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三:16,17)

聖經是一部關係人類的書,記載著人類的起始與結束,關係人的生命。記載著神向人所說的話。

主耶穌說:“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約六:63)

聖經對人“都是有益的”。可惜,人不都得到益處。因為聖經雖然是全世界銷量最大的書,但不是人人都讀聖經;更不是人人都用正當的方法讀聖經。因此,我們不僅要認識讀經的重要,還要知道讀經的正確方法。

讀經的重要

沒有主的話就沒有信心 “信是聽來的;聽是聽基督的話”(羅一○:17)。基督徒的信心,不是盲從,不是迷信,必須是有根據的,絕不是閉上眼睛跳下懸崖。我們不可把信心建立在人的解釋,人的傳說上;惟有主的話才是信心的根基。離開了主的話而言信心,信甚麼?空虛荒渺,無所憑依!

沒有主的話就無法愛主 耶穌說:“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就是愛我的;愛我的,必蒙我父愛他,我也要愛他,並且要向他顯現”(約一四:21)。然而主的命令在哪裏呢?不是從天降下蓋著玉璽的“聖諭”,不是從地裏挖出來的“金牌啟示”,也不是郵人送來的挂號文件,是在這本至寶貴的聖經裏面。歷來不乏有熱心而無知識的人,以愛主為名,作出各樣的怪事,他們不是沒有真誠和狂熱,而是離開了主的話信仰的根基,而盲目活動,成為倡言背道運動,實在是違背了主的命令,而自以為愛主,皆因沒有主的話。

沒有主的話就難以祈禱  聖經說:“我們若照祂的旨意求甚麼祂就聽我們,這是我們向祂所存坦然無懼的心。”(約壹五:14-15)相信主的話,認罪悔改而得重生的人,就有永生,成為神的兒女,照父神的旨意求,就必得著。祈禱是一回事,會祈禱是另一回事。現今教會中,不缺善頌善禱會背誦禱文的人,他們長篇大論,藻飾典雅,令人羨慕;但會祈禱的人太少了,真實的祈禱是在蒙神垂聽:不在乎人聽來好聽,而在乎的主垂聽,蒙主悅納,得著向主所求的。喬治.慕勒一生祈禱, 從無不蒙主應允,就是因他在祈禱以先,下功夫尋求明白主的旨意,再開始祈禱。

沒有主的話就失去見證  耶穌說:“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約五:39)。作主的見證不是作自己的見證,不是炫誇自己;那就離不了聖經。五旬節後的使徒們,如何實行主的命令,為主作見證呢?不是用高言大智,深奧的理學;只是在聖靈大能之下,“引聖經證明耶穌是基督”(徒一八:28)。這是把聖經的話連貫的述說出來。司提反的見證就是這樣(徒七:)。

沒有主的話就不會唱詩  聖經說:“當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裏,以各樣的智慧,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神。”(西三:16)唱詩不僅在音諧韻美,字正腔圓,既不是自己欣賞,也不在給人欣賞;而在於深知了解體會主的話,才可口唱心和的讚美主。一位古聖徒說過:“唱詩如果欣賞曲調音韻,過於欣賞其中的涵義,就是犯罪!”如何想?必須明白主的話,經歷主的愛。在埃及未過紅海的人,如何能從心裏讚美神呢?不過如鳴的鑼,響的鈸,算不得甚麼。
沒有主的話就漫無準則  聖經說:“人當以訓誨,和法度為標準;他們所說的,若不與此相符,必不得見晨光。” (賽八:20) 默想神的話,心意更新而變化,才可不效法這個世界的價值標準,惟求主喜悅。這樣,可以保守自己,不是樂從人的命令,把傳統當道理教訓人。

態度與方法

聖經是神的話,用人的語文表達出來。要先記得聖經的兩種特性。而且神的話正是為了叫人明白的,因為神願意多人知道祂的心意,就不僅是可以明白,也是不難明白的。如果有困難,是在於人一方面的問題。為此,在讀聖經時,要先求主潔淨,求聖靈顯明神的心意。

一. 超越自己之外  讀主的話必須先有敬虔的心,放下自己的意見,像是從未曾讀過一樣。人常是尋求自己所已經有的。這就是猶太人的問題。他們“查考聖經…以為內中有永生”,卻不信聖經所見證的基督。(見約五:39-47)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意見,他們的興趣只是利用聖經,支持他們已經定下的結論,建立各種自我中心的系統。人到主面前來,必須像嬰孩一樣,敞開心,接受神的話。

二. 進入聖經之中  不是平面的,片斷的看聖經;而是要站在聖經的立點,實際的,親身體會。主耶穌說過:“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祂要引導你們進入一切的真理”(約一六:13)。這“進入”,是表明身歷的,立體的,全面的,可用來說明“進入”聖經的寶庫,像進入一間房屋一樣。要了解聖經的背景,認識關係意義,。如“奔者東走,追者亦東走;東走者同,東走之原因則不同。”斷章取義的人,自然不管這些,為害有多麼大!了解整全意義之後,再深入而遍觀的研究字義,“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後二:15)。

三. 讓聖經進心裏  先知耶利米說:“耶和華萬軍之神啊,我得著你的言語,就吃了;你的言語是我心中的歡喜快樂” (耶一五:16)。 不止讀,還要反復思想主的話,綜參其他經文,形成觀念,就能“知道祂的法則”(詩一○三:7)。

四. 使聖經活出去  不只是為了讀經而讀經,是為了尋求了解神的旨意而遵行,“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腓二:16)。這樣就能夠“自由而行”(詩一一九:45,得到主道中的喜樂,而不會覺得讀經是辛苦負重軛。

基督徒要有系統的,定時讀經。當然,這也包括深思,筆記;讀經前要禱告,讀經時要禱告,讀經後要禱告;以受教的心接受神的話,遵行神的話。這樣,以主的道為樂,信徒生命才會長進,教會才會增長。不要選擇性的讀神的話,找幾個合自己心意的字或句,人自己的思想像失控的野馬,任意亂跑,那是有害的。

魔鬼警覺聖經的重要。它十分重視,並極盡其力的破壞,阻擋人讀神的話,說神的話不可靠,謬解神的話;因它非常不喜歡人明白神的旨意。基督徒要知道這世代的危險,趕快著意讀經。讀經會使你的生命大不相同。萬事莫如讀經急!

