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書箋記

傳道書簡介

傳道書的希伯來名為Qoheleth,從Qahal(傳道者)而來,傳道者召集會眾,而作教導;故希臘文Ekklesiastes為本書名,恰是“教會”的同一字;拉丁譯本同。作者自稱“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一:1),有這樣的智慧,又有資源可以建設,奢侈,揮霍,享樂,惟有所羅門能符合這些條件。

主旨:

作者敘述“日光之下的勞碌”,是“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是統治者,尋求享樂後經驗的結論;至終年老力衰,目光昏眊,耳失聰,食不甘味,享而不能樂,才想到永恆,為時已遲。

鑰節:

第十二章13至14節:“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祂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因為人所作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

書中的基督:

“虛空”(hebel)在原文的意思,不是一無所有,而是“氣”,“雲霧”,亦用以指偶像的虛空無用,是“真實”的反義。所羅門王的榮華,本可比擬榮耀的基督,可惜其追求的是基督的負面形像。因此,本書說明:人缺乏與主的個人關係,是虛空無益。神“將永恆安置在世人心裏”(三:11);惟獨基督,是人的最高和終極的滿足,喜樂,智慧。因為祂是那“一個牧者”(一二:11),給人豐盛的生命(約一○:10)。

這古老的書卷,說出人現實存在的困惱,或說是生之困倦和迷惑。主見人“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正是這樣的情形。“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詩二三:1),沒有主的“缺乏”,不滿足,使人追求虛空,捕風,可以富有全國,仍然缺乏。主是信徒真正的,永遠滿足,而流出活水。

 

凡事虛空

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傳一:2)

一般人生活沒有目標,只是虛耗一生,不會有甚麼成就。有些專心致志於某一事業的人,可能把生命當作事業,終生去努力;他們常會有所成就,但卻不一定對人對自己有意義。

有的人一生不斷的征服,是要擴張自己,把自己的意志加於別人身上。有的人一生就是要積聚錢財,數字對他有極大的吸引力。有的人一生著意於建造,不停的規畫,建造。

所羅門是一個英明有為的君王,在以色列勵精圖治,使一個小國成為富強。很希奇,神不要他父親大衛建造聖殿,卻揀選所羅門為祂建造聖殿。從聖經中我們可以看出,所羅門是空前絕後的智慧王,但你有否忽略,他缺少些甚麼?他所缺少的是大衛那樣專一愛神的心!

我們難以確切明白,神為甚麼這樣作;可能是神要我們知道,恩賜與工作是一回事,專愛是另一回事。不論外面的事工如何輝煌,如何高大傑出,人看來表現如何卓越不凡,總沒有永恆的價值,人也不會有真正的滿足。

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
凡事都是虛空!…
萬事令人厭煩〔萬物滿有困乏〕,人不能說盡…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傳一:2,8-9)

所羅門自幼得父母寵愛,通過宮廷的鉤心鬥角,經歷艱辛的漫長道路,登上了成功的巔峰,此外再無更高的境界,只有一道發達的輝煌金門!他上前打開那門,卻發現空無所有。作王的人不快樂,是因為再沒有晉升的機會。建造了聖殿,卻沒有主住在他心裏。事工作完了,發現老之將至。你會同情他,及時行樂,卻滿心的厭倦,困乏,說出:“虛空的虛空!”是歎息,也是呻吟。這是在日光之下,為今世生活經營的總結。

如果換成使徒保羅,說這樣的話,總該不會有誰感到意外吧!為了福音,受盡迫害,苦難,作無家,無衣,無食的流浪者,自己歷經危險,還要為眾教會挂心(林後一一:21-29)。

使徒保羅怎麼說?他竟然說:“勞苦在主裏面,不是徒然的!”(林前一五:58)為甚麼他能這樣說,而不嘆虛空?“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林後五:14-15),為永世生活,到底,到底不同。

 

神賜的智慧

惟有罪人,神使他勞苦…歸給神所喜悅的人(傳二:26)

不信的人,會提出疑問:為甚麼良善的神,會容許惡人得勢,“常享安逸,財寶便加增”(詩七三:12)?他們計畫又勞碌經營,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利亨通,神似乎並不過問;而義人卻受苦難,遭欺凌。人如果這樣想,是因為只看眼前,沒有看到將來:“惟有罪人,神使他勞苦,叫他將所收聚的,所堆積的,歸給神所喜悅的人。”(傳二:26)

