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箋記

馬可福音簡介

馬可的希伯來文名字是約翰,母親名馬利亞(徒一二:12)。馬可是巴拿巴的表弟(西四:10),初與巴拿巴和掃羅一同作宣教事工,後離開他們(徒一二:25,一三:5,13)。後在保羅被囚時同在(西四:10),保羅末後以為他可有助益(提後四:11)。也曾隨彼得工作(彼前五:13)。一般以為他就是在主被捕的時候,赤身逃走的少年(可一四:51)。

主旨:

基督耶穌為僕人。神的兒子降世拯救罪人,“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腓二:7),所以本書沒有記載基督炫赫的家世譜系,從開始就是工作;短短一卷書,euthus一詞用了四十二次,譯為“隨即”,“即時”,“立刻”等,表明主急速奔向祂的目標(一○:32)。書中記載主長篇的教訓不多,只著重祂顧念人靈性和肉身的需要。其職事的徽號以牛為代表。

鑰節:

第十章45節:“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書中的基督:

這位僕人,卻在奇妙的教導和行事上,滿有權能,顯明是神的兒子(一:1,三:11,五:7,九:7,一三:32,一四:61,一五:39)。

基督的職事,給我們留下榜樣,叫我們知道,神國度的基本觀念,與世俗不同,權柄表現在事奉上:“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可一○:43-44)這“你們中間”,是神的國度,不是外邦人的思想和作風;這是十字架的福音,不是“榮耀的福音”。主耶穌以羞辱和軟弱,克勝罪惡,完成救恩;門徒也應該在“身上帶著耶穌的印記”(加六:17)。

 

預備.跟從.效法

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可一:1)

神的兒子降臨,給這世界有一個新的開始。神是全知全能的神,祂在時間之上,是時間的主。祂要作甚麼事,立即可以成就,並不須要預備。但在時間之內的人,須要預備。神預備人的心,人的環境,好成就祂的旨意。

預備

施洗的約翰,是主的先鋒,為福音預備道路。正如古代君王出巡,使者在前面所作的預備工作。約翰照先知所說的,作福音預工,來在猶太的曠野施洗,叫人認罪悔改,“預備主的道,修直祂的路”,是要人心清潔,可以讓主住在心裏。(可一:1-8)

耶穌沒有罪,所以不需要悔改。祂受約翰的洗,是為了順服神,盡諸般的義;神從天上為祂作見證:“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顯明在世人面前。(可一:9-13)

跟從

主耶穌在神定的時候,傳神國的福音。祂清楚知道,最有效的方法,是由基層作起。因此,祂在加利利,就地呼召門徒跟從祂。

跟從主的人,必須先捨棄。西門和安得烈兄弟,雅各和約翰兄弟,聽到了主耶穌的呼召:“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立刻離開多年的舊業,開始走上了新的路程。(可一:14-20)

效法

跟從主耶穌,不是受教法師的教育,而是“跟隨祂的腳蹤行”(彼前二:21)。

在他們跟隨主的短時間之內,就看到了主有權柄的教訓方式,趕鬼醫病;更看到祂不揚聲,不喧嚷,他不需要鬼廣告:責備污鬼,叫它“不要作聲”;祂治病趕鬼之後,“不許鬼說話,因為鬼認識祂”。(可一:22-34)祂在天未亮的時候,就到曠野禱告。祂熱心神的工作,往各地傳道。(可一:35-39)祂有憐憫的心,不但“肯”使長大痲瘋的潔淨,祂也能,而且更“伸手摸他”。(可一:40-45)在醫治的效果上,伸手摸長大痲瘋的病人不是必要的;但流露的愛,治好病也治好了心。若不是神的愛,誰能親近祂呢?我們當效法慈愛的主。

 

可見的信心

耶穌見他們的信心(可二:5)

心裏深處的意念,是人看不見的。但在這裏,聖經卻明明說:“耶穌見他們的信心”(可二:5)。有的人說,那是因為耶穌與眾不同,祂是神,可以看見人的心。事實卻並非如此;而是因為那幾個人與眾不同,他們的信心是可以看得見的。

確是如此。信心是看得見的,至少是有些人的信心可以看得見。在迦百農,有這樣的信心。不用耶穌去找他們,他們找上了耶穌。(可二:1-12)

行動的信心

他們不是在那裏坐等,而是有行動的,“來見耶穌”。雖然耶穌不曾廣告,沒有人邀請,他們也能找來。如果只有心頭想,而不行動,他可能仍然要躺在褥子上,倚賴人抬來抬去。

共同的信心

“有人帶著一個癱子來見耶穌,是用四個人抬來的。”癱瘓的人不良於行,必須有人帶他來。但四個人抬一個人,不是容易的事,他們必須有同一方向,同一行動。否則各人都自以為是,爭執起來,以至動武,準把癱子摔在地上,不僅癱瘓的腿得不到治好,還會給患者加上骨折,那才會更頭痛呢!至於爬房頂的危險就更大了。