 

 

祈禱四識

 

讀經是聽神說話;祈禱是向神說話。這構成了靈交的雙程道。不過,信徒同所敬所愛的人交談,可以久談不厭,甚至多談誤事;而與神交談,就不一樣了。這應該思考。

祈禱的動因:為何禱告

關於禱告的重要,我們已經聽了很多。但總是提不起勁,也不夠迫切。我們常常省察自己,是否罪的攔阻;也認罪祈求主寶血潔淨赦免。但情形仍然沒有改善。原因在哪裏?

主耶穌基督教導了門徒禱告之後,接著,就講了一個有關實際應用的比喻(見路一一:1-10)。

有一個人,在半夜,很不恰當的時候,去叩朋友的門。他說:“朋友,請借給我三個餅!因為有一個朋友行路,來到我這裏,我沒有甚麼給他擺上。”不僅是他去的時候不對,找的對象也不大對;因為他們之間的關係顯然不深,連三個餅也要借。那人也不是太熱情;對冷風夜露中久候的朋友,還一再借辭推辭。不過,到最後他的求餅告借還是得了應允。

耶穌說得很清楚:

“不是因他是朋友起來給他”。可見關係不夠深。

“但因他情詞迫切的直求”。不僅是直求,不肯因被拒絕轉身就走,而是“情詞迫切”;是因為不得已而走上這唯一的門路,把別人的飢餓當成自己的,為了別人,為了遠路來的朋友,情詞迫切的直求。外面的朋友為了朋友,裏面的朋友難道不受感動?

聖經說到禱告不得應允的原因,是只為了自己:“求也得不著,是因為你們妄求,要浪費在你們的宴樂中”(雅四:3)。基督耶穌的心是“顧別人的事”(腓二:4,5)。“我們若照祂的旨意求甚麼,祂就聽我們;這是我們向祂所存坦然無懼的心”(約壹五:13-15)。還要記得:餅是借來的,不要倚靠自己,誇耀自己(參林前四:7)。

祈禱的對象:向誰求告

即使為了別人求,不為自私的目標,但得不到應允,久了也感到灰心。怎麼辦?

禱告久了,總得不到應允,灰心不算是意外的事。聖經告訴我們,要認清禱告的對象,相信神的良善。他終久會聽你的禱告(見路一八:1-8)。

“耶穌設一個比喻,是要人常常禱告,不可灰心。”

某城有一個寡婦,無倚無靠,受對頭欺負,去求當地掌權的官伸冤,那個官沒有公義的觀念,不想管事。

耶穌說到那官:“不懼怕神,也不尊重世人”;

“只因這寡婦煩擾我…常常來煩擾我。”

那寡婦會經常去找那個官,求而不休;因為她相信那官的公義良善,相信官有權柄。否則她何必麻煩去求伸冤?官不就是應該這樣嗎?主耶穌用這不義的官,與公義良善的神對比。

基督徒看到邪惡發達,心懷不平,像是神“看著不理”。古時的先知聖徒也是這樣。(參詩七三:2-10 哈一:3,13)但他們只是看了不明白:相信神的良善,公義,才發出疑問;如果全不信神是良善公義的,就不會疑問了。

我們向神禱告,要信神是良善的神。“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來一一:6)要對神有正確的認識。

祈禱的實際:如何運作

相信神?我當然相信神的存在,也相信神的良善公義和權能。但禱告的時候,仍然覺得是對空說話,像打空氣一樣。那是因為你不知道禱告發生了甚麼事。

禱告不是空的,是爭戰。這不僅是一個意喻,更是屬靈的實際。有個羅馬軍官,曾跟耶穌討論這問題(見太八:5-13)。

那個敬虔的羅馬百夫長,求耶穌醫治他患癱瘓病甚苦的僕人。主耶穌已經答應要去。但那軍人說,那不是他所求的;他從實際生活經驗,用信心作了個比論:

“主啊,你到我舍下,我不敢當;

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因為,我在人的

權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對這個說:‘去!’他就去。

對那個說:‘來!’他就來。對我的僕人說:‘你作這事!’他就去作。”

他不必凡事躬親,只要下命令叫人去作,就成了。

因此,他的意思是說:這麼小的事,不必勞動主耶穌親自去,只要祂下命令,就可以作成。那麼,誰是主耶穌的兵,誰是給祂作事的僕人呢?聖經說:“聽從祂命令成全祂旨意的,有大能的天使!”(詩一○三:20 參來一:7)當但以理禱告的時候,神就差天使扶助他,安慰他,傳信息給他,指示他將來的事。(見但八:16,17 九:21-23 一○:10-21)因為天使“是服役的靈,奉差遣為那將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來一:14)。

主聽允禱告,就差遣天使去成全祂的旨意。我們禱告能改變一切的原因就在這裏。

禱告的自知:是誰求告

知道了這些祈禱的偉人,耶知道神藉著人的祈禱成就奇妙的大事,但總覺得與自己無關,自己不能應用。是怎麼回事?

聖經告訴我們,神聽信心偉人像摩西,約書亞等的禱告,行神蹟改變了歷史;祂是慕勒(George Muller)的神,祂是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的神,也是你我的神。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也會垂聽那卑微可憐的迦南婦人呼求 (見太一五:21-28)。

那外邦婦人喊著說:“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我女兒被鬼附得甚苦!”耶穌卻靜默一言不答。門徒看不過眼,覺得主最少耶該打發她走。主耶穌說:“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主耶穌不是種族歧視,因為神愛所有的罪人;祂也不是從嘲罵那可憐的婦人,可以得到甚麼快樂;而是用尖銳的話,啟發她的信心。“大衛的子孫”話很屬靈,卻是對於以色列人的應許;如果那樣,猶太人以外的人無關,外邦人是他們所輕視的狗。耶穌提醒她恩典的邏輯:外邦人也有分。外邦人可以因信稱義,作真猶太人(羅二:29),也能得救恩; 至於得到健全,那不過是碎渣而已。

我們應該像那個稅吏,求神“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 (路一八:13),認罪悔改,稱義而得重生,作神的兒女,有永遠的生命;然後照著神的旨意祈求(參約壹五:13),天父就必應允,將至好的賜給我們(參路一一:11-13)。

盼望我們對禱告有認識。願神的兒女們都起來禱告!