罪人所勞碌的,原來是為了成就神的旨意,結果是使義人得好處。不問他如何努力,至終是虛空的,自己得不到甚麼益處。“那不按正道得財的,好像鷓鴣菢不是自己下的蛋;到了中年,那財都必離開他,他終久成為愚頑人”(耶一七:11)。這正是“可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人工作不是咒詛;勞苦,愁煩卻是從罪來的,是受咒詛的結果(創三:17,傳二:22-23)。

勞苦有意義嗎?那要看你是否作有意義的勞苦。

所羅門不是個懶漢。他一生勵精圖治,不停的工作,看起來是為了國家,為了人民;他自己也相信如此。但他說:

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它的;
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
因我的心為我一切所勞碌的快樂,
這就是我從勞碌中所得的分。(傳二:10)

這多麼像現代人的生活?努力工作,也努力消閒;勞碌之後,要享受一下,算是給自己肉體的酬勞。難怪他誠實的檢討後說:“我為自己…我又為自己…”(傳二:4,8)。我們不能不疑問:他有多少時間,想到別人,想到造他的主。可惜,如果我們捫心自問,不少人也該坦白說:“我為自己”!世界上的問題這樣多,人與人的關係這樣壞,是I Love Me的人太多。

所羅門絕不是苦行主義者。他知道敬畏神,享受神所賜的福分,並不是錯,當存感謝神的心領受:

神喜悅誰,就給誰智慧,知識和喜樂;惟有罪人,神使他勞苦,叫他將所收聚的,所堆積的,歸給神所喜悅的人。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傳二:26)

但不敬畏神的罪人,勞碌經營,是沒有盼望的;只要查看產業的主人換過多少,就知道這話的真實了。

 

永遠的計畫

神造萬物…又將永遠安置在世人心裏(傳三:11)

從古到現在,不少人尋求長生不老。在別的事上似乎聰明的人,在這事上卻容易受騙。我們可以說,那是愚昧的尋求不可能的事;也可以說,是尋求已經有的東西。因為神在造人的時候,已經把“永遠”安置在人的心裏:“人”的存有是永遠的;當時間過去,要進入永遠。人在時間中生活;人是為永遠而有的。在永遠中的生命怎樣,要看今世怎樣生活。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裏。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傳三:1,11)

從創造的開始,“耶和華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裏,使他修理看守”(創二:15)。顯明神最初的旨意,就是要人工作。但“汗流滿面,才得餬口”(創三:19)的情形,是人犯罪後的結果。所以工作不是神的咒詛,流汗痛苦才是咒詛。

犯罪後的人,裏面的私欲,使他勞碌掙扎,失去了內心的平安和喜樂,不接受神對萬務的定時,就是神的旨意。其實神所定的旨意,是永存的。因為神是完全的;既然是完全的,就沒有長進的可能,也沒有改變的可能。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是神照著祂隱藏的旨意,有既定的安排:個人的由生至死,到人類歷史那最後的一頁,和平的君王基督耶穌再臨,建立永久秩序。(傳三:2-8)那麼,人的責任是甚麼呢?人不是要去尋出那“不能參透”的隱秘(申二九:29),而是要“終身喜樂行善”,就是照祂明顯的旨意而生活,在祂的道中喜樂。人不需要去追尋那不可知的時候日期,也不可盲從假師傅的妄解預言;要忠心自己的本分。

不過,要記得:神保留最後審判的主權,“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台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林後五:10)神因為基督“是人子,就賜給祂行審判的權柄…行善的復活得生,作惡的復活定罪”(約五:27,29)。不是照人所知道的,不是照人所聽到的,也不是照人所說所傳講的,而是照人所行的。人在世的言行錄,只大人物才有,多數不全是事實;但在主那裏,有每個人的案卷,到時必要“再尋回”(傳三:15;啟二○:11-15),按卷公義審判。誰能在祂的面前站得住呢?必須信耶穌作救主,名字記在生命冊上。

 

聯合的功效

有人攻勝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敵擋他(傳四:12)