堅定的信心

“因為人多,不得近前。”要到主面前,難免有攔阻,求主恩醫治的人,看熱鬧的人,擁擠得水泄不通。他們是否就轉身撤退了?不,他們知難不退!下面沒有路,向上看。把癱子抬上了房頂,真是異想天開;“把耶穌所在的房子拆了房頂,既拆通了,就把癱子連所躺臥的褥子都縋下來。”當然他們會想得到,如何善其後的問題:癱子得治好,還要把房頂修好。

有效的信心

耶穌看見了他們對祂的信心,完全投靠祂的權能,不計代價,就憐憫他們,對癱子說:“小子,你的罪赦了!…我吩咐你: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癱子聽了主的話,信而運作,挺身而起,不再臥在褥子上,不再靠褥子,不再受褥子的限制,而是能運轉褥子,拿起褥子走了。他真成了自由人,他的病得了痊愈。

願今天的信徒,有看得見的信心,得主的恩典。

 

國度之爭

若一國自相分爭,那國就站立不住(可三:24)

自從人犯罪以來,世界就淪陷為黑暗掌權的地方;主耶穌稱撒但為“這世界的王”(約一四:30),生活在它統治下的人民,是“幽暗之子”(帖前五:5)。不幸,這包括所有的人。

主耶穌道成肉身,就是“光來到世間”(約三:19)。祂拯救信祂的人,“出黑暗入奇妙光明”(彼前二:9)成為“光明之子”,建立了光明的據點;起初雖然顯得微小,但這是光明的國度,是黑暗中唯一的希望,就像茫茫黑夜中的燈塔。祂並且差他們出去,傳揚福音,擴展這光明的國度。

當主耶穌在世的時候,祂“周流四方,行善事,醫好凡被魔鬼壓制的人,因為神與祂同在。”(徒一○:38)祂並且揀選了十二個人,設立他們為使徒,“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並給他們權柄趕鬼”(可三:13-19)。

因為需要救恩的人多,祂的工作很忙,但工作極有效果。因此,耶路撒冷的宗教領袖,派人下去調查祂。當那些文士看了之後,因為心裏嫉妒,雖然明明的知道是“神的國臨到”他們(太一二:28),卻不肯接受而進入光明的國度,竟而反對褻瀆,說主是“靠著鬼王趕鬼”。他們這樣說褻瀆的話,正因為是屬於黑暗的權勢。因此,耶穌說:

“若一國自相分爭,那國就站立不住;若一家自相分爭,那家就站立不住。若撒但自相攻打分爭,它就站立不住,必要滅亡。沒有人能進壯士家裏,搶奪他的家具;必先捆住那壯士,才可以搶奪他的家。”(可三:24-27)

主耶穌告訴我們,撒但不僅是一種惡勢力,而且有位格,有一個實際的權力系統,統轄著一個有組織的國度,其所以存在,是因為能維持著這個權力系統。只有主耶穌的大能,可以勝過撒但的權勢,把原來被撒但任意擄去,所霸佔,所奴役的人,從它的魔掌下拯救出來。這就是“脫離黑暗的權勢,把我們遷到祂愛子的國裏。”(西一:13)這都是出於祂莫大的能力和奇妙恩典。所有得救的人,是歸屬於主耶穌基督的,我們不必再受那惡者的轄制,而且要對主效忠,站在主一邊,以撒但為仇敵,與它的國度爭戰,得人歸於基督。

我們既蒙受這麼大的恩典,就當常常感恩,“照神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神。”(來一二:28)

 

道與心

你們還沒有信心嗎?(可四:40)

主耶穌講完了撒種的比喻,門徒私下請問比喻的意思。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不明白這比喻嗎?這樣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可四:13)這句話的意思很淺明:撒種的比喻,是最基要的比喻,門徒們應該能明白;比喻是奧秘的“普及本”,與奧秘是一回事;而且主期望他們能超過比喻的程度,進而了解“神國的奧秘”。

這比喻的中心意義是甚麼呢?簡單說,是道種與心田。

神的聖道是好的種子,但同樣是聽道的人,有的結果卻是不好,是甚麼緣故呢?主耶穌說,是因為人的心田不同:有的心如大路,向世界敞開,往來交通頻繁,根本就沒有注意,結果撒但來了,輕易把道奪了去;有的人心裏石頭很多,沒有徹底認罪悔改,把剛硬的東西挖出來,土既然淺薄,道根不能深入,遇到日曬,立即枯萎了;有的是心中滿了荊棘,是各樣的私慾,心既不清,受神咒詛的荊棘自然叢生,就不能讓道充分發長,結不出義的果實。(可四:14-20)

因此,聖經說得很清楚:“你們要脫去一切的污穢和盈餘的邪惡,存溫柔的心領受那所栽種的道,就是能救你們靈魂的道。”(雅一:21)這樣,才可藉著基督,與神和好,才可結出“和平的義果”(雅三:18)。