 

 

譯經與文宣

 

近幾十年來,遠方宣道工作,有很大的進展,神的國度擴張,極多的部族歸信基督,福音的火焚燒起來,照亮了蠻荒的黑暗,改變了人的生命。
為甚麼那“寬大又有功效的門”忽然敞開?因為教會找到了那鑰匙:聖靈與聖經。

遵從主的命令去傳福音;熱切禱告,愛人的靈魂;把聖經譯成當地的語文;然後,聖靈沛然降下,在人心中動工,大復興臨到,信而歸主的人就多了,教會建立起來。

其實,這不是新方法,而是古時教會發展的模式。

文人.翻譯.譯經

九月三十日,依教會傳統稱為“耶柔米日”。

耶柔米(St.eusebius Hieronymus, Jerome, 347-420) 出身於一個富裕的家庭,在羅馬受教育,被認為拉丁教會諸教父當中最有學問的人。他是著名的“三教父”之一;但他沒有像安波羅修(St. Ambrosius, 339-397)影響政治,也沒有像奧古斯丁(St. Aurelius Augustinus, 354-430)任過主教,而只是文字宣道的聖徒。

耶柔米在二十七歲時,生病很重,得了一個異夢,夢見被帶到主耶穌基督面前。基督不承認他是基督徒,指斥他是西塞祿(羅馬哲學文學家)的門徒,判他受鞭笞。 醒來猶有餘痛,病卻漸痊愈,他從此棄絕異教書籍,並漸專注修習希臘文和希伯來文。

耶柔米是個勤奮的翻譯者,曾把早期教會的希臘文名著,翻譯為拉丁文,培養造就教會。但他最卓越的貢獻,是把聖經譯為通用的拉丁文,即是有名的Vulgate拉丁文聖經,被認為是真確可靠的唯一譯本。這教會史上最早的聖經譯本,促進了福音的廣傳,建立了信仰的根基,並且影響了思想及文化,深遠達於中世紀。

這樣,耶柔米以一個對文學有興趣的人,在信仰上開悟而轉變;不再為了自己娛樂而看文學書,也不再為了娛樂別人而寫作;不再為求自己聲名,而只為使主得榮耀,使人得益處。由文人,而翻譯者,而譯聖經,走上了神旨意的道路,一生以文字事奉,許多人的生命因此而改變了。從黑暗中歸向光明,從撒但權下歸向神。他們永恆的歸結改變了:由地獄到天堂。他們的生活改變了:邪惡變成善良,罪污變成聖潔。歷史的軌跡,因此而永遠的改變了。文化和社會也改變了。這都是由於那一個人的改變,成為主使用的器皿,在聖靈的引導下,靠靈力完成了這永恆的事工。

翻譯文字與中國文化

華人相信“以文載道”,所以傳統的尊敬文人,也尊重文字;在傳統信仰中,並要求“敬惜字紙”,倒不是為了重製,只是對文字的尊敬。中國的文字紀錄,影響社會與人民思想的鑄型,特別是儒家的四書五經,在漢代以後,成了思想主流。

東晉安帝時,約與耶柔米同一時代,法顯和尚往印度取經(A.D. 339)。 歸國後,佛經譯成中文,佛教始得廣傳,其影響亦漸深入,媒促文化的顯著改變。以後,到了唐太宗貞觀三年(A.D. 629),玄奘往印度取經。十六年後,帶了六百五十七部梵文佛經回抵長安。他自己翻譯了七十三部,凡一千三百三十卷。佛教由此得在中國深深植根發長。後來,雖然數次遇到禁制,終不能除絕。而在那時,由於鄰邦交通,佛教也因一傳佈廣延到日本,高麗,和附近諸國。降及宋朝,文人說佛談空,成一時風尚,佛教更滲入學術界,以至後人論那時的理學,稱“宋儒非儒”。佛理的避世思想,更使中國的科技文明停滯衰落。英國史學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 在其中國科技史巨著第一冊的末後,列表說明:十一世紀之前,中國有二十六種重要發明輸出西方;而西方傳入中國的,只是獨輪車,螺絲釘等三種不甚重要的發明。但十一世紀之後,中國就再沒有發明了。那不是華人靈智的枯竭,我們可以推考其原因,佛教毒害麻醉人的思想,是重要原因。這都是由佛經翻譯所引發的。

到了十九世紀,中國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和挑戰,在痛敗屈辱之後,知識分子開始有反省和覺醒。那時傳入的基督教,曾發生國催化作用。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 1845-1919)等主持的廣學會,林樂知(Young John Allen, 1836-1907),沈毓桂等主辦的萬國公報(創刊於1875年), 翻譯出版介紹西方思想,科技,及政治制度,對於中國的革新有重大影響。進行維新的人物,如:張之洞,李鴻章,沈葆楨,康有為,梁啟超等,以及孫中山,無不從這些書刊得到啟發。可惜,在中國人心謙卑渴慕的時機,這些出版物多提供了知識,而沒有更多介紹聖經真智慧的根源,華人也不知西方文化是出於救世真道。而在另一方面,著重於傳揚救恩的,卻沒有善用文字宣道攻破人心“堅固的營壘”(林後一○:4),深入文化及社會。 到了民國建立,教會對文宣加以忽視,對文化思想得影響,也更趨於衰微。

但在這段時期,有一項極光輝燦爛的永恆成就,是中文官話和合譯本聖經的出版。1907年,新約聖經及詩篇完成;於1919年,新舊約全書出版。隨之聖靈澆灌,教會復興,證明神的恩道,並裝備聖徒,承受諸般患難試煉,經歷狂風暴雨,而堅固不拔,且能繁榮增長。在另一方面,官話(白話文)聖經也正合時的啟導了新文化運動,現代中國文學中,慢慢出現了聖經語彙,如:代罪羔羊,背十字架,創世記,先知,啟示,悔改,重生,救贖,認罪,赦免…用的人對於這些語詞所代表的觀念,也許不甚了解,也許這只是一個緩慢的開始,有待於華人基督徒在文字宣道上努力。

教會與文字宣道

教會存在的目的,是為復活的救主耶穌基督作見證。我們應該忠心,我們“傳揚祂,是用諸般的智慧…把神的道理傳得全備” (西一:25-28),為了傳得準確,傳得廣遠,並傳得永久, 必須使用文字。

從廣義來說,我們都是見證人,我們信徒的生活就是表明真道,就是把道翻譯成人人能了解的見證。但文字是在人不能看見你的生活,不能聽到你聲音的時候,作無聲的使者,仍然為主作見證。

使徒最後一位的約翰,年紀也老了,為主的道被充軍在遼遠孤單的拔摩海島上,但他能照主的命令,“便將神的道,和耶穌基督的見證,凡自己所看見的,都證明出來”。主耶穌吩咐他,“所以你要把所看見,和現在的事,並將來必成的事,都寫出來。…你要寫…”(啟一:2,19—二:1)!