孤僻的人,要作第一,永遠是第一;但遇到戰爭的時候,就很容易成為第二了。

神的兒子主基督耶穌在世的時候,很注重聯合的力量。在訓練門徒的時候,總是差遣他們兩個兩個的出去工作(可六:7;路一○:1)。在需要騎驢進耶路撒冷的時候,祂差兩個門徒去牽驢使用(路一九:29)。在預備逾越節最後晚餐的時候,祂也是打發彼得,約翰二人同去(路二二:8)。

律法禁止憑一個人的見證定人的罪:至少要有兩個人作見證,才可定案(約八:17;申一七:6,一九:15)。在“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的環境,主耶穌不是派一人兼顧兩三個教區,卻是差遣門徒,兩個兩個的出去(路一○:1-3)。五旬節後的教會,仍然是繼續這個原則(徒一一:25-26,一三:2-3)這表示初期教會信得過主耶穌沒有搞錯了算術和戰術。這樣不會使工人荒更加嚴重,而是提高效果,間接是解決工人荒的良策。

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
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
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
有人攻勝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敵擋他;
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傳四:9-12)

合成的力量,大過分開的力量。需要負擔大重量的繩子,用分為三股的微弱細繩,必然不能維繫,折斷使物件墜落在地上;合成一條大繩子,就粗壯得多。聖經又說:“一人追趕千人,二人使萬人逃跑”(申三二:30)。人數加一倍,合在一起的效果竟大了十倍。所以不要以分布廣為誇口,伸展得遠而單薄;屬靈戰爭不是為了意氣,是以得勝榮耀主為目的。

無論怎樣健全的人,也有軟弱的時候,有時灰心,有時患病,甚至怠惰起來,或在情緒低沉的時候,受了試探,有時為過犯所勝;有兩個人在一起,就可以扶持相顧,而不會孤單無助。在天國路上,爭戰需要有人同心相助,衛道也必須合作。只有興趣建立一言堂的人,免不了垮下去。為了主的事工,要忠心,有智慧,同心合作,抵擋仇敵,打美好勝仗。

這個道理不難理解;但問題是誰願作第二人。華人教會特以缺乏合作知名。願聖靈感動我們,肯為主犧牲己見,學習互相勉勵,彼此建立,同心若金,攻錯若石,完成主的使命。

 

聽的重要

近前聽勝過愚昧人獻祭(傳五:1)

現代人生活在忙碌中,最大的損失,是失去了彼此交談的時間,特別是把聽的藝術給忙掉了。

馬大沒有問題是個好工人,忠心勤勞的作個不停;但她太忙了,只顧忙她的,像個沒有頭的蒼蠅團團轉,忘記了主在她家裏,該靜下來,聽主的意見(路一○:40)。

現代人生活的特點,更在於一個忙字。奇怪的是大家好像忘記了:近在二百年前,每天工作八小時,每週工作五天,共四十小時,是歷來沒聽過的事,可說是古人作夢也想不到的;至於各種便利,省時省力的器用設備,還不必說。但現代人見面的時候,會問:“近來忙嗎?”這種可厭的口頭禪,使人懷疑他形成了虛謊的惡習慣。

在事奉神的工作上,無疑的也受到“忙”文化的污染。如果你經驗“忙人”給你的煩惱,交談時他過分喜歡聽自己的聲音,說個不停,使你覺得他無視於你的存在,你該想到在神面前有這種態度,是如何的不敬!傳道者觀察過人錯誤的生活方式,忙碌的虛空,進而說到人到神面前該有的態度:

你到神的殿,要謹慎腳步;
因為近前聽,勝過愚昧人獻祭,
他們本不知道所作的是惡。(傳五:1)

所羅門建造了耶路撒冷的聖殿,作為神立名的居所,叫以色列人只能在那裏的壇前獻祭。在每年節期中,各地的人到了那裏,立刻把聖殿當作了市場的延長,類似屬靈市場:他們把祭物帶到壇前,交給祭司,宰殺獻祭之後,就算作交易完成,彼此交際吃喝,追求肉體歡樂。他們以為這就盡了宗教責任,神只有賜給他們平安。在神看來,這種沒有敬畏的虛儀,不是敬拜,是“踐踏我的院宇…擔當便不耐煩”(賽一:12,14)。