清潔溫柔的心,是適於道種發長的好土地,可以為主結果多倍,到時被主收在倉裏。

心田接受了主的話,主的話是靈,是生命,就發生活的信心。信心是遵行主的話,能勝過風浪。

一個晚上,在加利利海邊,主耶穌說了話,對門徒發命令說:“我們渡到那邊去吧!”門徒照作了。但環境改變了。暴風忽起,波危浪急,船進了很多水,有下沉的可能。門徒在應該使用信心的時候,卻去擾耶穌的睡眠。主責備風浪,命令風浪平靜,卻也責備門徒膽怯──膽怯是負的信心,不信主的話。他們聽了道(主的話),卻仍然看風看浪,以為風力比主的能力更大;主要他們渡過海去完成使命,他們卻以為要下到海底送命。“只是所聽見的道,與他們無益,因為他們沒有信心與所聽見的道調和。”(來四:2)

求聖靈潔淨我們的心,使我們接受主道,心能生信。

 

格拉森人

有一個被污鬼附著的人(可五:2)

耶穌率門徒冒著風浪,渡過加利利海,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釋放一個被鬼附著的格拉森人。

那個人被鬼附了很久,起先住在社區,給大家很多麻煩;他不穿衣服,晝夜喊叫,上流社會的人自然討厭他,孩子們害怕他,婦女們更是遠遠避開他。後來,他離開社區,住在墳墓裏,大家倒覺得平安了。他仍然痛苦的喊叫,日夜喊叫,又用石頭砍自己;當然那純粹是他自己的事。他既然擾害不到甚麼別的人,格拉森人當他不存在就是了。實際上他已經不在人的圈子裏面,格拉森算是從來沒有這麼個人。

宗教人士對他根本就缺乏興趣,他們連他的名字是甚麼也不知道,只稱他作“那人”。因為他平常對宗教捐獻很少,對會堂說不上甚麼貢獻。不過,他們聽說他被鬼附了,作了許多反常的事,最後,決定把他用鐵鏈捆鎖起來。會堂的人表示同意,認為是對於社區有益處的事。他們看到他被鐵鏈鎖上;但後來他掙斷了鎖鏈,逃到山中的墳墓裏,人就懶得理他,以為讓他自生自滅算了。這不知是多久以前的事了。

有一天早晨,耶穌和祂的門徒們來到了格拉森岸邊。他們在船上,經過了一夜的風浪顛簸,才疲倦的來到那裏。沒有人知道,耶穌為甚麼會來這個鬼地方。但耶穌知道,那個被鬼捆綁的人,是多麼困苦,特地要來釋放他。

耶穌和門徒一到岸上,那個兇惡鬼附的人,就喊叫著跑過來。彼得緊張的預備拔刀;猶大抓緊錢袋。但那人,披著長頭髮,全身赤裸骯髒,幾乎看不出是個人,來到耶穌面前,俯伏拜祂,呼叫說:“至高神的兒子耶穌,我與你有甚麼相干?我指著神懇求你,不要叫我受苦!”耶穌問他的名字叫甚麼。回答說:“我名叫群,因為我們多的緣故。”原來那人裏面有那麼多鬼!他懇求耶穌,不要叫他們離開那地方。耶穌准了他們的請求。污鬼就離開那人,進入二千豬群裏;那群豬就一同狂奔,衝下山崖淹死了。被鬼附的人,卻清醒過來,穿上衣服。

放豬的人就去,把所發生的事告訴附近的人。格拉森人不為那人痊愈歡喜,雖不敢驅逐,卻求耶穌快離開他們的境界。

格拉森人不接待生命的主,只怕淹死豬,損失錢財。這就難怪污鬼捨不得離開那好地方。(可五:1-20)

 

憐憫的牧人

耶穌…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可六:34)

牧人雖然不是受一般人尊敬的職業,卻必須有一顆高貴的心。以色列人對他們作王的牧者大衛,傳統的有好感,時常懷念,以為是理想的君王,也期望有同樣的一位偉大領袖出現。

可惜,他們的希望常常變為失望。有許多的領袖,並不是可親的牧人。神說到他們的情形:

禍哉!以色列的牧人,只知牧養自己。牧人豈不應當牧養群羊嗎?你們吃脂油,穿羊毛,宰肥壯的,卻不牧養群羊…我的羊在諸山間,在各高岡上流離,在全地上分散,無人去尋,無人去找。(結三四:2-6)

終於好牧人來了,就是大衛的子孫耶穌基督。當然,他們不是沒有牧人;職業的宗教人士,坐在公會中,自私自利,作威作福,只顧爭地位;為了爭地位,而逢迎巴結當權的政治領袖。但主耶穌與那些人不同;“祂周流四方,行善事,醫好凡被魔鬼壓制的人,因為神與祂同在。”(徒一○:38)