保羅“為這翻譯受苦難,甚至被捆綁,像犯人一樣;然而神的道卻不被捆綁。”(提後二:9)使徒帶著鎖鍊所寫的文章,超越了監獄的圍牆,聖靈同在同工,主道得以廣傳。增長最快的教會或異端教派,也是最注重文宣的。

文字表現思想,也傳通思想。教會必須注重文字宣道,教會才可以增長,並在真理上建立。

 

 

中西鬼節

 

黃昏後。按門鈴或敲門的聲音。開門時,發現門前站著戴猙獰鬼面具的孩子們,有的穿著女巫式的黑色長衣,張開袋子乞討糖果。

十月三十一日,“鬼魅”猖行的“萬靈節”。再次提醒我們,這個鬼世界,孩子們也在變成鬼。

鬼節溯源

萬靈節(Halloween),或稱諸聖節前夕(All Hallows’ Eve),是源於英格蘭和愛爾蘭節日。按照古時凱勒特 (Celt) 和撒可遜風俗,收成完畢,就是新年前夕,在高處舉火,可辟除惡靈。在那天,把草原上牧放的牲畜趕回家裏,家族,鄰舍,聚集狂歡;據說,死去家人的靈魂,也回家來參與盛會。

如果聽起來有些熟悉,是因為同中國傳統可能關連。

根據羅馬凱撒(Julius Caesar, 100-44 B.C.) 的記述,高盧族和凱勒特族人中間,公元前四世紀時,有種督依德(Druids)祭司階級;他們是族中知識和宗教的權威,相信靈魂轉生,死者的靈魂會再投胎轉世(學者以為是源自印度的婆羅門教),並且殺人獻祭。凱撒提庇留(Tiberius, 在位A.D. 14-37 見路加福音第三章1節) 禁止這種宗教, 但其風俗流傳下來。在蘇格蘭青年男女還在這天聚集戲耍,並決定在來年中誰會結婚。不用說,大大吃喝玩樂一番。

與異教混合

大約在第五世紀時,基督教傳入不列顛諸島;至六七世紀時,始普遍盛行。熱心的傳教者,誤以為人數增加就是增長的成績,為了爭取當地人歸信的數字,往往在信仰上與異教文化妥協。於是,把凱勒特人的狂歡節日,與諸聖節前夕的慶祝混合,其中的宗教風俗,也就保留下來,成為傳統。

到十九世紀後期,愛爾蘭移民才把這種風俗帶到了美國。也許,起初只是為了有趣,並未曾考究其起源。以後漸漸盛行起來,鬧得太過分,使人生厭。“不招待,就使壞!”(Treat or Trick!)本來假定是鬼惡作劇的手段,但有時孩子們在討不到糖果的時候,就真箇對那家人破壞,有的打破人家門窗,招致糾紛。當然,有人生厭而報復或懲罰,有時,在糖果中暗藏斷針,碎刀片,破玻璃,甚至偶然發現有毒藥。這是極不好的教育意義。

華人的鬼節

按華人的舊俗,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一般人稱之為“鬼節”。

七月中,是秋收的時候。民家把竹劈開,作成三腳,上面放些米飯,素食,祭享先人,稱為“盂蘭盆”。 (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至於“盂蘭盆”的來源,是出於偽佛經盂蘭盆經,由“烏藍婆拏”梵語譯音轉成,原來的意思是“倒懸”,是說死去的父母受苦很厲害。

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之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之恩。

而道教則以為七月中元“要日夜誦經,餓鬼囚徒,亦得解脫”。

這樣看來,由中國秋收的季時,家裏的人聚筵享樂,怕餓鬼無依,會來找麻煩,也就對他們招待。佛教和道教都看上了這個方便的日子,也就成為他們的節日。其實,中國傳統的宗教,本來就是不純粹的,教義和神佛都互相通融。

媚鬼與心鬼

“不招待,就使壞!”是中國人與鬼打交道的傳統思想。不行法治的經驗,使“敬你三牲,還我五福”的原則,用於應付官,也應付鬼;可憐的老百姓,知道兩方面都是惹不得的。年終送灶的時候,想出用麥芽糖粘住灶君的嘴,要老天常年派駐家中的“特務”,“上天言好事”。這種公然行賄賂,媚鬼求安求福的事,幾乎在各地各族的祭祀風俗中都有。這也就是“紅包政策”的普遍實行,反映社會狀態。至於媚灶的風俗,遠在孔子之前就有了。

至於華人的祭祖風俗,有人以為與孝道有關,又與聖經十誡中“當孝敬父母”相提並論。但推究來源,各民族的祭拜先人,都與罪疚心理有關;罪疚發生懼怕,而媚鬼求福避禍。因此,連主張厚葬豐殮,慎終追遠的儒家,也說:“祭而豐,不如養之薄”;真正的孝道,在於生時孝敬,好好奉養,死後沒法補救。而對於已死的先人,固然可以記念,但只有效法他們的善德義行,不是崇拜祭奠。

基督徒孝敬父母,是由於神的吩咐;在生養鞠育之外,父母更事神的代表,把神的旨意和真理,傳遞教導兒女。因此,免除了罪疚的感覺,也就不存著懼怕,不要去祭奠祈禳。

基督徒立場

不過,鬼是有的;卻不是死人變成的,是出於那惡者撒但魔鬼。聖經說:“全世界都臥在那惡者手下。”(約壹五:19)可見魔鬼是有權勢的。

但基督徒卻是例外。聖經說:

你們是屬神的,並且勝了他們;因為那在你們裏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我們知道,凡從神生的,必不犯罪;從神生的,比保守自己,那惡者也無法害他。我們知道:我們是屬神的。(約壹四:4 五:18,19)