到神面前,不是給祂點兒甚麼,換取賜福的交易行為;最重要的,是知道為了甚麼來獻祭;存敬畏的心,肅靜的聽,從神領受教訓。“祭司的嘴裏當存知識,人也當由他口中尋求律法,因為他是萬軍之耶和華的使者。”(瑪二:7;傳五:6)祭司不是殺牛宰羊為生的屠夫,而是傳出神的話的使者。

聽神的話,才可以知道自己對神的問題出在哪裏。今天我們該學習的,是脫離儀式的宗教,學習敬聽的藝術。

 

人的有限

他也不能與那比自己力大的相爭(傳六:10)

人的愚昧,在於不知道自己的極限,總是想作自己力量範圍以外的事,要求取超越自己智力範圍以上的知識,要積聚自己所無法消費的資財。
現代人可以輕易的說:“人定勝天”,以為憑藉科學的幫助,沒有不可能的事,實在是愚昧得夠可笑的。其實,不必須這樣說,人的裏面都有個雅各,要與神較力(何一二:3-4),總不肯罷手。這都是由於人不知道自己有限(傳六:10-11):

先前所有的早已起了名,並知道何為人,
他也不能與那比自己力大的相爭。
加增虛浮的事既多,這與人有甚麼益處呢?

人從早以來,中了魔鬼的詭計,就有這與神相爭的傾向:神吩咐他修理看守伊甸園,他竟想同神一樣,監守自盜,違背神的命令,採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來吃(創三:1-19)。結果神的咒詛臨到,那背叛的毒素,也流傳在人的子孫中。

人的驕傲,使他忘記自己品質的低賤。神用塵土造的人,竟然像瓦片同造它的主爭論:“泥土豈可對摶弄它的說:‘你作甚麼呢’?”(賽四五:9)還有比這更不正常的事嗎?人該知道生命的有限,若不是神的手托住,人就粉碎無用。

人忘記自己力量的有限,以為居高臨下,可以作霸主。驕傲的以東人,以為自己據守山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誰也奈何他不得。神卻定了將他腳下的地拿走:“誰蒙揀選,我就派誰治理這地。誰能比我呢?誰能給我定規日期呢?有何牧人能在我面前站立得住呢?”(耶四九:19)

約伯以為自己沒有犯罪,朋友辯論不能折服他;他想能與神對辯講理:“祂本不像我是人,使我可以回答祂,又使我們可以同聽審判。”(伯九:32)那是因為他的智慧有限,不知道自己可憐的情形。到神說話質問他的時候,他就知道自己是何等無望愚昧,“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伯四二:5-6)。

頑強自義的掃羅,以為信從主道的人是異端,必須迫害,加以剪除。到了大馬色的路上,主向他顯現,對那匹凶猛不羈的野馬說:“掃羅,掃羅!為甚麼逼迫我?你用腳踢刺是難的。”(徒二六:14)他悔改了,變成了馴服有用的使徒保羅。

甚麼時候你放棄與全能的主相爭呢?祂必得勝。

 

忍耐到底

事情的終局強如事情的起頭(傳七:8)

人喜歡欣賞有為的英雄,表現其勇武的行動。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上,忍耐則被看為柔性的品德,一般人常忽略其重要;不僅不重視,也不重視這樣的人,以柔為弱。

有過忍耐的經驗,就知道那不是愉快的事;在乾硬無水的土地上,才會開出忍耐的花朵。

以色列的開國英主掃羅,首先遇到的就是忍耐的試驗。先知撒母耳,要他在吉甲等候七天,先知來到獻祭,然後與非利士人交戰。但敵軍壓境,精神上受的壓力那麼大,望穿秋水,先知的影子卻遲遲其來!掃羅為了維繫人心,勉強獻上燔祭。剛獻完祭,先知撒母耳就到了;責備他作糊塗事,竟宣告他的王位必不長久。這是不忍耐的結果。(撒上一三:5-14)

掃羅不能忍耐,是因他不敬畏神,輕忽神的話。

基督徒在地上,所過的不是安樂的日子,人應許的平安,一個個像泡沫幻滅。我們要受許多的迫害苦難;我們所盼望的不是地上的東西,因為那眼前看得見的,也必忽然失去;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四:18)。我們是盼望屬天的國度,和我們的主救主耶穌基督榮耀再臨。“我們若盼望那所不見的,就必忍耐等候”(羅八:25;帖前一:3)。智者所羅門說:

事情的終局,強如事情的起頭;
存心忍耐的,勝過居心驕傲的。
你不要心裏急躁惱怒,
因為惱怒存在愚昧人的懷中。(傳七:8)

忍耐沒有盼望,就易於灰心;與忍耐相反的是急躁惱怒。

主耶穌基督以神兒子的尊貴,降世受罪人的頂撞,羞辱,苦待,但祂奇妙的忍耐這一切不合理的待遇:“祂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來一二:2)主是我們至高的忍耐榜樣。祂告訴我們,十字架的道路,是必須忍耐的。祂說:“你們要為我的名,被眾人恨惡;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一○:22)信徒要準備為主的名受苦;但十字架的道路,是到榮耀的道路。

我們現在信主,“雖不得看見,卻因信祂就有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彼前一:8)。到世界的末了,就是一切“事情的終局”,要在榮耀中面見救我們的主,那要多麼美好!

 

時候和定理

智慧人的心能辨明時候和定理(傳八:5)

很多事不是該作不該作的問題,是在於甚麼時候作。能知道作在適當的時候,作得正確,是非常重要的事。

從表面看來,人是在環境的壓力,命運的支配之下,隨波逐流,沒有反抗的餘地;但智慧的人,能明白神的旨意,順從神的命令,知道該作的事,不看外面,只仰望神。現在作當作的,交託在主手中,祂必保守,成就。

凡遵守命令的,必不經歷禍患;
智慧人的心,能辨明時候和定理。
各樣事務成就,都有時候和定理。(傳八:5-6)

拯救的時候

使徒保羅勸告眾人,不可忽視神給人的機會,趁著今天恩典的門正敞開:“祂說:‘在悅納的時候我應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我搭救了你。’看哪!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林後六:2)無論甚麼樣的罪人,神都能夠拯救,只有不守時間的人,總以為會特別為他延期,就不能得救。在挪亞造方舟的時候,他當代的人不信世人的生活和燦爛文化就要終止,不再有明天,不肯進入方舟得救,就被洪水所滅。

奉獻的時候

門徒跟主耶穌上耶路撒冷,以為不過是照猶太人的常例,又一次守節,卻不知道那是主在世最後的一個逾越節,逾越節的真羔羊,就要為世人的罪,被殺獻祭了。只有馬利亞,她曾坐在主的腳前,留心聽祂的智慧話(路一○:39);所以“盡她所能的”,為了主安葬的事,預先把香膏澆在主的身上。她奉獻的對象正確,是為主;她奉獻的時間正確,是“預先”作在主安葬以前。(可一四:6-9)她智慧的行動,得到主的稱讚,認
為是值得到處述說的“一件美事”。她奉獻的時候對。

跟從的時候

大衛受膏之後,並未立即登上王位,反被掃羅追殺。便雅憫支派掃羅同族的勇士,不跟掃羅求升官發財,卻隨從受苦的大衛(代上一二:1-2,16-18)。大衛還偏安希伯崙的時候,以薩迦支派的族長,“通達時務,知道以色列人所當行的”,就去歸從大衛,到以後大衛作王,可以同得榮耀。

願神兒女作智慧人,接受主,奉獻給主,跟隨主。

 

當時的機會

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傳九:11)

在人一生當中,要面臨許多選擇:這事是否應該作?對我是否有利益?是否能夠成功?

決定成功的因素那麼多,實在沒有人能夠預先知道,也沒法控制。這不是說,我們要放棄計畫,甚麼都不必努力。相反的,如果失於準備,就是準備失敗。但不論人如何盡力,還是要交託主,照祂的旨意成就。智慧的王所羅門說:

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
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
明哲的未必得貲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
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傳九:11)

機會的構成,非常複雜,需要無數的時間,空間,人事的因素際遇,交結在一起,真是像一張巨大的網。因此,有人稱之為預先設定的和諧。一線牽動,就影響全局。在人看來,是神秘難測;對於陷在網中的,卻是殘忍的悲劇。

以撒的雙生子,爭奪長子的名分:雅各用了詭計,搶在哥哥以掃之先,爭取父親的祝福。以撒雖然眼睛看不見,卻感覺在時間上太快了些。雅各妄稱神的名,回答說:“神使我遇見好機會得著的”(創二七:20)。似乎是諷刺,他的託辭假話,卻是真實的機會。