羊群認識誰是他們的真牧人,知道誰關心他們,誰能滿足他們心靈的需要。因此,群眾一聽到耶穌在哪裏,就紛紛趕到祂那裏去,聚集在祂的周圍。他們為要聽祂講道,得到靈裏的供應,不惜從老遠的地方跑路來;他們不管時間早或晚,跟著祂,一直不肯散去。

道成肉身的主耶穌,不僅關心人靈裏的需要,也關心那些人肉身的飢渴。因為神的兒子自己經驗過飢渴,知道所有聽道的人,都是靈魂和身體一起來的;如果不管他們,靈魂會跟身體分開,到那時候,靈裏就再也不能滿足,只能埋葬了。

如果自己有肉身的需要,也該想到別人同樣有肉身需要。

當然,單為了肉身需要,或單求滿足人肉身需要,都不是基督門徒的目標,所追求的該是“永生之道”(約六:68)。不過,主耶穌是維持他們肉身的生命,才可領受永生之道。

因此,祂對門徒說:“你們給他們吃吧!”這是要教導門徒,學習憐憫,同時,把憐憫的心,表現在實際分餅的手上。有些人只注重“社會福音”,忽略了屬靈的生命供應,固然是不對;但只抱持福音,而忽略關懷社會,是對誰的福音?

現在的牧場上,也有真牧人和假牧人的分別。假牧人是只關心自己的人;真牧人有憐憫的心,是主那樣的憐憫的心。

 

從裏面潔淨

這一切的惡都是從裏面出來,且能污穢人(可七:23)

當我們到一個城市,或某地區,如果市容髒亂,街道污穢不潔,常是代表罪惡滋生,就得注意安全的問題。

人類問題的中心,是心中的問題。心中思想壞事,產生了壞念頭,一有機會,就實行出來。有人在建房子的時候,不知是風吹來,或是飛鳥啣來一粒種子,看來無害,也就任它去,並不曾留意。許久以後,那種子竟發芽出來,漸漸長大;後來長成一棵樹,粗大的根,竟然使房子的地基裂開!

基督耶穌降世,遵從天父的旨意,行善事,除滅魔鬼的作為。但那些文士和法利賽人,總是窺察祂的行動,蹈瑕抵隙,儘找毛病,甚至連門徒的疏失,也記在祂的帳上,並且加以誇大,以為是彌天大罪。有一天,合當有事,他們終於抓著了把柄:門徒從外面來,沒有洗手,拿起餅來就吃。

他們來見耶穌說:“你的門徒為甚麼不照古人的遺傳,用俗手吃飯呢?”

耶穌並沒有為不洗手吃飯辯解;卻告訴他們,在外面拘守古人的吩咐,那些不重要的煩瑣規矩,並不能解決罪的問題;那最基本的,是裏面的問題。

“從人裏面出來的,那才能污穢人,因為從裏面,就是從人心裏,發出惡念…這一切的惡,都是從裏面出來,且能污穢人。”(可七:20-23)

世人所謂治國,救世的良方,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有的甚至荒唐到叫你割頭治頭痛。但歷代“成果”的總結,不過是治絲益棼,問題更加增。只有主耶穌能說:“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約三:3)主更進一步指出,重生的道路是信祂,藉祂在十字架的代死,由聖靈而生,“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彼前一:22)才可以生發愛心,結出聖靈的果子,從心裏遵行神的旨意。

耶穌指出當世宗教人的問題:“你們承接遺傳,廢了神的道。你們還作許多這樣的事。”(可七:13)傳統不盡是錯誤;但即使是最好的傳統,從人罪惡的心裏面發出,代替了神真理的道,就是清潔而能使人清潔的道,也是很危險的。

世人的詭詐邪惡,是因為缺乏清潔的心,和正直的靈。求主從裏面潔淨我們。

 

失去與得著

凡為我和福音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可八:35)

主耶穌要跟隨祂的人,先計算要付的代價;但所用的計算法,是另一種數學,是要衡量生命的意義。這不是作生意計算賠或賺的方式,是福音的數學。

主耶穌告訴門徒,跟隨祂是生命的投資。要決定作這樣的投資是否有價值,必須建立正確的得失觀念:

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和福音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人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可八:35-36)

人在世界上,只能把生命作一次的投資,如何運用生命,在於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然後決定如何運用。

有人買了一個日晷,當作古董收藏起來,秘不示人。這使日晷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因為日晷是要放在太陽底下,憑日影測定時間,好叫人知道。如果收藏起來不見天日,又不叫人看見,就違反它的基本功能,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麥子是要種在地裏,埋葬,失去了原來的形體,才可以長苗秀穗,成熟結出子粒。如果保存起來,不肯讓它“失去”,就是失去其生命意義。

又如錢的意義是流通,只有流通,作交換媒介,才會有價值。餅的功能是果腹充飢,只有給人吃下去,消化,它本來的形態消失了,才可發揮其功能。如果保藏不用,就完全成為沒有意義的東西,而且日子久了,自然會變壞。