神是眾光之父,萬福的源頭。要蒙福得平安,需要認罪悔改歸向神,相信接受主耶穌基督,作神的兒女,有神的保守,自然不怕“鬼叫門”。

信主的基督徒,要“自守,遠避偶像”(約壹五:21),不可與世界和異教風俗混合,受他們同化(林後六:14-18)。因為神是忌邪的神;光明和黑暗不能相交。基督徒不要因為在真理上妥協是小事;不要任由孩子們參與鬼節活動。

在積極方面,基督徒應該藉此機會,把神的真理傳揚給世人,正如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在我們以先的榜樣。他於1517年十月三十一日諸聖節的前夕,藉節日會眾聚集的機會,把“關於贖罪券效能的辯論”九十五條,張貼在威登堡諸聖堂的門上,為了要邀人辯論,顯明真理。結果,發展成宗教改革運動,一時風起雲湧,教會得潔淨,福音得傳開。

 

 

凡事謝恩

 

常要追求良善,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前五:15-18)

一般人的想法,是在喜樂的時候感恩;普通的作法也是如此。當然這沒有甚麼不對。但是,我們該知道另一方面,感恩會使人喜樂。

十七世紀時,英國著名解經家馬太.亨利(Matthew Henry, 1662-1714),有一次遇到強盜搶劫。事後,他竟然感恩。有人以為是反常的,問他,遭到劫奪是不幸的事,又有甚麼好感恩的呢?亨利說:“我感恩是因為:首先,他們雖然劫去了我的錢,但並沒有奪去我的命;第二,他們雖然劫去我所有的,但究竟不多;第三,是我被搶,不是我去搶人。”

感謝神的恩典,有兩方面:不僅為了神賜給我們甚麼,還要感謝祂保守我們,沒有失去甚麼。

感恩的對象

如果單看亨利所說的話,似乎只是自我慶幸,自我安慰的心理。不同的是:自慶自慰是以自己為中心;感恩是有一個對象,是以神為中心。他並不是說,我與眾不同;而是說:感謝神,祂使我與眾不同。因此,他向神感恩。

聖經說:“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來一一:6)當然,感恩的人別人是信有神,也得了神喜悅的人;單是這件事實,就該感恩不盡了。

因為人有了神,生命就有固定的方向,知道是神在引導保守我們。

感恩常樂

“知足常樂”是一種退比的人生態度。就如一個人有半瓶水,盛在一個杯子裏就會滿了;實際的質量上並沒有改變。你可以說:“那是器小易盈”;但實在是無欲則足。信主的人是連於活水的泉源,“像澆灌的園子,又像水流不絕的泉源。”(賽五八:11)因此,會常常喜樂。

我們會發現,美國人一般的比較快樂。我們也會發現,美國人比較常說感謝的話。除了客觀的環境等因素之外,也許我們該思想二者之間的關係。對人說感謝的話,總難以招來怒顏相向,也少煩惱,爭吵。對神感謝,更會使人喜樂。神“是聖潔的,是用以色列的讚美為寶座的。”(詩二二:3)

不過,悖逆的人,有不感恩的藝術,似乎用不著學習。想想看,以色列告別了埃及,脫離了為奴負軛的生活,神引導他們在曠野,向應許之地進發,每天保證有供應不缺的嗎哪,衣服不破,還不生病,還有甚麼好說的?就是會每天發怨言!

發怨言是不信從的表現。除了準使自己不快樂之外,還惹動神的忿怒,以至不得進入安息,不得神的喜悅。感恩是信從的表現,能得神的喜悅。

四常與神旨

很少人知道,感恩是神的旨意。

聖經說到有四件事,是基督徒該作的:常常行善,常常喜樂,常常禱告,常常感恩。

當然我們知道,常常行善事基督徒的責任,很少人否認。但常常感恩,凡事謝恩,也一樣是神的旨意,我們有責任去遵行,不能違背的。

既然是神的旨意,是神要我們基督徒去作的,那就是意志的行動,該定意去作。如果你知道,基督徒不追求良善,沒有好的見證,是不對的;那麼也就不難知道,不感恩是同樣的錯誤。因為神在耶穌基督裏救贖了我們,祂也期望蒙恩的聖徒,向祂獻上感恩的祭。

我們要感恩,不可以輕忽這命令。聖經說:“我們應當靠著耶穌,常常以頌讚為祭獻給神,這就是那承認主名之人嘴脣的果子。”(來一三:15)

感恩節

美國人不都是基督徒,但有感恩節,承認該向神感恩。在1863年,由林肯總統宣布為國定假日。 原來定為十一月的末後一個星期四;到1941年,才改為同月第四個星期日。改定的原因,是因為更近於第一個感恩節的日子。

第一個感恩節,是遠在1621年的十一月二十一日。

十七世紀一小群清教徒,為了追尋對神敬虔信仰的自由,乘五月花號帆船,由英國南漢浦屯,開始橫渡大西洋的航程。五月花是一艘約九十呎長的老式帆船,大約載重一百八十噸。因為遲延,於1620年九月十五日始啟航,經過艱難的六十六天航程,在十一月二十日,抵達北美洲大陸。第二天,一百零二名乘客,在浦萊茅茨登陸。

前面的一年,是艱苦的考驗,與環境和疾病搏鬥。神預備一片玉米田,是原住民為了避瘟疫遠去而留下的;也學習獵取火雞,掘馬鈴藷果腹。但他們堅定相信,看見神奇妙的引導保守。一年之後,原來登陸的人,將近有一半死亡。但在這新土地上的第一此農作收成。總督博萊浮(William Bradford, 1590-1657)邀請附近的印地安部族,來一同享受感恩宴會三天。這樣,開始了感恩節的傳統。

感恩節的意義

從第一個感恩節的精神,給我們看見,要向神感恩,也與別人分享;不是只自己慶祝一番,也當邀約外人參與。其次,不是在完全理想的環境中才感恩,而是不看患難缺乏,要相信神的慈愛信實,感謝祂的引導與供應。他們有神指引的方向,帶來了最寶貴的理想,種植在這塊土地上。他們有絕對的道德標準,把社區建造成“在山上的城”(太五:14),為主作了見證。他們存在的意義,是為主的榮耀而活,並且更進一步,把福音傳給沉睡黑暗的遠方。

基督徒的人生,是在追尋自由的道路,真理的知識,人生的意義。在學術上,經濟上的成就,在工商業的發達,蒙神賜福豐富,都不應該忘記是為了神的國度,為了宣道事工而用,要有感恩的行動。