當波斯的大臣哈曼,為了同末底改過不去,而要滅猶大人全族,用掣籤來決定哪天是吉日,擇定了十二月十三日;看來猶大全族的命運,繫於不絕的一線。首都書珊城的猶大人和皇后以斯帖禁食祈禱了。以斯帖進去見王,請王帶哈曼赴她特備的筵席。亞哈隨魯王那夜偶然失眠,叫人拿王室的紀事來,讀給他聽。觸動王的記憶:末底改揭發暗殺陰謀的事,喚起他感激的心,尊榮末底改,哈曼陷在自己結的網中。(斯六:3)倘使哈曼成功了,猶大人被滅絕了,神所應許的彌賽亞,就無從由猶大支派出來,也就沒有救恩,人類的希望要一同被滅絕。

當使徒保羅傳福音的時候,想要東往庇推尼去。在這關鍵時刻,“耶穌的靈卻不許”,夜間的異象,引導他們西向馬其頓,把福音的火炬帶往歐洲。(徒一六:6-10)

在歷史上,在個人的生命中,有好多的時機,形成重大的轉變。願我們預備好,隨時順從神的引導。

 

智慧與事功

鐵器鈍了,若不將刃磨快,就必多費氣力(傳一○:1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極實用的常識。如果為主作工,知道所事奉的是誰,要求必然更高,因為必須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事奉祂。不過,倘使器用不利,愚昧的多費氣力,就算是力盡氣竭,也不會是神所喜悅的,因為那是沒有盡心思理性的佐證。

猶太教的拉比,雖然今天已經不獻祭了,仍必須注意宰殺牲畜的刀,要磨得鋒利。我們可以想像,在聖殿宰牲獻祭的祭司,如果鈍刀不堪一割,祭牲踢跳掙扎,甚或起來跑掉,變成鬧劇,將是何等的局面!在會幕和聖殿的建築上,即使是每一項最細微的事上,也都作到精美。因為作事的人相信有神,他們所作的,是為愛而作的。

鐵器鈍了,若不將刃磨快,就必多費氣力;
但得智慧指教,便有益處。(傳一○:10)

魯鈍絕不是基督徒的品德。在事奉上,必須時時磨礪,時時求進步。在智慧和知識上,在器具功能上,必須作神忠心的好管家,經常尋求進步,事奉更完美。

要從對神的愛與敬畏,生出認真求全的心志。不少人的事奉,缺乏敬畏神的心,認為反正教會有愛心包容,作不好也無所謂。人間的權貴,必須逢迎,事情不敢不作好(瑪一:8);生意上的產品,收入有關,不能不作好;只有看不見的神,可以勉強敷衍,壓根兒就沒有要求作好的打算。他不留意為主作得好,是因他不認識主,沒有得主的恩典,儘可留下香膏。

要知道自己的不夠。太多的人不知道自己差勁,因為沒有看見更高的標準,或是自己不能覺察錯失。因此需要虛心接受人的勸告。箴言說:“鐵磨鐵,磨出刃來;朋友相感,也是如此。”(箴二七:17)有朋友不是為了聽好話,真朋友的作用,是告訴你不喜歡聽的事實,好讓你改進。

要肯停下來,花些時間去磨。年齡不會使斧頭鈍,時間能夠:長久不磨礪,使斧頭變成爛鐵,失去鋒利,難免作事也失利。可惜有些人,初事奉的時候,大有能力,被主使用;到後來卻只剩下圓滑,靠手段維持既有的事業和成就,叫人難過。願我們都知道,不要被世俗或類似聖工羈纏,失去與主靈交,也就失去能力,事半功倍,或徒勞無功。

 

及時撒種

早晨要撒你的種,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傳一一:6)

自然界有些奇妙的規律,如果我們留意觀察,可以得著智慧。其中如:失去才可得著,死才可得生,表面看是矛盾的,卻是實在的。

在貿易上,農事上,都是如此。運糧到遠方的貿易,是有冒險成分的。本來可以作為食物的糧食,裝在船上,從水面運往別的地方,可能不再看見了,卻可以得利(箴三一:14)。撒下種子是失去了,不見了。不瞭解的人,寧願囤積糧食在自家倉裏,可能就霉爛了。所以不要積存在倉,討個眼前歡;“耕種的當存著指望去耕種”(林前九:10),勿吝惜不下種。“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這話是真的”(林後九:6)。所以,要慷慨的肯分給人,分得越多,收成也越多。(傳一一:1-2)