主耶穌告訴門徒,他們的使命是作“世上的鹽”,“世上的光”(太五:13-16)。鹽和光必須要消耗,消失,才可完成其使命。基督徒也必須如此。

基督耶穌給我們作了榜樣。祂本是神的兒子,為了愛世上的罪人,不肯保持與神同等同榮的位分,“反倒虛己”,就是倒空自己(腓二:4-11),完全失去一切,被釘在十字架上。十字架所表現的,就是喪失榮耀,喪失權位,喪失生命,喪失一切;然後復活,升上高天,為人類成就救恩,“領許多的兒子進榮耀裏去”。這是祂暫時失去榮耀,叫信祂的人得永遠榮耀;祂失去生命,叫許多人得著生命。這樣,生命的主使祂的生命在人裏面擴展,延長了,就是“看見後裔,並且延長年日”。(賽五三:10)我們要認識生命的意義,知道失才可以得。

 

神的國臨到

拉比,我們在這裏真好(可九:5)

“神的國”是耶穌基督教訓的中心。神子來到人間,就是要建立神的國。但祂並沒有從天上帶甚麼群眾,作為建立神國的基礎;祂必須就地取材。

神國的範型

耶穌帶彼得,雅各,約翰,上了高山,在那裏由日常見到的形像,顯出祂屬天榮美的一部分,仿佛揭開帘幕的一角,使他們預見天國的情況。有摩西同以利亞顯現,同耶穌談論將來耶穌受死成就救恩(路九:31)。摩西代表經過死亡而復活的聖徒;以利亞代表肉身變化被提的聖徒;這兩種聖徒同主耶穌進入榮耀,在神的國度裏。門徒們在從來沒有經歷,也沒有想到過的榮耀中,不知怎樣說才好。彼得最大的錯誤觀念,是他的建議:“搭三座棚,一座為你〔耶穌〕,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顯然的,在他心目中,把耶穌和先知以利亞,並頒布律法的摩西相提並論。但在神的國裏,惟獨以主耶穌基督為中心,不應該有任何別的代替祂的位置。在將來的國度裏是如此的;現在神的國度教會,也應該如此。當彼得說出他好心的錯主意時,神從雲中說話了:“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祂!”在神的國裏不能有別的,以主為中心。(可九:1-13)

神國的能力

神的國不在乎言語,而在乎權能。文士能言善辯,但只有主的大能,可以捆綁那壯士,擄掠那惡者。主耶穌顯出屬天的權能,趕出污鬼,是神的國臨到(太一二:28)。主在那惡者的黑暗世界,開始建立光明的領域。(可九:14-29)

神國的觀念

神國不同於人的國度,有爭大的統治階級;而在於謙卑服事。神國不是畫小圈子,排斥別人;而是像主的包容:不反對我們的,就是幫助我們的。(可九:33-41)

神國的實際

今天教會的問題,就是太多人的想法,人的作為,無從表現是神掌權的團體。因為從人天然來的成分,就算是最好的成分,也和屬天的不同。求主使我們能順從聖靈,不順己意分門別類,治死肢體的惡行,能結出良善的果子,與屬主的肢體彼此和睦,表現神的愛,進入神的國。(可九:42-50)

 

操權與服事

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可一○:45)

天國的觀念,與人的觀念不相同,與人間宗教的觀念也不相同。在這個“新團”(林前五:7)裏,如果容許把“舊酵”帶進來,雖然外貌仍舊,也許會更“發達”,更進步;但本質變了,有了屬人的成分,屬地的觀念,與神的旨意大有差別。

人的文化中,基本的是以人為中心,人要操權。很希奇,門徒跟隨主那麼長久,屬地的思想包袱,還是沒有丟掉。他們聽主說過國度的事,也該聽到祂說受苦受死;但他們選擇性的記憶,只記得權力問題。

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約翰,動員他們的母親,來向耶穌展開游說,希望在國度的榮耀裏,一個坐在主的右邊,一個坐在主的左邊。如果是彼得提出這樣的要求,大家還可以容忍。因為彼得在門徒中間,一向有公認的領袖地位;同時,彼得只佔一個顯要地位,別人還可以有分。現在他們弟兄二人竟然要包辦,難怪其餘十個人,動了公憤!

主耶穌對雅各,約翰兩兄弟,只是輕微的責備;祂要指出的,是所有門徒的意識形態問題,須要加以糾正。否則即使阻止了兩兄弟的“人上人”欲望,其他的人照樣有問題。耶穌召集他們來,訓誡他們說,跟隨主與世俗的動機標準不同:

“只是在你們中間不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一○:43-45)

主耶穌指出,神的國是另外一種國度;不僅祂的國“不屬這世界”(約一八:36),而且建立在另外的意識形態上面。在神的國度裏,不用排擠鬥爭,不是為了自己往上爬,把別人踩下去,而在於神的安排預備;不是要滿足為首的欲望,享受別人的服事,而是要“以謙卑束腰,彼此順服”(彼前五:5)。