一個在飛機失事中倖存的人,甦醒後覺得腿上疼痛。他立即獻上感恩:因為有腿才有腿痛,為了存在而感恩;然後去救護扶助別的需要的人。

得了神的恩典,要感恩,並傳送神的恩典。

聖誕談

冬至過了,日子開始由短變長,人們復又多經驗著溫暖和光明,漸漸進入了新生和成長。聖誕節又到了。

聖誕節與聖誕

問起:到聖誕節還有幾天?許多人以為自然是指十二月二十五日。這似乎是一件人所共知的肯定事實。但如果你知道有其他答案也是對的,就不會那麼肯定了。原來在聖誕節後十二天,還有另一個聖誕節。

聖誕節(Cristes Maesse)是在336年於羅馬開始的,定為十二月二十五日。但在非洲及中亞,採用不同的日子。希臘東正教即採一月六日,到現在的埃及教會,亞米尼亞教會,和俄國教會,仍然守那日子。

聖誕節是傳統紀念主耶穌降生的日子,只成為文化上的節慶。聖誕是主耶穌降生的事實,神的兒子道成肉身。聖誕節既然難肯定而統於一,聖誕自然就無從確定了。

不過,更重要的認識是,主耶穌絕不同一般所謂的神衹,是人給定個生日出來。早在祂降生七百多年以前,先知彌迦被神的聖靈感動,就預言說:

伯利恆以法他啊,你在猶大諸城中為小;將來必有一位

從你那裏出來,在以色列中為我作掌權的:祂的根源從

亙古,從太初就有。(彌五:2)

這有多麼奇妙!主耶穌降生的地點,那麼早就有預言了。更與任何人超然不同的,是“祂的根源從亙古從太初就有。”所以主在世的時候,自己見證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還沒有亞伯拉罕就有了我。”(約八:58)祂也曾“創造諸世界”(來一:2)。祂是永存的,先存的;只是時候到了,才向世人顯明現(見彼前一:20 來九:26)。因“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裏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約一:18)。

聖誕的意義

世人都犯了罪。罪使人與神隔絕。因為神是聖潔公義的,犯罪的必然受審判,離開神的面和祂的榮光,就是永遠滅亡。

但慈愛的神,不願意人沉淪滅亡。聖經說:“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三:16)

顯然的,這裏有兩個矛盾:一是必死的罪人不能得永生,不該得永生;但另一個更大的矛盾是,永生的神不能死,更不該死。人不生就不能死。

為了愛世人,要救世人免死,神差祂的兒子道成肉身到世上來,就是主耶穌基督。祂降世的目的,就是為世人代死,叫信祂的人可以得生。這就是福音。

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

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成了叫人活的靈…我們將

來也必由屬天的形狀。(林前一五:3,4,45,49)

我們認罪悔改,相信接受祂在十字架上的代死,就可以得救,作永生神的兒女。

這奇妙的事:祂的生,祂的死,祂的復活,祂的再來,迎接信祂的人,復活永遠與祂同在,都早已記載在聖經上面。

因此,主耶穌降生的時候,有天使向牧羊的人宣告:“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裏,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因此,有大隊的天兵,同那天使讚美神說:

在至高之處榮耀歸於神,

在地上平安歸於祂所喜悅的人。(路二:10-14)

主耶穌降生,是為了在十字架上受死,代人贖罪。生在馬槽裏的主,是為了走向十字架。這就是使人得救的福音信息。因此,使徒保羅定了志向,傳揚“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林前二:2)這是神的大能。是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成就了和平。(西一:20) 信祂的人,藉著祂的血得與神和好,得蒙神喜悅,神就得了榮耀。

聖誕的經歷

在主耶穌誕生的時候,在世界上的人雖多,但只有少數人親身涉及。同樣的,今天世上慶祝聖誕節的人中,也只有極少數與主有關。這些蒙福的人,有他們的原因:

謙卑。首先得到這大喜的信息的,不是有地位的大人物,而是伯利恆野地裏的牧人,因為他們謙卑。(見路二:8-15)

尋求。東方的博士,得以看見神應許的新生嬰孩王,因為他們遙遠的來追尋,順從明星的引導。(見太二:1-6)

奉獻。他們見了聖嬰,就俯伏下拜,獻上寶貴的禮物。凡認識主的人,必然虔恭下拜奉獻。(見路二:9-11)

傳揚。牧羊人聽受了天使的信息,見了聖嬰,不隱藏奇妙的好信息,自然成了傳好信息的使者。(見路二:17)

信服。當然,還有蒙大恩的女子馬利亞,她情願神旨意成就,不計代價,甘心背十字架,信而順服。(見路一:26-38)

英國詩人高道奮(Sidney Godolphin)寫道:
 哲士門來俯伏在主祭壇之前,
 主悅納他們把學問奉獻。
 牧人的敬畏,
 不是湧流的眼淚,
 發出微弱的讚嘆,
 非顯然可見,卻勝於雄辯。…
想到自己的缺乏貧窮
 使我們憂傷沮喪,
 在悲痛中抬頭仰望
 承認自己悲慘的景況:
 感謝和祈禱升達天上,
 我們愛,雖然不能知詳。
 聖誕節是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對於基督徒來說,是有兒子的靈進入心裏,基督成形在裏面。(見加四:6,19)
 司理修(Angelus Silesius, 1624-1677)說得好:
 雖然基督有千次
 在伯利恆誕降,
 若祂不曾生在你裏面,
 你的靈魂依然無望。

基督徒用不著去隨眾宴樂狂歡,但我們也不能禁除。最重要的是經歷聖誕在心裏,才會有永遠的喜樂。

聖誕賀卡

第一份聖誕及新年賀卡,於1843年在倫敦問世。印著:“A Merry Christmas & A Happy New Year to You.”