撒種要及時,要爭取時間,因為撒種的季節不是永久的,會很快過去。“看哪,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林後六:2)將來不知甚麼時候,恩典時代就過去,神的公義審判就臨到地上,像雲積滿了雨,就降在地面上。而且不知甚麼時候,人的生命要終止,像樹倒下去;那時,永生永死已成定局,“樹倒在何處,就存在何處”(傳一一:3)。現在人輓悼常用“喬木其摧”的話,真的無論甚麼大樹喬木,可以蔭蔽像山一樣,仍然不能免於倒下。

“看風的必不撒種,望雲的必不收割。”(傳一一:4)不要看環境,保羅勸勉提摩太:“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提後四:2)。又告訴加拉太教會:“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加六:9)。因此,要持續殷勤工作:“早晨要撒你的種,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為你不知道哪一樣發旺;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兩樣都好。”(傳一一:6)神要祂的工人殷勤工作,總不讓他們先知道哪裏的事工,會收成最大的果效。手掌的一片雲,初時微小,後來卻滿布天空,成滋潤全地的大雨。順從神的引導,帶領一個平常人信主,會成為神重用的器皿,改變一個時代。

神的僕人,要忠心憑信事奉,不誇口自己;對於神所安排的“田地”(林前三:9),不能有所偏愛,選擇,不可朝三暮四,見異思遷,也不可急功好利,拔苗助長;更不把希望寄託在甚麼人的身上,只仰望交託莊稼的主。我們恩賜或有不同,但都要照主的旨意,忠於所託,殷勤工作。

 

擇書與讀書

著書多沒有窮盡,讀書多身體疲倦(傳一二:12)

懶惰的藉口,隨處都可以找到。有人就從這節經文:“著書多沒有窮盡,讀書多身體疲倦”(傳一二:12),作為不必多讀書的根據,而去“手倦拋書”了。其實,不想作甚麼事,總不會缺乏理由,但最壞的方法,是從聖經中找依據;因為那不是尊敬神的話,而是褻瀆。

讀書多了,身倦心疲,是自然的事。肚子餓了,吃飯會療飢並產生快感;但不論甚麼都儘吃,吃得多了,反而會產生不快感,還因過飽而不舒服,也可能引起胃腸或更嚴重的疾病。用不著多叮囑,這種經驗會使人知道選擇該吃的,有益的,有節制的吃。同樣的道理,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在現今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各樣的書,真是多到無盡無止;因此,以我們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只能選擇可讀的和需要的書來讀。保羅在羅馬獄中,“被澆奠離世的時候到了”,即將為主殉道,冬寒苦冷,特地囑提摩太:“那件外衣,你來的時候可以帶來,那些書也要帶來,更要緊的是那些皮卷”(提後四:13)。保羅臨刑不忘讀書,但卻有所選擇,以皮卷為“更要緊的”。他以甚麼為首要呢?是聖經神的話。當展開羔羊的皮作成的書卷,上面有用血所寫的生命信息,而使徒保羅就要為這福音而被澆奠獻祭,見證主的道,是何等的美好!

書讀得多,卻也並不一定是好事,不僅使人疲倦,還可能污染毒害人的思想。“讀未見書,如逢故人;讀已見書,如遇良友”;可是,如果讀無益書,也必如交損友。聖經說:“你們不要自欺,濫交是敗壞善行”(林前一五:33)。濫讀不該讀的書,正如交了壞朋友,為害一生。讀錯了書的人,所遭的損失,不止是浪費買書的錢和讀書的時間,付出的代價,實在夠大,可是悔已不及。如果有所羅門讀書目錄,該很有意義,當然已不可能知道;但知道那智慧的人還讀書,已夠我們學習。

讀書的時候,是讀者與著者心靈的交談,實在跟跟朋友談話沒有分別;好話或壞話,當然都有接受了存在心裏的可能。雖然,有“心防”的說法,但實行起來並不容易,特別是青年人,惡念種在心田裏,說不定能夠結出多壞的果實。壞書浸淫日久,想不被沾染影響,非常困難。讀書能使人得智慧,智慧人慎選所讀的書。最要緊的,是讀聖經生命之道。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