在主的國度裏,服事人是尊貴的標識;因為那是愛心成熟的表現,是效法主的榜樣。主耶穌並不是生在帝王之家,受人供奉服事,騎在人民的頭上。祂生長在貧苦的家庭,以勞力維生,人輕視祂說:“拿撒勒還能出甚麼好的嗎?”(約一:46)最後,被釘在十字架捨命,為人的罪流血,成就救贖,得神將祂升為至高。這是我們當效法的。

 

主要用它

你們就說:主要用它!(可一一:3)

主耶穌在世最後的一周,祂必須照先知所預言的,榮耀進入耶路撒冷。祂騎在一匹驢駒上。

主騎驢而不騎戰馬。祂不是要表現凱旋的君王,炫耀征服的英雄形像。祂不騎高大威武的戰馬,而是騎在迦南土產的驢子上。在舊約時代,神寧願以色列的王平易,也不要他們為了爭勝虛榮,而跟埃及打交道(申一七:16);可惜,後來的王都愛馬,以為馬才夠威風,而一直愛馬的力大(代下九:28)。

主耶穌騎驢,是謙和溫柔的表現,而且正應驗了先知的話說:“要對錫安的居民說: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裏,是溫柔的,又騎著驢,就是騎著驢駒子。”(太二一:5)可見這位君王騎驢進耶路撒冷,是柔和謙卑的,是從來沒有過的。

驢駒雖然卑微,卻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這顯明主所用的器皿,必須是完全無瑕疵的。主不用人所棄不足惜的二手貨。祂是君王,就要受君王所應得的敬畏。(可一一:2)

門徒對主的態度,從他們事奉的方式表現出來:

他們把驢駒牽到耶穌那裏,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穌就騎上。有許多人把衣服鋪在路上,也有人把田間的樹枝砍下來鋪在路上。前行後隨的人都喊著說:“和散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衛之國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可一一:7-9)

這不是普通稱頌的話,而是承認主耶穌的國權,承認祂就是那應許的彌賽亞。祂得了當得的榮耀。

在巴勒斯坦塵土飛揚的道路上,驢子是尋常慣見的家畜。但驢子走在衣服和樹枝上,卻不是常見到的。只有當彌賽亞騎在驢背上,主得榮耀的時候,驢駒才得著榮耀。所以不在於驢駒的高大英武,不在於它的捷足善走,踢跳奔騰,而在於它的背上馱著主,為主所用。許久在路邊無人注意的小驢駒,立時成了眾目所視的焦點。不!不是看驢駒,是看驢背上的主。事奉主的人,也是如此。甚麼時候求自己的榮耀,立即被棄絕。

門徒的工作,是順服主的命令,去作主所要他們作的事,成就主的旨意。當他們相信去行的時候,主的旨意就成全了。他們也要肯合作,各人都把衣服鋪在路上,不比較衣服的價值如何,不看別人,只盡心為主,作自己所當作,所能作的事。

 

園戶與果子

到了時候…要從園戶收葡萄園的果子(可一二:2)

神栽植了葡萄園,一切造設無不齊備,交託給人管理。人承接了所交託的產業,同時也承受了責任。

既然租了園主的業產,就應該好好經營,不可荒廢,使園子能出產好葡萄;同時,要記得:那園產不是自己的,不但要忠心照管,使它能有豐收,經營得利,更不要忘記,到了時候要繳納部分的果子給園主。

可惜,那些葡萄園的租戶,只想到所有的出產,是自己勞動的成果,應該歸自己享受;忘記了如果沒有葡萄園,你儘管勞動,出力流汗,果子從哪裏生,從哪裏產出來?

那些兇惡的園戶,不但不盡當盡的責任,竟然想要霸佔園產!他們不主動繳果子,當園主一再派僕人來催收,他們卻一再抗繳;並且凌辱使者,有的打傷,有的殺害。最後,園主差他的兒子去,以為他們至少該會尊敬主人的兒子。誰想得到,那些園戶竟彼此商議決定:“這是承受產業的。來吧,我們殺他!產業就歸我們了。”(可一二:7)

“歸我們”的動機,是一切錯誤行動的起源。這個可怕的思想,使人忘記了當盡的責任,反而作分外之想,要佔據本來不屬於自己的;得了神的恩典,不歸榮耀給神,反而要奪取霸佔,歸自己所有。這是猶太宗教人的情形:他們佔踞了宗教,當作政治的資本,為了自己利益,忘記了敬虔愛主,把聖殿弄成了賊窩;他們拒絕神的先知,最後竟然敢把神的兒子殺了,以為葡萄園可以歸自己為業。這是何等的惡念惡行!終於招致神的忿怒,把他們營利的招牌砸掉,拆毀了聖殿,以至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耶路撒冷也成為荒場,救恩臨到外邦。

現在的人,當然不可能這樣作,但有多少人,把主耶穌的血當作平常,視教會為自己的私產,任意作威作福,豈不是同樣的惡行?