聖誕樹

依古時中國與埃及的風俗,都把長青的松柏作生命象徵。歐洲的異教徒歸主之後,有的仍保留著圍樹聚集的習俗。在德國,相沿把蘋果挂在松樹上,代表亞當和夏娃在樂園中。有人以為馬丁路德是聖誕樹的倡始者。

1840年,德國的亞爾伯特王子,與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結婚,把聖誕樹帶到英國,後又傳到美國。

新年新希望

耶和華在埃及地曉諭摩西,亞倫說:“你們要以本月為

正月,為一年之首。…”(出埃及記的十二章1,2節)

在年終最後一天下午,年暮又日暮,如果旅行在大都市巨廈林立的街道上,你會看到漫天飛舞的日歷片葉,由空中落下來,遮滿地面。

人為了甚麼會這樣作?因為在過去一年的日子裏,有許多的失意,敗德,悔恨,罪咎;經歷過的人,極力想丟掉它,也就是表示拒絕自己,否定自己。但痛苦的記憶常追躡著,不容人逃脫。

舊恐懼.新希望

人何嘗不希望有個新的開始?因此,有新年立志這回事。但立志容易,立了許多次志,同樣多的失敗。於是,悔恨加上悔恨,記憶壓著記憶。

隨著歲月的轉移,人種下了農作物的種子,會有收穫。但歲月的增加,也逐漸臨近死亡。年終的結算,使人想到生命結帳的日子,總有一天來到。

以色列人在埃及地,四百多年的被奴役生活,也是如此。盼望自由,自由總是不來。生活是為了甚麼呢?

但在那歷史性的一天,耶和華神給祂的選民以色列人一個新的開始。神差祂的僕人摩西,引導以色列人出埃及。當時的法老不肯放他們去事奉神。神降十大災難給埃及。最後一災是在正月裏十四日夜間,擊殺埃及人的長子,和一切頭生的;但以色列家得神先吩咐他們,殺了羔羊,把血塗在門楣和左右門框上為記號;滅命的天使看見,就越過那家。在羔羊的血裏面得到保守平安。這很容易使我們想到中國的春聯:在紅紙上寫些吉利平安的話。

信仰與文化

不過,春聯並不能真的帶來福祥平安。正如所說的:“福自天來”,平安是從主耶穌基督來的。

主耶穌基督是“我們逾越節的羔羊”(林前五:7)。我們本是作罪的奴僕,“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弗二:12)。神為了愛我們世上的人,差祂的兒子主耶穌基督到世上來,為我們的罪代死,在十字架上流出寶血,成就救贖。我們信祂的人,罪就得赦免,不再被定罪,並且作神的兒子。而且祂死後三天三夜又復活了,使我們能得神稱為義,得新生命,有一個新的開始,作新造的人。聖經說:“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五:17)

這是因信稱義的結果。在舊文化,舊生命裏,過了多少新年也不得更新,立了多少新年立志,也不得自由。在基督裏得了自由,有了新希望;而且要把我們的信仰帶到生活中,改造文化,更新文化。

基督徒如何過年

舊文化裏的過年,祭拜天地宗親,屬於崇拜偶像,自然不是基督徒該作的。送利市,說大吉大利的話,也是迷信陋俗。基督徒除了不參與這類活動之外,又該作些甚麼呢?

新年只是標識著時序的更換,一個新的開始,其本來並沒有甚麼宗教性的意義,正像春分,秋分一樣,既然屬於中性,對基督徒來說,自然是見證主基督福音的一個機會,可以利用作為接觸點。

基督徒家庭不妨貼春聯,聯語可以用聖經的字句,表明除世俗,走天路的心志,因信稱義得救重生的喜樂。你我用不著送紅包;但可以贈送經節,福音單張,書籍。在新年假期中,正可以省視尊長,探訪親友;因為現代人生活緊張,疏於人際關係,這豈不是好機會“與人同得福音的好處”(林前九:23)嗎?平常少寫信,寄張卡片也是通問的方式。

聖經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的察驗何為神的善良, 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一二:2)這可見基督徒生活的原則,是有新生命,而後有新使命,遵行神的旨意;有新觀念,而後有新生活,從舊文化,舊習慣,世界風俗中出來,變化,更新。雖然年俗含有異教的成分,但歷法又何獨不然?天文的宮,星期的日子,都因異教神衹命名;但基督徒應該使其道化,並在生活上表現出來。

新的道路

這新的一年,展開在我們面前。正像約書亞帥領著以色列人,面對漲溢的約但河水,如何舉步向前?惟願主的話引導我們,聖靈光照我們,“使你們知道所當走的路,因為這條路你們向來沒有走過。”(書三:4)誰又曾走過“明天”的路呢?感謝主,我們既是屬祂的,為了祂而生活,我們的一切都在主的手中。信靠祂,向前踏信心的腳步吧!

年與曆法

你是否覺得希奇,曾否停來思想一會:為甚中文的“年”字,跟“牛”“羊”等子看上相像?

可能因其字形相似,才有個傳說:“年”是古時候的一種凶獸,每到歲終夜間出來吃人,逃脫的人相聚慶幸,說是又過了“年關”;又燃放爆竹,鳴鑼擊鼓,以為可以把它嚇跑。當然這只是個傳說。但很有象徵意義:年復一年,是在摧殘人的生命。只有信主得著新生命的人,能跟保羅同說:“我們並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裏面的人〕卻一天新似一天。”(林後四:16)

“年”字本來的寫法,為“禾”頭下有一“千”字,可見與農作稼禾有關。實際上,許多地區的古曆,也都與耕作生長收穫的季節相合,以春為年首。巴比倫人,希伯來人,和中國人,以至亞拉伯人,都是用太陰曆,以月亮的圓缺周期為“一月”,行相似的曆法:一年為354至355天,積至閏年加多一個月。孔子“行夏之時”的夏曆,又叫“陰曆”,是從公元前2205年由夏禹頒行的,經徐光啟與意大利的曆法天文學家修正,一直傳到現在;並且用天干,地支排列,以甲子紀年。這原沒有甚麼神秘的,只是江湖術士們,給加上了迷信色彩。

埃及是最早使用太陽曆的,約在公元前3200年開始。羅馬凱撒(Julius Caesar)在公元前45年,採行了埃及的曆法,而略加改進,不忘記把他自己的名字放進去,作為七月的名。至於把每周七天,分別加上了星名,則是三世紀的事。

但這曆法積久發現了偏差,於是在1582年,教皇貴格利十三世(Gregory XIII)頒行新曆,就是現在通用的曆法。但是,基督教的英國及其美洲殖民地,拒絕採用;直到1752年,才改採新曆。中國則更遲至1912年才採用,不過仍然是陽曆與陰曆並行。

復活的福音

從古以來,死亡就是人類的大敵,而且征服了人類。不論甚麼人,在死亡面前就顯得渺小,全無力抗拒。羅馬詩人朱文諾(Decimus Junius Juvenalis, ca. A.D. 55-130)說:“只有死亡顯示人的軀體是何等微弱!”多麼無奈而悲哀的話!

