倫堡 (Henry Melchior Muhlenberg, 1711-1787),到美洲殖民地宣教,成為路德宗在新大陸的重要領袖,其後代有很多各界顯要的領導人物。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