也許,我們蒙了神的恩典,每天平順度日,以為我們的身體,家庭,擁有的“私產”,屬於我們自己;忘記了,甚或故意拒絕向神交果子,以至連用寶血買贖他的主也不承認。

求主幫助祂的兒女,順從聖靈的感動引導,記得時時存感恩的心,嘴脣結出頌讚主的果子,在行動上結出光明的果子,在財物上結出奉獻的果子,把神當得的榮耀歸給祂。

 

預備被恨惡

你們要為我的名被眾人恨惡(可一三:13)

基督教是愛的運動,但常到處被人恨惡。有些作壞事的,人所共知,但卻被接受;基督徒一樣惡事都沒有行,反而被迫害。還有比這更奇怪的事嗎?但這是主早就告訴門徒的,是天國路上必遇見的事,絕不能避免。不過,主也先說明了,這並不是意外的事,使信徒可以得著安慰。

受苦使福音興旺

世上有很多的事,喜樂常是與憂苦相連的。主耶穌在受難之前,告訴門徒說:“婦人生產的時候就憂愁,因為她的時候到了;既生了孩子,就不再記念那苦楚,因為歡喜世上生了一個人。”(約一六:21)傳福音就是要受生產之苦。保羅寫信給教會說:“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興旺”(腓一:12)。因此,主耶穌說:“福音必須先傳給萬民”(可一三:10),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必須經過生產之難。

受苦有聖靈同在

但主應許不撇下祂的門徒為孤兒。在受迫害的時候,有聖靈的同在;被控訴的時候,“說話的不是你們,乃是聖靈。”(可一三:11)五旬節後,彼得和約翰被當權者迫害,有聖靈充滿,大有膽量,不像是“沒有學問的小民”(徒四:13),使敵人不勝驚奇。司提反被誣告,有聖靈同在,“以智慧和聖靈說話,眾人敵擋不住”(徒六:10),為主光榮殉道,給反對的掃羅留下極深的印象,終於歸向主,而成為使徒保羅。這些都是聖靈同在的結果。

受苦有主的賜福

被人恨惡不是快感的事,也不一定是好事。強盜背的十字架,不是背主的十字架跟從祂。所以作惡事,管閒事而受苦,沒有甚麼可誇的;只有為主的名被眾人恨惡,是因為屬魔鬼的世界,恨屬基督的人,作惡的恨光,是自然的(約一五:19)。

為了主受苦忍耐到底,有最美好的應許:“因為你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使你們在祂榮耀顯現的時候也可以歡喜快樂。你們若為基督的名受辱罵便是有福的;因為神榮耀的靈常住在你們身上。”(彼前四:13-14)
聖徒們不要怕黎明前的黑暗,要挺身昂首,面對苦難,迎接主榮耀再臨。

 

心靈與肉體

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可一四:38)

我們都曾有心與願違的經驗。

當一個最黑暗的夜間,“人子被賣在罪人手裏”的陰謀已經達成,主耶穌到客西馬尼園去禱告。面對著十字架可怕的陰影,祂要彼得,雅各,約翰三個核心的門徒,跟祂一同儆醒守望。但在很短的時間之內,祂竟然發現,他們三人有兩次去了睡鄉!最親近的門徒,曾誓言跟祂同生共死,有這樣近於背棄的表現,怎能不叫主失望?

主耶穌卻只說:“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可一四:38)

話中沒有發怒責備,卻多少有溫和的同情,甚至在“你們心靈固然願意”的語氣中,還有些諒解和安慰。“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來四:15);祂知道我們肉體軟弱,也知道我們心靈願意。

如果我們是客西馬尼園中的三個門徒,被主耶穌從睡夢中喚醒,揉著惺忪的睡眼,在將圓的月光下,看到主耶穌俯下的身軀在旁邊;距離那麼近,可以看到祂憂傷的臉上,掛著滴流的血汗,像一顆顆的大珍珠。主再給我機會,我不止一次,而是再三的失敗;豈不令主傷心?我該多麼惶恐,無地自容!但主並沒有給我當受的責備,竟然平靜的說出那番話。啊,主的恩典和憐憫,真超越我所能了解的。但就在夜盡天明之前,我還有更大更多的失敗!當主堅強的面對著宗教和政治的權威,我竟然三次不認主;當祂被釘十架時,為世人流血捨命,我只是畏怯的遠遠旁觀。

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羅八:3-4)

主在十字架上為我的罪死了,完成了救贖;在三日三夜之後,祂又復活了,向我顯現,使我堅信而稱義。到五旬節,祂所應許的聖靈降下來,使我們得著能力,以生命為祂見證。

我會常常記得:“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不敢再誇口自己的剛強,求主施恩赦免,今後盡忠為祂而活。感謝主,祂知道我心靈願意;祂不丟棄這軟弱的器皿。

 

民意天心

彼拉多要叫眾人喜悅(可一五:15)

耶穌在世的時代,不是所謂民主時代。不過,在彼拉多的審判座前,群眾的權勢,似乎是壓倒了真理。(可一五:1-15)