英國詩人丁尼生(Lord Alfred Tennyson, 1809-1892)說:“死亡是人生的終局;噢,人又何必一世勞碌?”(見於”The Lotos-Eaters”)
但在人類歷史上,有個最重大的事件:死亡被戰勝了,永遠的戰勝了。

好消息

這豈不是最好的消息嗎?是的。這就是福音。

福音(Evangel)這個字,就是源於Eu(好)加上angel(信息或信使)。那麼,福音的內容是甚麼呢?聖經說:

弟兄們,我如今把先前所傳給你們的福音,告訴你們知
道:這福音你們也領受了,又靠著站立得住;並且你們
若不是徒然相信,能以持守我所傳給你們的,就必因這
福音得救。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
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
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林前一五:1-4)

消息的內容

既然說到消息,就不是一項理論,不是一個假定,不是一個學說,不是一種理想,而必須是一項事實。

福音的事實是: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道成為肉身到世上來,作了人;而且是由童貞女所生,作了完全的人,但當時的人不肯接受祂,不肯悔改,反把祂釘在十字架上殺死了。敵人見到這事實,非常得意。跟從耶穌的人,非常憂傷。但大家都知道祂是死了,就把祂的屍體放在石頭鑿成的墓穴裏。敵人怕祂的屍體被祂門徒偷去,就用石頭封住墓門,並且加上羅馬政府的封條,派兵看守。在三天之後的大清早,有幾個女門徒來到墳墓,發現封墓門的石頭,已經被從墓門挪開了! (不是看守的兵所發現的) 約翰福音第二十章的記載, 特別用“挪”這個字,說明是拿起來,放在另外的一個地方,不是因為地震而滾向下方移開的。

後來他們記起,是主耶穌基督復活了;因為主早就告訴過他們。祂“用許多的憑據,將自己活活的顯給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們顯現,講說神國的事。”(徒一:3) 祂不但多次顯現,而且有一次顯給五百多弟兄同時看見(參林前一五:6)。以後,主耶穌被接升到天上,降下聖靈來,充滿門徒。於是,門徒由灰心,憂疑,失望,懼怕,而轉變為勇敢,大有能力,見證主的道,傳揚這好消息;並且主用神蹟奇事隨著他們,證實這聖道是真確的。

照聖經所說

一般的消息,是偶然發生的事件,所以成為新聞。但是,耶穌基督的降生,在世上作的事,到受死而復活,卻不是偶然的,是先知早有預言:是“照聖經所說”。

這有多麼希奇!主耶穌還未生到世界上之先,祂的事在經卷上已經記載了。(來一○:7 參路二四:27)這是唯一預先寫下傳記的奇事,只有神能作。神設定歷史上的事物,預先表明基督;更有許多次字面符合的預言:四十多位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說到這同一位救主;而共有六百多次,在聖經上早就記載:巧合的機率,低於億萬分之一。其中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預言神的義僕受苦受死,最為詳盡,都應驗在耶穌基督身上,不能用在歷史中在祂以先,以後的任何別人身上。不但如此,祂的復活,也是“照聖經所說”的。因為神藉著祂的僕人預言:“你必不將我的靈魂撇在陰間,也不叫你的聖者朽壞”(詩一六:10 參徒二:22-36)。

與我們有關

這實在是奇妙!但這消息,卻不只是一項客觀的事實,而是與我們有實際的關係。這才可以說是福音,才算得上是好消息。我們必須對此有主觀的認識,親身的體驗。

聖經說,基督是“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第三天復活了。”所以這不是歷史上一件動人的成仁取義的故事,或完人的模範。是“為我們”!這就叫我們由驚奇而感恩了。

聖經說:“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三:23)又說:“罪的工價乃是死”(羅六:23)。因此,“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來九:27)。結果,是被定罪滅亡,“受刑罰,就是永遠的沉淪,離開主的面和祂權能的榮光”(帖後一:9)。

神愛世人,不願人滅亡。神差祂的兒子主耶穌基督到世上來,為我們流出寶血,被釘在十字架上受死。祂的寶血,是為了要從罪中救贖我們所付出的重價(參彼前一:18-10),是為了“洗淨我們一切的罪”(約壹一:7)。“藉著祂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西一:20),不再行惡與神為敵;而且由背叛遠離神的地步,而得與神“親近”(參弗二:13)。因此,我們“靠著祂的血稱義”,“免去神的忿怒”(羅五:9),不再被定罪,而有永生喜樂與平安。

聖經說:“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賜給我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三:16)何等奇妙的恩典:“耶穌被交給人〔受死〕,是為我們的過犯;復活,是為叫我們稱義。”(羅四:25)主的死是為了我們;主的復活也是為了我們!

靠主得勝

主耶穌基督復活了。信祂的人,也有永生的盼望。從此,墳墓不再是人生盡頭的永遠黑暗。面對著墳墓,不必再發出嘆息:“門一閉兮夜何長!”而是成為通往光明永遠生命的門。因為主是教會的頭,我們是祂的身體;主復活了,信主的人也要復活,進入永生和永遠榮耀。

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裏?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裏?
死的毒鉤就是罪;罪的權勢就是律法。感謝神,使我們
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林前一五:55-57)

這是復活的凱歌。何等的喜樂與盼望!復活升天的主,今天仍然活著,在天父右邊,為聖徒代求。並且祂還要再來,迎接屬祂的人,與祂同在榮耀裏。

1814年,英國威靈頓公爵(Arthur Wellesley Wellington, 1769-1852, 號“鐵公爵”)在滑鐵盧擊敗一世之雄的拿破崙。那時還沒有電訊,海軍把這消息,帶到英格蘭島的南海岸,岸上看到當時通用的旗語信號,然後傳遞到倫敦。在溫徹斯特大教堂(Winchester Cathedral) 頂上守望的人,用望遠鏡看到艦上旗語傳出“威靈頓戰敗…”忽然大霧掩蓋。全國陷於悲哀之中。過後,陽光復照。旗語信號重新傳播:“威靈頓戰敗拿破崙!”這得勝的信息,有完全不同的影響,使全國歡騰。

死亡不能拘禁生命的主。祂復活了!主耶穌復活戰勝了死亡,是最好的消息。這使我們的人生有盼望,可以過得勝的生活。願你也經歷復活的喜樂!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