耶穌被猶太的宗教人士,帶到巡撫衙門,站在該撒的堂前受審,但沒有可證實的政治罪狀。巡撫彼拉多絕不是個仁慈的人,但也不是個愚蠢的人;他聽了祭司長那許多矛盾的控訴,即使耶穌沒有為自己辯訴,在羅馬法律的條文中,也找不出判祂死刑的依據。巡撫自然知道他們的道德情況,對那些張口閉口耶和華的名的宗教人,根本沒有甚麼尊敬感,也曉得耶穌遭受反對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他們的嫉妒;這種導致猶太人分爭的事件,他早就經驗得多了。

明天就是逾越節了。彼拉多想到了往例,這個方便之門,可以使他避免表明對真理的態度:“每逢這節期,巡撫照眾人所求的,釋放一個囚犯給他們。”當時剛好有一名在押待決的囚犯,名叫耶穌巴拉巴(意為:拉巴之子耶穌)。彼拉多帶著諷刺意味的問他們:“你們要釋放哪一個耶穌?要我釋放猶太人的王給你們嗎?”那個巴拉巴是造反的殺人犯。稍微有理性的人,都會知道選擇。

但是,在他面前的群眾,不同於一般的人民:耶穌是當夜被捕的,在大祭司的私邸,經過非法的連夜審問;現在一清早聚合在巡撫衙門,該是誰控制的群眾?而且好多名祭司長,在人叢中煽動慫恿,結果是他們要求釋放巴拉巴給他們。當然,可能為耶穌說話的人,不是逃走了,就是畏怯噤不敢言。

彼拉多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但他再說話時的聲音,卻低到只有少數人聽得見:“那麼,你們稱為猶太人的王,我怎麼辦他呢?”眾人的聲音說:“把他釘十字架!”

彼拉多順從了局部多數的“民意”,把無罪的人釘在十字架上。雖然,他“拿水在眾人面前洗手”(太二七:24),也不能表明無辜。“懼怕人的,陷入網羅。”(箴二九:25)

多數人的聲音,不一定是神的聲音。犯罪墮落的人,“良心”的聲音,不一定是神的聲音。如果以多數為選擇的標準,是非常危險的事。應當明白真理,堅守真理。但另一方面,耶穌是“按著神的定旨先見,被交與人”,不是意外,神使祂在十字架上受死而復活,為人類成就救恩。(徒二:23)感謝主!

 

復活的清晨

祂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裏(可一六:6)

幾個愛主的婦女,帶著最好的香膏,懷著最好的動機,在七日的第一日清早,要去膏耶穌的身體。他們真實的愛耶穌,不會因祂被釘十字架而止息,不會給絕望的墳墓所阻隔。

到墳墓去的婦女,有抹大拉的馬利亞,耶穌從她身上曾趕出七個鬼(路八:2),有雅各的母親馬利亞,並撒羅米,一般認為是西庇太的妻子,雅各和約翰的母親(可一五:40,47)。他們對主有感恩的心,有深厚的愛,曾經用自己的財物,供應主和門徒的需要。三天前的悲痛,給他們的心留下了深深的創傷: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救贖以色列的盼望,也似乎同時死去。但對耶穌的愛,仍然在他們的心裏。

好不容易的等待!安息日在六時日落過去了,他們匆匆去買了香膏。七日的第一日大清早,就到了耶穌的墳墓。只是在將到墓門的時候,才想起他們忘了一件事,彼此對問:“誰給我們把石頭從墓門輥開呢?”(可一六:3)鑿在山坡的墳墓,門口是用一塊圓盤形的巨石擋著;把石頭滾進墓門前鑿好的槽溝,比較容易;可是要把它滾開,就難得多了,遠超過他們力所能及。他們陷於這樣的困境,顯然是失卻了理性上的充分準備;另一方面,是沒有主耶穌的話,作信心的依據。

我們預期,有另外兩個馬利亞該在墳墓,卻不在那裏:一個是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另一個是伯大尼的馬利亞,照他們與耶穌的關係,絕沒有理由不見他們的影子。當耶穌被釘死的時候,祂的母親與約翰同在十字架下(約一九:25-27),而且她就住在耶路撒冷;而“伯大尼離耶路撒冷不遠,約有六里路”(約一一:18),約等於三公里,不要說這點路程,再遠些他們也都會來。為了甚麼不來呢?

耶穌的母親馬利亞,雖非無罪,卻是有心。聖經屢次提到她“把這一切的事存在心裏,反復思想”(路一:29,二:19,51)。至於伯大尼的馬利亞,她用心聽主講道(路一○:39),而且聽在心裏,因此她在耶穌還沒釘十字架以前,就用香膏膏主;別人不諒解她,主卻為她辯解說:“她所作的,是盡她所能的;她是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預先澆在我身上。”(可一四:8)

留心聽主的話,明白主的復活,就不必徒勞往返,空跑到空墳墓;可以在正確的時候,作最有意義的事。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